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礼乐单元说明本学期国学课第一个单元是以“礼”“乐”为主题来编排课文的,两篇课文所选取的也都是《论语》中集中反映孔子“礼”“乐”态度的典型篇章这些篇章既涉及到了社会实践的讨论,也涵盖了个人体会的表达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感受《论语》中的礼乐文化,为今后国学经典的深入学习打下一定基础本单元共两篇课文第一课《礼》共有四则,主要内容是孔子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礼” 的一些看法:礼是不可僭越的;礼的本质发乎人的内心;射礼在于表现君子风度,而不只是较量勇力;博学者应该约之以礼,才能不背离正道第二课《乐》共三则,也都反映了孔子对“乐”的亲身感受例如,第一则是孔子对奏乐道理的细致描述,体现了孔子深厚的音乐修养;第二、三则是孔子对《韶》《武》的评价和感受,体现了孔子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的倾向两篇课文之后都有与主题紧密相连的辅助模块,是对主体课文很好的延伸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实现以下目标:首先是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体会《论语》的语言特征,熟悉《论语》中关于“礼”“乐”的经典篇章其次,通过课文字句意思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孔子对“礼”“乐”的基本态度此外,学生结合辅助模块和老师的讲解,适当熟悉“礼”“乐”传统知识,能将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论语》的语言大多质朴、凝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和背诵中加强学生古文语言的熏陶和内容意义的理解诵读既是我们国学课堂讲授的主要手段,又是重要目的2.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讲解既不能处处深挖,也不能太过不求甚解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以感性认识为主,具体知识接受为辅例如对礼的讲解,要多结合现实、家庭、学校中的礼仪现象;对于乐的讲解,可以用一些古乐和当今音乐作对比来帮助学生体会3.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礼”与“乐”之间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礼乐的讲解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关于射礼的时候,就可以讲一讲其中的奏乐此种方式在“说一说”模块中可以多运用 教学本单元课程,需要2个课时第一课 礼 一、教材解读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1.经典研读(1)整体把握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像中国一样如此崇尚礼仪的国家并不多见,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 名闻于世。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了诸多的礼制风俗其中,有些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例如亲族、血缘一类;有些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发展,例如国家、君臣一类;等等经过长时间的交替和积累,它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曾对古代社会发展和古人生产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巨变,许多礼仪受到挑战,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是古代礼仪的忠实拥护者,他提出“克己复礼”,一生都试图恢复古代礼仪,改变战乱频繁、列国征战的局面因此,《论语》一书记载了大量他关于“礼”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到的“礼”有的专指周礼,即周公建立的西周礼仪,还有的是指个人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的实际手段本文中,第一则涉及到周礼,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礼在周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八佾是指六十四人排成八列,手中拿着羽毛起舞周代礼仪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人只能用二佾第二则是孔子对礼本质的概括,通过宁简勿奢和丧礼的宁戚勿易,表达了礼源于人们内心的观念第三则是孔子具体对射礼所作的阐释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主张射礼应该表现君子之风,而不只是单纯的武力的角逐。
第四则强调君子博学的同时,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博杂的文献中不知所宗、背离正道所选的这四则,都反映了孔子对于“礼”的理解和态度事实上,《论语》记载的孔子对礼的言论很多,课文选取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参考其他相关篇章,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思想中的礼2)字句梳理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鲁国大夫季平子,名季孙意如鲁庄公时期,鲁国发生了庆父之难,庄公的弟弟平乱有功,他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世代掌握鲁国国政忍”,古意与“慈”意思相反,指狠心、忍心按照周礼,八佾只能是天子专用的舞,就算是鲁国国君也不能用,季孙氏作为鲁国的大夫,最多只能用四佾孔子知道他居然用的是八佾,非常生气地说:“季孙氏用八佾,这样的事情他都忍心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本”,本质丧”,丧葬礼易”,丧葬礼办得很周到戚”,心中悲伤礼”的本质,本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正是因为“礼”的内涵丰富,孔子才没有过多的论述“礼”的具体程式,而是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指出了“礼”应该源于内心。
而这恰好是对“礼”本质的一个最精当的说明这种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教学方法是孔子的突出特点,在《论语》中十分常见③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皮”,射箭时射穿靶子科”,这里指力气大小的等级射”指射礼,古时候是一种礼仪行为,要看射箭的人容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能不能和音乐同步这种比赛要表现人们温文尔雅、礼让谦逊的君子风度,而不只是崇尚武力春秋时期,人们比赛射箭,只是角逐武力,是不合古礼的因此,孔子才特别提出“射不主皮”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文”,文化典籍畔”,即“叛”,违反、违背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广泛地阅览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典籍文献,同时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能防止自己背离正道了2. 辅助学习(1)神奇汉字本课“神奇汉字”选取的“礼”字,与课文主题一致礼”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都显示了古代最初“礼”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能感受到古代“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外,还可以通过汉字外形加强他们对“礼”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礼”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这一模块的讲解可以放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古今祭祀等行礼的图片来辅助教学2)诗歌赏读本课“诗歌赏读”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元日早朝》。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与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这首诗歌写的是农历大年初一君臣百官上朝的情景,描述了大国礼乐齐备的恢弘气势本课主要讲的是“礼”,这首诗歌则涉及到唐代具体的朝贺礼仪教师只需结合现实风俗进行简单讲解,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礼”3)日积月累这里介绍的是古代的射礼,既是与课文内容配合的一种具体的古代典型礼仪,又是很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温习和延展,也是国学知识熏陶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把古代射礼的讲解和课文中孔子对射礼的态度联系起来例如,射礼中哪些细节能体现君子风度?3.思考和练习说明练习题,要求学生举出几个古代礼仪教师可以事先布置,让学生自己准备讲授时可以采取图片与实例结合下面是几种古代礼仪,仅供参考:祭天、封禅、冠礼、军礼、婚礼、丧礼、相见礼等等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意思,熟悉孔子对于“礼”的态度3.简单了解古代射礼及其表现君子风范的实质,并能说出身边、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几种礼三、教学建议1.重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和文言文语感;其中,从课堂内容出发,使学生大致了解古代射礼,认识到礼的重要性,养成有礼貌、讲礼节的好习惯,是本课的难点。
2.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问学生:我们每次上课前,同学们都会做什么?老师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提问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课前的起立和敬礼,使他们认识到这都是为了表示学生对老师尊敬的礼仪生活中类似的礼仪还有很多,你们知道 “礼”到底是什么吗?这里可以引入“神奇汉字”对礼字的讲解3.识字、诵读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国学经典大多内涵丰富,饱含人文价值,多读多背可以为他们将来体悟其中的深刻意蕴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和背诵课文,调动学生熟读经典的积极性建议从以下几步来进行诵读教学:(1)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两遍,要求学生读出声来,老师注意学生诵读的情况根据学生自由朗读的情况,老师再指出其中难字、生字的读音,并让学生跟读两遍例如“佾”“孰”“奢”“戚”“弗”“畔”等2)教师范读,或者音频范读课文,老师指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句子停顿: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如,老师可为学生指出,第一则朗读要尽量读出孔子生气的语气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读两遍,再自由朗读两遍,熟悉字音、节奏、语气等3)最后可先由男生、女生分别读,再进行分组交替读、指名读和配乐读等,争取能达到正确、流利诵读的程度4.内容感悟(1)老师需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串讲,不必过于细致,让学生简单理解大意即可其中,第一条的串讲要突出“八佾”这一文化知识;第二条的讲解,可以将句中的“与其……宁”这一句式和现代汉语中的“与其……不如”作对比同时应该提倡学生认可勤俭节约的习惯,认识到生活中讲究勤俭节约也是一种遵礼的良好表现;第三条的讲解可以和“日积月累”模块融合,简单讲一讲射礼,突出古代射礼的实质——表现温文尔雅的君子风范,和现代的马术也有相同点;最后一则的讲解突出要博学的同时,要在生活中遵循礼,那样才能成为人人向往的君子2)内容串讲之后,要简单总结全文主旨:礼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它时时处处影响着古人的生活,而遵守礼仪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注意力再次引到现代社会,通过举出衣食住行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节例如,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吃饭的时候,长辈和晚辈的座次有别;等等5.实践将课后练习“说一说”作为实践活动。
四、参考资料1.季孙氏公元前662年,鲁国国君鲁庄公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准备立公子斑(一说为般)为继承人,得到了庄公最小的弟弟季友的支持但庄公的另一个兄弟叔牙则支持立庄公最年长的弟弟庆父季友以庄公的名义,迫使叔牙喝毒酒而死庆父怀恨在心,杀死了斑,立年幼的公子开为闵公可是没多久,闵公也被害死,庆父准备即位季友知道后,带着公子姬申逃到了邾国,并号召鲁国国人申讨庆父,立公子姬申国人知道庆父凶狠残暴,一起响应季友,把庆父赶到了莒国,共同立姬申为鲁僖公季友知道庆父躲在莒国,贿赂了莒国人把庆父押送回鲁国庆父料到自己回鲁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在半路自杀季友因为扫平庆父之难立了大功,被任命为鲁国的相国季友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执掌鲁国大权,被称为季孙氏到了季友的孙子行父主政的时候,因为行父贤能,鲁国得以大治,行父死后被谥为季文子季文子死后,又有季武子、季平子季平子季孙意如掌权后,飞扬跋扈,专权独断,这让鲁昭公十分不满于是昭公联合了与季孙氏有仇的其他士大夫一起讨伐季平子后来,在孟孙氏和叔孙氏的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