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章节 第三章 酶授课题目 第一节 酶的概述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地点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实训课□ 其他□课时安排 2授课时间教学分析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必修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认知目标:(知识) 1、酶、酶原、同工酶的概念2、酶促反应的特点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1、可以分清酶、酶原、同工酶的区别2、区别辅酶与辅基教学目标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和严谨的求学态度教学重点: 1、酶促反应的特点2、酶的活性中心3、酶原及酶原的激活教学难点 1、酶的活性中心2、酶原的激活教学设计利用讲授、讨论、多媒体课件、提问、测试、等教学手段给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本节课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变式教学,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法设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以及多媒体演示,了解酶作用的机理,掌握酶、酶原及其特点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二版教材教学准备教案、PPT 、讨论话题教学内容(任务)及过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或采取的措施与手段和时间分配案例导入:消化酶的发现1822 年,美国士兵圣马丁在一次爆炸中,腹部左边永远留下了一个直径 2.5cm 的洞,一直和胃相通。
波门特医生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他把一些食物用线捆住,通过肚皮上的窟窿送进圣马丁的胃里,等到食物被消化到一半时再拉出来检查结果他发现,食物到了胃里如果是淀粉类,就被转化为葡萄糖;如果是脂肪类,就被转化为脂肪酸,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使食物发生这些巧妙变化的魔术师是一种蛋白质----酶!人胃液消化之谜就这样被揭开了第一节 酶的概述一、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的式子:S+E--------ES---------P+E概念认识历史知识10min 教案介绍酶的发现的历史,提高学习兴趣二、酶促反应的特点⑴酶的催化效率高: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 108~10 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 107~10 13倍;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⑵酶的高度专一性:酶的专一性: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
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分为以下 3 种类型:绝对专一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 相对专一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立体异构专一性: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⑶酶活性的不稳定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酶是蛋白质,易收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第二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一、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和结合酶,全酶由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组成辅助因子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又可分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和辅基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常见含 B 族维生素的辅酶形式及其在酶促反应中的主要作用二、酶的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酶的活性中心: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15min板书讨论巩固记忆15min多媒体演示区别记忆20min图示 多媒体演示 教案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①结合基团(binding group):与底物相结合;②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基团三、酶原与酶原的激活: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的激活: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酶原激活机理: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酶原激活的意义: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化作用四、同工酶:概念:同工酶(isoenzyme)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20min多媒体展示讨论10min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酶的结构与功能,重点学习了酶、酶原、同工酶的概念,酶促反应的特点,酶的特殊结构酶的活性中心,酶原的激活课后作业及预习: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板书作为辅助。
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书写标题和课程目标;二、书写本节课重难点;三、作为草稿板 教案(教 学 反 思)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