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南京高考之痛”成为课改的“前车之鉴”▲夏季里的一篇短文2004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7月8日的《扬子晚报》头版登出一位“本报记者”写的《追问南京“高考之痛”》,全文含标题只有1700余字引发巨大的反响追问的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几乎集中了省内最好教育资源的南京,高考考不过江苏省其他地市,又一次落在兄弟城市后面;二是在考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本科达线的考生下降到4700人,比去年反而减少600人前者是跟“兄弟城市”比,后者是跟自己比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南通高考看启东▲南京市这几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23日登载了一篇《高考刺痛南京》的长文,篇首语是“本报南京7月22日电”,文章中写道:“南京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支配课外时间;南京竭力禁止学校拖课和不按时放学,更禁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补课;南京各中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做社会调查,写学术研究小报告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等等南京金陵中学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至今已有120多年办学历史基于国际间的教学交流,金陵中学长期重视教育教学的探索科研,“九五”期间开展了“高中素质教育中的考核评价及学分制研究”等10多项国际、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研究活动,“十五”期间开展了“完善学分制,构建多元化的高中课程体系的研究”等5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
金陵中学并非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时才推行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是这所名校长期自觉的追求一个多世纪以来,数万学子从金陵中学走出,以其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勇于创新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还有1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培育“英才的摇篮”2004年11月1日《中国教育报》有篇报道,曾这样介绍南京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每一位同学自选专题撰写论文,最后通过由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答辩许多大学教授对学生的表现震惊了:没想到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具有如此的创造潜力,写出这么好的论文!”南京金陵中学有位叫林希德的学生,2003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他回顾高中时的研究性学习,说:“研究性学习的锻炼让我在大学里如鱼得水,而且将使我一辈子受益这位保送生的话登在2004年11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同一篇报道中还引用了一位院士的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南京学生的高考分数历来不算高,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却喜欢南京的学生为什么?他们学习、研究都很有后劲,爆发力往往会超过一些考分很高的同学为什么南京的学生有后劲呢?”王泽山院士说他们“眼界开阔、知识面较广,大概是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来听听已经在金陵中学当了20多年校长的岳燕宁这样说:“南京市这几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吸引了全国同行现场观摩研讨但自从被指责‘高考之痛’后,素质教育出现了滑坡岳燕宁校长这么说的时候,是很痛心的▲高考之痛转变成对素质教育的声讨第二天,《扬子晚报》就登出一篇“欢迎读者各抒己见”的文章,题为:《〈追问南京“高考之痛”〉引起强烈反响》省内各地特别是南京地区的读者纷纷来电发表看法但记者发现,这些反响不是担忧,就是困惑,甚至是斥责,传递的几乎是同一种声音:对南京目前教育现状的不满启东中学1995年以来,在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得13块金牌2块银牌,被誉为“奥赛金牌的摇篮”2004年,该校考生倪杰以719分名列江苏省第二启东中学高考成绩多年名列江苏省前茅,被清华北大录取的考生,在江苏各名校中也是最多的《追问》写道:“启东中学原校长唐玉英认为,南京的老师应该重视高考、研究高考,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是水火不容‘外地老师把高考视为荣誉,带的学生没考好,觉得对不起家长和校长,因此,带学生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南京则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南京不少参与热线讨论的家长纷纷来电,共同抱怨:“人家补课你不补,人家在专心研究高考,你却在所谓素质教育上浪费时间,当然考不过人家。
马同学”的现身说法:南京六中的马同学今年高考成绩528分,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高考之痛感触颇深他在里说:“我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至此,就从“追问高考之痛”转向“追问素质教育”并且说,即便你搞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什么用?《新华每日电讯》曾报道南京29中的校长华明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一封刚刚收到的家长来信,信中写道:“请求你,别再拿素质教育做借口,不要再愚弄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抓教学吧!”信的落款为“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的部分家长”南京市的家长们似乎最“心明眼亮”很多家长说:我也知道素质教育好,思维开阔,素质全面,但高考不考那些,高考按分录取,差一分,你就进不了大学的门,那你还有什么素质?在很多家长的话语中,南京的“高考之痛”变成了“素质教育之痛”,并很快波及省外▲巨大的应试教育消费群体新学期就要来了,南京的家长在这个暑假忙于“自己想办法”9月开学,不少南京籍中学生到南通、常州、苏州、无锡、泰州等地的名校去“借读”了所谓“借读”,就是让孩子保留南京学籍,去那些地方名校读书,高考前返回南京应考,这就是一种独特形式的“高考移民”。
可是,不是人人都有如此“高考移民”的经济条件和人际条件就在媒体热热闹闹地讨论的时候,各种强化班、奥数班、培训班的广告在媒体上公开出现,家长纷纷去为孩子报名,生源红火,成为支撑应试教育巨大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外地富有办班经验的能人也打着外地“名校”的牌子挺进南京市场,把强化高考应试之类的短训班办到了南京于是,以往主要以“家教”形式,学生多是独来独往的“补课”,现在浮出水面,登陆上岸这个假期,人们就看到了背着书包穿梭于南京城的“补课大军”市民的关注度和情绪被媒体“追问高考之痛”、“追问素质教育”的舆论点燃后,接下来的一系列“追问”,就不只是见诸媒体,不只是给报社打,而是通过打、写信、上访等方式,向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困惑、担忧和问责搞应试教育不对可是,搞素质教育也被质疑和指责……南京教育系统自称已处在“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窘境许多声音一再追问学校、追问教育局:“学校为什么还不补课?”“学校为什么那么早放学?”“学校就是读书的,为什么让学生到社会上乱跑?”▲南京教育开始悲伤地倒退2004年8月21日,南京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南京市中学节假日对学生开放教育设施和开展教师校内教学活动的通知》。
《通知》提出:各学校可利用双休日的一天开展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初三以上年级可以利用晚自习进行教学活动,各校应安排骨干教师答疑这个通知,被南京市各校看作“标志着南京严禁多年的周末补课解禁”但是,开学后,照此执行的学校并不多尤其是南京名校,仍然利用双休日给学生安排“选修课、实验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有人认为这些名校很“顽固”,也有人认为这证明南京名校从前搞素质教育确实达到一定水平,不愿走回头路南京金陵中学开学后,照例组织高一新生军训,为时八天到第四天,就有两位家长忍不住跑到学校来质问:“我们的孩子来上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的,不是来当兵的无论校方怎么给家长说:“这对孩子有好处▲向应试教育投降9月,南京市教育局又出台了《普通高中教育绩效评估试行方案》,第一次明确地把高考成绩纳入中学考评体系,把学校办学质量与当年高考本科达线率和有效推进率挂上了钩我们常说社会上总是拿高考成绩来评价学校、评价老师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可说是迫于社会压力)自己把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明确标准,并与考评挂钩,实际上就与校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挂上了钩那篇《追问南京“高考之痛”》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众多校长和老师认为,高考没考好,不能光从高中找原因,不能光看高中三年,还要看6年,甚至看小学,看12年。
一个地区的高考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否扎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可以进行一些调研,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现在南京有关部门“痛定思痛”,为了日后考好高考,不仅抓高中和初中,还抓小学,覆盖到基础教育全领域具体举措是:南京把2004年定为教育质量年,提出课程和教学改革不能忽视质量怎么评价质量呢?学生能不能考好,是一个看得见的硬标准多年来为减轻小学生负担,南京鼓励淡化小学测试,是很有效果的现在,南京从市里到区里都在搞调研,以调研促测试,将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三年级以上全部参加,不少学校只好加班加点应对考试,各个学科都反复做模拟试卷,反复操练,参加全市统考校长、老师都说:一套已经被抛弃多年的老办法,在2004年回来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看起来如一对矛盾,多年来教育界探索它们的关系,试图在融合中消除应试之弊,拓宽和扩大教育应当给予学生的素质很多年来,确实有一大批有理想、有责任心的校长和教师,为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行课程改革,很不容易地取得了相当可喜的进展,甚至令多个领域的专家为那些心智迸放出新见解的高中生喝彩……突然一篇《追问》、一场讨论,莫名其妙地把他们多年同学生共同的追求和奋斗都否定了、抛弃了。
南京市教研所所长刘永和把高考比喻为一只“无形的手”,他说这只无形的手,“已经紧紧扼住了素质教育的咽喉”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的时候,一盆浑水就这样劈头盖脸泼在素质教育的脸上他还把这泼浑水似的“追问南京高考之痛”称作“一场尴尬的讨论”他说:“这场尴尬的讨论,把教育界力图弥合的一对矛盾进一步撕裂!”还有教师、专家和学者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过不少讨论,总能从讨论中获得一些进步,这“追问高考之痛”的讨论,却是一场促使教育倒退回应试模式的讨论——追问高考之痛的直接结果,是全社会公开追求升学率——现在有一些人把考分和升学率看作教育的GDP,按这一思路引导教育发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因所谓“高考之痛”而“痛改前非”,把应试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必定会恶性地放大高考带来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将是长久的“教育之痛” ……但是,他们的声音挡不住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的力量当文件把高考成绩纳入中学考评体系,当把学校办学质量与高考本科达线率挂钩,当测试、统考的力度迅速加大,当考绩也用以评价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水平……学校、老师,都不得不依据文件就范不少老师说,这意味着南京中小学都向应试教育投降。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南京沦陷了!▲南京被当成素质教育失败的典型这场讨论使南京成为“素质教育失败的典型”各地屡屡拿南京的例子教育学校、教育老师、教育家长,声称:在这个“考试的功利时代”,不扎扎实实地抓考试是不行的,你们看看南京,南京就是例子,南京搞素质教育失败了,还得走回头路南京的中学在朝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前进,也很努力,似乎志在“雪耻”很多学校在高二上学期或上学期国庆节后两周,就把高中的课程全部结束,然后用1年半时间,或1年半再加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高考复习与此同时,江苏其他地市的高中似乎更加努力!一些学校甚至在高一就把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然后把两年时间全部用于高考复习如此比拼,正以愈演愈烈的方式在把应试教育推向极端▲课改遇阻,应试教育全线回潮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在那之前和之后,我国教育界都有志士在探索克服应试之弊的良策,由此提出素质教育和探索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