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的最简式推导过程资料

f****u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61.99KB
约6页
文档ID:113670862
两性物质溶液pH值的计算的最简式推导过程资料_第1页
1/6

两性物质溶液 pH 值的计算 (这种情况较为复杂,下面是推导过程中间涉及到分布系数的问题请同学们自 己找有关书籍掌握请同学们注意,最简式[H3O+]=√(Ka1° Ka2° )适用的条件是 C/Ka1≥20, CKa2 ≥20Kw,我们课上的例子是符合这个要求的 在溶液中既可起酸的作用,又可起碱的作用的两性物质,主要是些酸式盐:如: NaHCO3、K2HPO4、NaHC2O4等(或是些弱酸弱碱的化合物,如 NH4Ac、(NH4)2S、H2NCH2 -COOH 等,这里不作讨论) 它既可以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因此其酸碱平衡比较复 杂,但求其 pH 值,仍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简化处理 (推导中涉及的“质子方程式” “分布系数”请看最后的部分) 求解相当麻烦,须作近似处理: 【例】 :计算 0.10mol/L 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的 pH 值 质子条件: (质子平衡方程)质子条件: (质子平衡方程). 许多化学反应都与介质的 pH 值有关, 酸碱滴定过程更需要了解溶液的 pH 值 酸碱反 应的实质是质子转移,当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质子的数目必然等于碱得质子的数目, 这种由酸碱得失质子相等的原则而列出的失质子产物与得质子产物的浓度关系称为质 子平衡式,用 PBE(proton balance equation)符号表示。

质子条件的两种写法: 1.由溶液中各组分得失质子的关系列出质子条件: 质子条件是反映溶液中质子转移的平衡关系,又具体表现在反应达到平衡时,得失质 子后产物浓度的关系式上 因此也可以通过得失质子产物的浓度关系来计量得失质子的物质 的量,而直接列出质子条件这种方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确定体系中那些是得失质子产物 为此就要设定一个判断的标准——质子参考水准,又称零水准与零水准相比较,多了质子 的就是得质子产物通常,都以质子转移直接有关的溶质(或其某些组分)和溶剂(质子溶 剂)作为参考水准 例如:一元弱酸 HA 的水溶液 其中大量存在并与质子转移有关的物质是 所以,写质子方程的方法是: ①由酸碱平衡体系中选取质子参考水准(或质子基准物质) ,参考水准通常是起始的酸碱组 分和溶剂 ②以零水准为基准,将溶液中其它可能存在的组分与之比较,看哪些是得质子的,哪些是失 质子的,绘出得失质子示意图 ③根据得失质子等衡原理,写出 PBE,正确的 PBE 应不含有基准物质本身的有关项 ④在处理多级离解的物质时,有些酸碱物质与质子参考水准相比,质子转移数可能大于 1, 这时,应在其浓度之前乘以相应的系数 【例】c mol/L Na2HPO4溶液 【例】 Na2S 溶液 【例】 NaNH4HPO4水溶液: 2、由物料平衡(MBE)和电荷平衡(CBE)得出质子条件(PBE)。

(此方法最基本、最可靠,但比 较繁琐 ) 例: c mol/L NaCN 物料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给定组分的总浓度等于各有关组分平衡浓 度之和 电荷平衡:溶液中正离子的总电荷与负离子的总电荷数恰好相等 分布系数分布系数 定义:平衡时溶液中某物种的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 用 δ 表示,δ i = C i/C 不同 pH 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分布曲线 作用: (1)深入了解酸碱滴定过程; (2)分析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能性 滴定过程(特别是弱酸、弱碱、多元酸碱的滴定)是溶液中各物种的量不断变化 的过程 【【例例】】 一元酸一元酸:: 以乙酸(以乙酸(HAc))为例为例 存在形式:存在形式:HAc;;Ac- 总浓度为总浓度为 C 设: HAc 的分布系数为 δ1 ;Ac- 的分布系数为 δ0 ;则: δ1=[HAc]/C=[HAc]/([HAc]+[Ac- ]=1/{1+([Ac-]/[HAc])} =1/{1+(Ka/[H+])}=[H+]/{[H+]+Ka} δ0 =[Ac-]/C =Ka/{[H+]+Ka} 由上式,由上式,以以 δ 对对 pH 作图作图得得:: 可见可见 1. δ0 + δ1= 1 2. pH = pKa  时;时;δ0 = δ1= 0.5 3. pH pKa  时;时;Ac- 为主为主 二元酸二元酸 以草酸(以草酸( H2C204))为例为例 存在形式存在形式::H2C204 ((δ2) ;) ;HC204-((δ1) ;) ;C2042-((δ0) ;) ; 总浓度总浓度 C = [H2C204]+[HC204-]+[C2042-] δ2 = [H2C204]/C = 1/{ 1+[HC204-]/[H2C204]+[C2042-]/[H2C204] } = 1/{1+Ka1/[H+]+Ka1  Ka2 /[H+]2 } = [H+]2/{[H+]2+[H+]Ka1 +Ka1   Ka2  } δ1 = [H+]Ka1 /{[H+]2+[H+]Ka1 +Ka1   Ka2  } δ0 = Ka1  Ka2  /{[H+]2+[H+]Ka1 +Ka1   Ka2  } 三元酸三元酸 (以以 H3PO4为例为例) 四种存在形式:四种存在形式:H3PO4 ;;H2PO4-;;HPO42-;;PO43-;; 分布系数:分布系数: δ3 δ2 δ1 δ0 δ3 =[H+]3/{[H+]3+[H+]2Ka1 +[H+]Ka1  Ka2 +Ka1  Ka2  Ka3 } δ2 =[H+]2Ka1 /{[H+]3+[H+]2 Ka1 +[H+]Ka1  Ka2 +Ka1 *Ka2 *Ka3 } δ1 =[H+]Ka1 *Ka2 /{[H+]3+[H+]2Ka1 +[H+]Ka1  Ka2 +Ka1  Ka2  Ka3 } δ0= Ka1  Ka2  Ka3 /{[H+]3+[H+]2Ka1 +[H+]Ka1  Ka2 +Ka1  Ka2  Ka3 } pKa1 =2.12;pKa2 =7.20;pKa3 =12.36 ((1)三个)三个 pKa相差较大,共存相差较大,共存 现象现象 不明显;不明显; ((2))pH=4.7 时,时,δ2 =99.4 δ3 =δ1 = 0.3 ((3))pH=9.8 时,时,δ1=99.4 δ0 =δ2 = 0.3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