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陈文1 武夷学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与当代生态文明所阐述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关键词:儒家;道家;佛教;天人合一;生态文明 在东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天人关系的问题在中国思想家看来,人与自然之间既是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更是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他们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不仅在各家学说中留下了众多系统的论述,也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视角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内涵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观基础就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它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及自身认识的凝结。
这种古代整体论的哲学,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的思想学说中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说,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为宗,佛家以“法界缘起”、“依正不二”为旨,都是把天地万物与人类看作一个整体的这种中国古代的整体论哲学通常也被概括为“天人合一”思想,是包括儒道文化在内,并以其为基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最高境界它通过对自然节律和生物共同体的有机秩序的体悟,具体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把天地万物不仅当成可资利用的生活资源,也当成一体相关的生命根源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首先在于把天当作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原,其本质是“主 1陈文(1969——)女,汉族,福建古田人,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孔子主张敬天法天,故有“畏天命”2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3之说《易传》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将人与天地并提,故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是从大人、圣人,从人格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来论述人与天地的合一而从人性,从人生之初的善端来说,人与天地也是想通的。
故孟子提出由人要由“尽心”、“知性”而“知天”,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4,其基本思路都是顺自然之性而促进之这一思想至《中庸》发展成为天人想通、以人补天的系统理论,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由己及人、及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5,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由上述“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发展出一套精致、全面的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系统的工作是在宋儒那里实现的,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使儒家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张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6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他看来,宇宙为一大家庭,天地为父母,人类为儿女,故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7的深切感受 道家也主天人一体论,甚至道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山水之美,更重视生态的保持,其哲学和美学带有自然主义的浓郁气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称为“天乐”,在庄子的心目中,天、地、人和物是彼此依存、彼此和谐的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天人相通,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8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在这里,天与地合而为自然之天即宇宙天地,或者说“天”“地”合而为与“人”相对的“天”,而道即自然则是通贯“天”“人”的“一”,“天地”遵从自然之道,人也遵从自然之道,“天地”与“人”合于自然之道庄子也明确提出“人与天一也”的说法:“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 2《论语·季氏》 3《论语·泰伯》 4《孟子·尽心上》 5《孟子·尽心上》 6《正蒙·乾称》 7同6 8《庄子·齐物论》 9《道德经》 一也”,“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10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和发展,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复归于自然环境。
因此,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11”庄子也认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12”这里的“机”指自然之生机人若能不以主宰自居,感悟其中的“天机”,便能“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佛教都具有众生平等与万物平等的价值观,佛教中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佛教宗派都承认佛家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所谓“青春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认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充满着生趣,值得人们去珍爱承认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花草都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已经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尊重生命,强调众生平等,反对任意伤害生命,因而提倡素食,认为“诸罪之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尤要”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究天人之际”的基本思路,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同时还是一种生态观作为生态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共存共荣,为针对人类生存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性的哲学依据。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价值之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主张“天地万物一体”说,认为天地万物和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孟子曾引“物”与“本”的概念来阐明这种关系他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易传》提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天地为万物父母的观念,如:“天地者,万物之父母”“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镶”,认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自然和宇宙,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和生产也要遵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对自然的这种依赖关系使儒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10《庄子·天地》 11《道德经》 12《庄子·外篇》 处同时,他们还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是人类价值之源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自然的基本功能,其中“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在孔子看来,天之“生”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密切相关的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易传》讲“天地之大德日生”,讲“继善成性”,都是把“天”看作是永不停息的生命本原,绝对至善的价值本体把人伦道德看成是“天”赋命于人的最自然、最真实的天性,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庄子也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说:“天在内,人在外”,即人的丙在的生命价值是由“自然的光明”给予的这样,自然界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具有内在的生命与价值,人在自然界所显示出来的勃勃生机中,感悟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 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价值之源,它本身不仅是一个生命本体,是生命的流行发育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儒家认为,大自然是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及万物,所以天有德、有善,人要与天地相似,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爱之心推广及于天下《易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即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
董仲舒说:“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人与天地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活动能影响自然变化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民物为同胞朋友的情感,表达了关爱自然,利用厚生、珍惜生命、追求和谐的思想程颜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与万物为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又不同于万物,所以说“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这里人的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这样,“生生”而有“理”的宇宙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自发过程,而作为天道之继的人道则是一个自觉的积极有为的过程人的有道德的积极有为的生活能够“相天”、“弘道”,以补自然过程之不足,人类在宇宙不断创造因而变化日新的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倡导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价值之源,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的思想与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相一致天人合一”观主张让自然去做自然的事,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人决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而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且负有保护和尊重自然的责任和使命。
由此,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观在中国 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大可找到其足以植根、滋生、丰长的深厚沃土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近几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