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老师--中法关系讲稿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58KB
约7页
文档ID:40447802
张老师--中法关系讲稿_第1页
1/7

中法关系中法关系----------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以及戴高乐对华外交政策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以及戴高乐对华外交政策一、中法关系简要回顾---以利益为纽带不断发展的中法关系1. 远古时期的中法关系中法交往历史悠久中法交往历史悠久13 世纪马可波罗的东游,促成了中西方的首次接触; 公元 1275 年,中国人列班#扫马(蒙古汪古部人),从大都(今北京)出发,沿丝绸之路南线,经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罗马到达巴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的接见约 1600 年,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中欧文明发生第一次碰撞到十七世纪中期,法王路易十四利用英国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中暂时的低沉,取得西欧霸权地位,开始向海外大肆掠夺殖民地“此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统一!繁盛!强大的封建国家“这使正在实施炮舰政策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在这样的情况下,1658 年和 1685 年,法王路易十四先后向两次中国清王朝派遣了 8 位传教士,揭开了法国传教士来华的历史,一方面是希望一方面是希望这些传教士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打进清王朝内部这些传教士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打进清王朝内部,窥伺中国的朝政窥伺中国的朝政;另一方面就是另一方面就是企图通过传教活动企图通过传教活动,设立天主教堂设立天主教堂,培植中国信奉天主教教徒培植中国信奉天主教教徒,使中国天主教化使中国天主教化,进进行文化渗透行文化渗透1702 年,福建莆田县人黄嘉略远渡重洋,定居巴黎,向法国人传授汉学,被路易十四任命为国王的汉语翻译,成为到西方传播中国文明的第一个中国人2. 屈辱中发展的近代中法关系中法关系从 13 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遣使蒙古帝国缘起至 1840 年前,基本上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以经贸往来为辅“在此期间,中法两国之间尚无激烈对抗事件发生,中法两国之间的利益纽带尚不明显,国家关系也不成熟“但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法关系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利益成为近代中法关系的纽带1840 一一 1901 年的战争时期年的战争时期 《黄埔条约》中法国为天主教(包括基督教)攫取了在通商五口自由传教的特权,结束了中国严格执行了近百年的行商制度《北京条约》教育成为条约特权,条约又将各国公使驻京作为特权确定下来,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为进占云南!两广,将其蓄谋已久的殖民中国传统藩属国越南的计划付诸实施,越南请清政府援助,法国不满,中法战争爆发“通过中法战争,法国加强了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取得了与英国在中国西南竞争的基地和势力范围“中日甲午战争后,法国利用法俄同盟关系,干涉日本还辽有功,将其在华利益扩展到采矿权、筑路权、贷款权和强行租地等方面“首先取得了对清政府的第一笔贷款权。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法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促进了法国教会及其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国内民族矛盾更为凸现,同时教会教育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就经济贸易关系而言,在这一时期中法经贸关系显著扩展,法国对华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商业贸易稳步增长,中国对法贸易也逐年上升“就文化交流而言,这一时期中法文化初步融合,西方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在 1906 年后基本没有以激烈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法国的历史以及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研究,为和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初步融合的过程,也是初步融合的结果20 世纪初期的中国政局不稳,戊戌变法的余波未过,又燃起熊熊大火,袁世凯称帝未果,北洋政府奴颜脾膝,各帝国主义列强虎视耽耽,均想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法国也迫切想培养出一批亲法的精英法国也迫切想培养出一批亲法的精英分子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分子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法国的对华政策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利益偏向,使其中立政策的内容一直以反对革命势力、支持反革命势力为中心“但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的主要精力转向欧洲,无暇顾及中国,因此,从一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法关系基本维持在平稳发展的框架之中3. 曲折发展的现代中法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东西两大阵营的对立,法国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 5“戴高乐将军于 1958 年重新执政,对法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法国的主权和民族独立,争取法国的大国地位“1962 年 3 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定》,结束阿尔及利亚殖民统治,从根本上扫清了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1963 年 10 月,戴高乐派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并就中法建交问题开始谈判,周恩来总理同富尔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以及“一个中国”等问题达成共识“1964 年 1 月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第一个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国关系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二、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1. 建交中中法两方中的各自需求中国方面:有利于打破中国外交孤立中国方面:有利于打破中国外交孤立(孤立,中苏交恶, )法国的国际地位在战后虽较战前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在欧洲事务、亚非的殖民地等问题上仍能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戴高乐的外交独立自主与美国关系出现了明显裂痕,同时而戴高乐上台后,法国与苏联在在核武器及裁军问题上有明显矛盾,曾经一度升温的法苏关系也最终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

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主要是由于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和多欧洲国家的影响力使得法国的支持变得很重要中法之间贸易的重要性中法之间贸易的重要性(西方对华禁运) 按照中国官方统计:1956-1962 年对法国进出口总额同 1949-:1952 年相比,进口增长 12 倍,出口增长 15 倍从1962 年开始两_之问技术人员的往来大大增加法国方面的需求与考虑:中法建交是戴高乐政府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法建交是戴高乐政府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中的惨败,依靠美国援助在欧洲事务上受牵制, )1958 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政局逐渐稳定,其经济也完成了恢复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戴高乐政府开始在外交上奉行一套被称之为“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方针,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取外交独立自主,恢复法国的国际地位,并试图改变雅尔塔体系下的欧洲格局,在未来一体化的欧洲发挥领导作用中法建交将是戴高乐发展中法关系,借以发挥东西方之间枢纽作用,进而实现“戴高乐主义”构想的第一步考虑到中国同阿临时政府的密切关系和对阿尔及利亚局势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对于民族解放运动一贯加以公开支持的政策,同中国进行外交对话,并建立中法之间正式的外交关系,有助于避免中国对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的支持,并且还可以通过中国这条渠道推动与阿尔及利亚方面的谈判,并最终帮助法国处理阿尔及利亚问题,也有利于法国保护自有利于法国保护自己在非洲等地的利益。

己在非洲等地的利益 法国工商业界到开辟新的市场的需求法国工商业界到开辟新的市场的需求2. 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中法建交曾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的到了解决,双方再次重启了建交进程,分别在北京和巴塞尔进行了有关建交的谈判但在这--阶段的谈判中,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又称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中国坚持要求将同台湾断交作为中法建交的先决条件,而法国方面则反对为建交设任何先决条件最终通过多次谈判,特别是通过中国方面的两次重要的变通和妥协,中法建交最终得以实现富尔于 1963 年 10 月 22 到达北京,他对中方表示他里对媒体声称本次来华足私人访问,仍实际上他是代表法国,并强调此次来华负有特殊使命,要与中国关于中法正式建交进行全面的会谈,希望先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两次正式会谈,之后希望谒见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并提交戴高乐的亲笔信.最终,周恩来和陈毅同富尔达成了以下共识:,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1949 年中华民国的延续,法国只承认有一个中国.双方仍有明显分歧双方仍有明显分歧,富尔反对由法国主动提出与台湾断交富尔反对由法国主动提出与台湾断交,他建议中国先无条他建议中国先无条件同法国建交件同法国建交,之后再发布一个公开声明之后再发布一个公开声明,表示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表示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国的合法政府,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方面自然会撤回驻法外交人员台湾方面自然会撤回驻法外交人员,并同法并同法国断交。

而中国方面认为法国先同台湾断交是中法建交的前提国断交而中国方面认为法国先同台湾断交是中法建交的前提而法国方面更多的关注公开声明和主动断交给法国的国际形象带来的负面而法国方面更多的关注公开声明和主动断交给法国的国际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影响,因为这些举措会让国际社会认为法国急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采取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举措,而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外交非常重视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中法两国在当时的一个重要共同点,这也是双方能在冷战大背景下抛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1963 年年 11 月月 2 日日, 对下列三点达成了默契对下列三点达成了默契:(一)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二)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三)在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除此之外,中国方面还允许台湾在短期内在法国继续保留少量的人员,但能承认其外交官身份这个方案的出台这个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政府为了尽早实现建交意味着中国政府为了尽早实现建交,在两个最有争议的问题在两个最有争议的问题……-建交附加的公开声明和法国率先同台湾完全断交上做出了重大让步建交附加的公开声明和法国率先同台湾完全断交上做出了重大让步,以此为基础以此为基础,双方达成了关键的三点默契双方达成了关键的三点默契,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法国方面以不公开的法国方面以不公开的保证代替了中国最初提出的公开声明和实际行动保证代替了中国最初提出的公开声明和实际行动.1964 年 1 月 27 日,中法两国分别发表了简短的公报宣布建交,而台湾方面在不久之后宣布同法国断交,双方分别撤回了派驻在对方处的外交人员,法国和台湾的官方联系至此基本中断,这也标志着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在当时得到了解决。

3. 从台湾问题看中国外交政策从台湾问题看中国外交政策在处理中法关系时,史倾向千现实主义和灵活性这集中体现在对台湾问题的处理上,相比于中方在 1963 年 10 月最初提出的建交方案(法国在建交前先同台湾断交,并公开声明反对“两个”政策,由法国先照会中国),双方最终实际采取的建交方案更为精简(双方同时发表一个简短的建交公报,法方不必采取实际措施同台湾断交,也不需要法方发表任何声明,改由中方自己发表声明对“ 一个中国”加以强调)三三 法国戴高乐时期对华外交政策法国戴高乐时期对华外交政策1. 法国对华外交的背景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法国对华外交的理论基础法国对华外交的理论基础:60 年代法国对外政策体现在戴高乐主义的三大内容与实践上:以独立核力量为支柱的独立防务建设;以法德轴心为动力!法国领导地位为根本的欧洲联合;以借苏抗美为目的缓和谅解合作为特点的东方政策及第三世界政策“冷战期间冷战期间,戴高乐通过退出北约戴高乐通过退出北约!推动欧洲联合推动欧洲联合!与中国建与中国建交为代表的独立外交政策交为代表的独立外交政策,扩大了法国的外交空间扩大了法国的外交空间,强调了法国的独立自主地位强调了法国的独立自主地位,使法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使法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