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陈衡哲 姓名:易玉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罗婷 20070501 I 摘 要 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位白话文女作家,陈衡哲以自觉的文学使命意 识进行创作,自觉关注社会民生,自觉探索新文学样式其作品集中表现了“五 四”的时代精神,充满了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人性美的热爱和赞美,给人以积 极向上的勇气和爱的希望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使其思想和创作透射出十分鲜 明的西方文化气息 她强调女性个性人格和性别人格的平衡发展,认为女性首先是一个“人” ,是 和男子拥有平等权利的独立个体,女性应该自立自强,要自己“造命” ,获取生命 的价值和意义这一观点显然受到西方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 陈衡哲也认为女性不能弃绝女性的性别人格,而应坚守女性的性别角色她尤其 重视女子的母亲角色,认为母职神圣,负有无可替代的责任这与瑞典女权运动 家爱伦凯的母职理论如出一辙 她的文学创作,本着“改造社会”的心理,以现实主义的目光关注社会,以 写实的手法描绘人世百态,给予人物以真挚的同情和关怀,给他们以希望和爱, 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从她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和人道主义的色彩,可以窥 见西方现实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盛行的踪迹,而她的温情写 实风格则有英国诗人格普生的影子。
另外,她在创作中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借 鉴西方文学文体样式创新现代小说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她极高的西学素养她在 新文学史上有着拓荒性的贡献 关键词:陈衡哲;个性人格;性别人格;现实主义;人道关怀;文体创新 II Abstract As the first female vernacular writer of Chinese new literary movement , Sophia — Hungche Chen keeps the literary conscious sense of mission for creation, consciously concerns on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nd makes efforts to explore new forms of literature. Her works, concentrating on expressing the spirit of the age of “May 4th“, are full of the active pursuit of life, love and admiration to the wonderful human nature. She also endows her works with hope, love and enthusiasm. The edifica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makes her thought and creation reflect some western characters. She emphasizes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gender personality. She thinks that woman firstly is a “person“, is an independent entity having the equal rights with man. Therefore, wo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self-reliant, and they should “create life“ to access to the value of life and meaning. Clearly, this view is influenced by the ideas of the earlier Western Liberalism feminist. Meanwhile, Sophia—Hungche Chen thinks that woman can not abandon the female gender personality, but to uphold the female gender roles, so she especially takes the role of mother important. The motherhood is sacred, bearing an irreplaceable responsibility to child. This view is as same as the theory of Ellen Key, the Sweden feminist. Her literary creation, with the spirit of “transforming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ociety with the view of realism, and describes all kinds of human life features in a realistic technique .She gives her characters sincere sympathy and concern, gives them hope and love. Her works has filled with the humanitarianism (color).From the kind of realism writing style and the humanitarianism color of her works, we may fi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West realistic thoughts and humanitarian thoughts in the time of “May 4th“. Her warmth and realistic style has the shadow of Gilbson, an English poet. In addition, she uses the Western literary forms for reference, shows the great pioneering spirit in the modern fiction innovation, which manifests her well western learning accomplishment. She gives the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 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history. Key words: Sophia—Hungche Chen;;Personality;;Gender personality;;The mission of literature sense;;Sacred motherhood;;Humanitarian concerning;;Innovation of literatur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导 论 说到新文学运动,提及“五四”女作家,人们更容易想起冰心、庐隐、苏雪 林、凌叔华等人,她们在新文学发端的十余年间,竞相登上“五四”新文学的舞 台,以各具特色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唱响了“五四”追求自由、弘 扬个性的主旋律,并以各自鲜明的女性书写在“五四”的女性文学篇章上留下了 清晰而灵动的墨迹然而,在这一“五四”新文学女作家的队伍前面,另有一个 女性的身影在踽踽而行,她步伐坚定,矫健自信,她就是第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园 地里拓荒的女作家——陈衡哲。
(一)陈衡哲及其创作 陈衡哲(1890—1976) ,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今衡东县) ,生于江苏武 进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硕士、女教授1914 年,她作为清华庚子赔款第一 届派送的十名女生之一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 西洋史、西洋文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民主和自 由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大量接触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她在学术上、 思想上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成为当时学术界思维犀利、才识过人的著名女才子, 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女学者、女思想家罕见的现实1926 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 招收女学生,蔡元培亲自致电当时尚在美国的陈衡哲,聘请她回国任教她应聘 回国,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兼教英文课,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洋史 女教授此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最早一批女作家还都是大学生,陈衡哲无 疑是她们的师辈此后,她曾先后在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担任史学教授,在上海 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等,撰写有学术著作《西洋史》 (上、下册,1925 年—192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文艺复兴小史》 (192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 《欧洲文 艺复兴史》 (193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尤其是她为高级中学学生而编著的《西洋史》教科书见解独特、叙述精彩,成一 家之言,在当时影响很大1927 年—1933 年间,她曾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 国檀香山、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加拿大班府召开的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解 放后,她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后因患眼疾,很少外出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1976 年病逝于上海 她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1917 年,胡适等人 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界很少有人响应,甚 至有许多人持反对态度,其中就包括胡适的一些朋友,如任叔永、梅光迪、杨杏 2 佛、朱经农等人,胡适几乎陷入孤立的境地唯有陈衡哲对胡适的这一主张予以 了支持,并将这一主张付诸于行动,用白话创作了初具小说雏形的《一日》 ,1917 年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期上,比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界公认的 “五四”新文学奠基之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时间(1918 年)还早半年 胡适曾将她视为自己最早的同志: “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 衡哲)却已经用白话作文学了……她是我的第一个最早的同志 ”[1]司马长风在 其《中国新文学史·中卷》也将她称为“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 。
[2]毫无疑 问,她是当之无愧这一称号的,在当时男性文化精英占据新文学各个阵营的情况 下,她以独立的女性姿态与男性作家一起并肩作战,身影虽然难免孤单,但也十 分突出可以说,她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她在中国新文学园地里的辛勤 垦荒,为接下来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她之后的文学晚辈们开辟了 一条广阔的创作之路 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新文学的前二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