淤泥与淤泥质土的判定及应用1 相同点淤泥与淤泥质土,都是属于地基工程中的软土,其都具有在荷载作用下压缩性高、变形大、强度低、渗透性较小、天然含水量较大等特点,用作地基后地基沉降大、且多为不均匀沉降,极易造成建筑物或构筑物墙体开裂、结构倾覆淤泥与淤泥质土是土木工程中必须重视且应严格并认真按要求处置的软弱地基2 不同点淤泥与淤泥质土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天然孔隙比不一样虽然同为土木工程中的软土:富含有机质、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由流动状态转向塑性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1.0判定方法 淤泥质土:1.0≤天然孔隙比e<1.5;淤泥:天然孔隙比≥1.5.【评析】孔隙比指材料中孔隙的体积与材料中颗粒的体积之比,一般用e表示,是反应材料密实程度的重要物理指标e越大、材料就越疏松,相反就越密实3 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对比在土木工程中,我们常碰到的术语“清淤换填”、“抛石挤淤”就是针对淤泥及淤泥质土的软弱地基处置的典型案例清淤换填”---此处的“淤”,一般指淤泥质软土,1.0≤天然孔隙比<1.5,工程实施过程中换填的范围其平面多为原状地基跨越鱼塘、稻田、耕地、或其他因素致土基天然含水量较高的地段;处置的深度一般为3~5m内;如果深度超过5m时再采取清淤换填需要复核其技术经济性。
处置的方法一般采用淤泥质土挖除后,换填符合要求的填料分层回填压实,就是常见的压实填土技术抛石挤淤”---此处的“淤”指的是淤泥一般是在静水或者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细粒土,从外观上讲应是处于常年积水的洼地、因条件限制排水施工困难、表土呈“流动”状态;从物理性能上讲其天然孔隙比e≥1.5对地基呈塑性但非流动状态时,抛石挤淤是不可行的采用抛石挤淤处置除满足地基“流动”状态外,还应满足其厚度较薄,片石能够达到底部的泥沼厚度一般小于3.0m的路段抛填时片石的粒径应大于300mm,小于300mm粒径的片石含量不得超过20%;抛石的顺序要求由低处往高处,从路堤中部开始、中部向前突进后再逐渐向两侧扩展,使淤泥向两旁挤出D-1 清淤换填 --“淤泥质土”D-2 抛石挤淤--“淤泥”4 工程量计算规范中的应用4.1 淤泥及淤泥质土壤土方分类均属于一类土;但机械挖运淤泥时,按机械挖运土方定额*1.5调整系数4.2 淤泥质土一般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填方路堤的原状地貌线至设计的基底标高的平均深度乘以平均面积计算)4.3 淤泥一般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发包人与承包人双方现场签认确认工程量;设计工程量一般为暂估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