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物理上(第六章)测量物质的密度《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微能力2.0认证-中小学作业设计大赛目 录作业设计方案撰写:TFCF[优秀获奖作品]3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 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质量与密度单元组织 方式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质量第六章第一节2密度第六章第二节3测量物质的密度第六章第三节4密度与社会生活第六章第四节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 关的物理现象3.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二) 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本章位于八上物理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起点,主要介绍了质量、体积、 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与运用主要内容分析如下: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技能方面要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含 义,对质量概念的内涵要求很浅关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知识将在高中以后的课程中介 绍,本章的“物理广角”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介绍。
教材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让学生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有 多有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关于质量的测 量,在第 1 节开篇的图中就给出了古埃及人已经可以用“天平”测物质的多少了那时的“天 平”虽然简单,但与现在的机械天平在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 教材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仔细观察天平的构造、知道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 在实际测量中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秤来称物体的质量,所以在介绍天平 的使用之前就介绍了台秤及案秤,之后又介绍了电子天平这里并不要求学生知道它们称质 量的原理,只要知道它们可以称质量就可以了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物理量,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23.本单元内容及有以下特点: ①天平是初中物理课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使用规则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应通过用天平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会天平的使用,而不是一味的做题 ②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构建一个新物理量常用的方法。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实验事实出 发,引导学生亲自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采用对比速度概念建立的方 法,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通过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以分辨不同的物质 ③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注意对一些重要内容(如天平的使用、质量与体积的关 系、密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 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 得新知识④注重第 4 节学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解释风和自来水管冻裂,引导学生注 意密度与社会生活地联系,感受物理的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认识材料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注意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如铝合金,碳纤维,纳米材料等,以事实来说明物理的学习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 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如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表明不 同的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
物质 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由某种物质组 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后, 教材安排了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 筒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最后通过 ρ=m/v 计算物质的密度密 度作为物质的重要性质, 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在最后一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中体现了“从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 些自然现象,学会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3价值4.本章教学重点:质量、密度的概念,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量和计算5.本章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量和计算6.课时安排建议:第 1 节质量2 课时第 2 节密度2 课时第 3 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 课时第 4 节单元复习密度与社会生活1 课时1 课时(三) 学情分析质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只鸡蛋、一个中学生、一个苹果的质量有所了解有了 生活中的经验,在处理估计类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质量的学习, 关系到后面压强浮 力功能的等知识密度,这一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并且同学们也都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比如油会飘在水面 上, 就是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石头在水中会下沉,就是因为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 度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影响的后边浮力的学习鉴于本章的基础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要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经验,通过多元化手段,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为以后章节的 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三、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4.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5.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6.会查密度表 7.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 量的物体的体积 8.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 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 9.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10.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 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 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培养 严谨的科学态度 11.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1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并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4四、 单元作业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培养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5.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物理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6.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7.处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8.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10.通过实验, 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 理现象11.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五、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1.落实国家双减精神要求,确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精选习题,在不影响知识点考查 的前提下,减少作业题数,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2.有助于教师依据课标,解读文本教材、研究学生学习精准设计教学问题,开展高效的教 学实践活动 3.有助于学生把握和了解单元中蕴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 的渗透,提升思维品质4.有助于教师从深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5.作业设计以巩固知识技能、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为主要特征 的育人功能为目标,实现提质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6.作业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兼顾群体特点与个体差异, 注意作业的差异化设计,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7.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精选作业内容,统筹安排作业时间、难度、类型、应充分考虑作 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递进性 8.优化基础性作业的设计,注重实践性;注重作业的探究性,注意在作业中对学生进行学科 核心素养的培养9.课题作业以课时作业进行设计, 课时作业分为“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 三部分, 课后作业又分成 A.B.C 三组, 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差异化明显,注意对学习能力 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习题实行总量控制,课前作业部分为课前准备阶段完成, 课堂 作业不超过 10 题, 课后作业做题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5六、课时作业第 1 节 质量 (第一课时 认识质量)(一) 课前作业题目编号001作业性质活动作业完成时长5 分钟具体内容题目观看的本节课微课视频《6.1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6.12 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6.13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视频总长 3 分钟, 提前发到家长群里),并 填写下面的空格。
1.质量的概念:在物理学中 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 2.质量的国际主单位及符号: 常用单位: 、 、 3.单位换算: 1t= kg, 1 kg= g, 1g= mg4.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和 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