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庄子得齐物论 《莊子齊物論》窺管

li****5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69KB
约5页
文档ID:243313936
庄子得齐物论 《莊子齊物論》窺管_第1页
1/5

庄子得齐物论 《莊子·齊物論》窺管 (一)《齊物論》 對篇名之解釋,衆說紛紜其說大致有五:一、論齊一萬物左思《魏都賦》:"萬物可齊於一朝"劉淵林注:"莊子有齊物之論"二、齊一物論王應麟《困學紀聞》:"莊子《齊物論》,非欲齊物也,蓋謂物論之難齊也"三、齊物齊論王先謙《莊子集解》:"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齊一視之,不必致辯守道而己"四、明萬物之本然劉咸炘《莊子釋滯》:"此篇初明萬物之然,因明彼小编之皆是,故曰“齊物“"五、兼有"論齊一萬物"、"論齊一物論"二義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題旨兼有“齊物、論“、“齊、物論“二義,而以“齊物、論“爲主導方面,莊子正是以此去齊各種“物論“" 細審《齊物論》全篇,莊子實旨在“以明”,即闡明萬物之本質既明本體之不可知性、無確定規定性,本體之幻像“萬物”之相通平齊性、是非標準之無窮相對性,則言論爭辯之“荒謬性”乃不言而自明矣莊子自謂物性本齊,非因物之不齊而欲齊之也物”乃“言”之本言似沸湯,物乃薪火明物性本齊,則似釜底抽薪,其沸自止矣,何待“齊一物論”?況"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乃莊子所不取也闡明本體、闡明物性本齊,則雖有言論,而終未立言,正因其自然而明之耳。

"言無言"、"有謂無謂"、"照之於天",正合"卮言"之意《呂氏春秋·適音》"以論其教",高誘注:"論,明"是論即明也故《齊物論》應釋爲"論相通而等齊之萬物"劉咸炘之說近之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莊周《齊物》,以“論“爲名《公孫龍子》及《荀子》之中,以"論"爲篇名者亦夥 (二)厲風濟 陸德明《經典釋文》:“厲風,司馬云‘大風’,向、郭云‘烈風’聞一多《莊子拾遺》:“郭釋‘厲’爲‘烈’,‘厲’、‘烈’音同字通 《呂氏春秋·有始》:“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是"厲風"當特指西北風上文言"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是"飄風"雖止,"泠風"亦有"小和"若釋"厲風"爲"烈風",則豈可云"厲風濟,則衆竅爲虛"?故將"厲風"釋爲"西北風"於文意爲順泛曰"厲風",其大則曰"飄風",其小則曰"泠風"也又,"濟"音字本有"止"義,雨雪止皆日"霽",故風止亦可曰"濟" (三)其覺也形開 成玄英疏:"其覺悟也,則形質開朗而取染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形開,司馬云:“目開意悟也"聞一多《莊子義疏》:"案“開“訓“發“。

《論語·微子篇》“廢中權“,鄭注“廢“作“發“,云:“發,動貌是“開“亦可訓“動“,“形開“猶“形動“也" 《說文》:“開,張也段注:“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弓之張 “施弓弦”即繃上弓弦,使之緊張也故“開”可訓“張”此句則言其醒也則形體緊張與上句“其寐也魂交”共言“司是非”者“役役”、“疲役”之態也開”,關鋒譯爲“不安”,陳鼓應譯爲“不寧”,雖亦近之,然猶未的其真 (四)姚佚啓態 “姚佚”同“姚冶”,即“妖冶”,雙聲聯綿詞也姚”與“妖”,"佚"與"冶",音近通用"妖冶"爲常用詞,其他皆爲通借字朱起鳳《辭通》:"妖冶,女容也《易·系辭》“冶容誨淫“疏:“女子妖冶其容"《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於女子"是亦以"姚冶"言男子輕薄、扭捏之態故文中之"姚佚",則當指"司是非"者裝腔作勢、扭扭捏捏之醜態,亦即所謂"喜怒哀樂、慮歎變慹"之態"啓態"實與上"形開"相呼應王夫之《莊子通》王敔增注曰:"八者情動而其態百出矣"此說近是成玄英疏將"姚佚啓態"四字拆開解釋,牽強附會,其說誤甚 (五)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郭象注:"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

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 凡事物自外物觀之,無不爲彼,自本事物觀之,無不爲此莊子將“彼”、“是”之辯證關係,推向相對主義,其旨欲以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本不相對待,相通而爲一此乃其詭論之所由生也黑格爾《小邏輯》§172:"直接得判斷是關於定在得判斷""關於定在",即關於具體之特定存在,非關於抽象、不定之對象某物自視爲"此",外物視之爲"彼",乃自不同觀察角度而言然此二判斷均爲關於具體、特定對象之判斷也若言物亦爲此亦爲彼,則非自某一具體觀察角度而言,其觀察角度則既自視亦由外物視,此乃關於抽象、不定對象之綜合判斷也故"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各爲具體、直接之判斷;"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則各爲抽象、間接之判斷莊子故意忽略觀察角度之異,將具體、有條件(觀察角度不同)之"彼"、"此",歪曲爲具體、無條件之"彼"即"此",又以抽象、間接之判斷"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作結論,牽強附會雖有辯證思想因素,然終淪爲詭辯矣莊子所言,既爲下文"彼是莫的其偶,謂之道樞"張本,亦爲破《公孫龍子 ·名實論》所載之觀點而發《名實論》:"故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可。

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此乃言,彼即彼,此即此;不可以此爲彼,以彼爲此,同時是彼又是此此乃割斷"彼"、"此"間之聯繫,否認兩者之轉化,故爲絕對主義莊子言"彼"即"此",兩者同時産生,相通爲一,否認兩者之區別,故爲相對主義二者趨於兩極,均以詭辯立論 (六)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指”、“馬”之釋義,衆說紛紜成玄英疏:“指,手指也馬,戲籌也聞一多《莊子義疏》:“手指謂之指(實物名稱),名稱亦謂之指(抽象名詞),一名而兼虛實二義次馬字謂籌馬之馬,今字或作碼末馬字謂牛馬之馬,而首馬字則兼此二義之名也"郭沫若《十批判書·莊子得批判》:"指是宗旨、是觀念;馬是法碼、是符號"關於莊子發此言之意旨,亦諸說不同章太炎《齊物論釋》:"指馬之義乃破公孫龍說"聞一多《莊子義疏》:"舊說此破公孫龍指物之辯,非是莊子卒前,龍蓋年甫及冠,二人論學之年亦不相及指非指“蓋亦惠子歷物之說,莊所破者惠施,非公孫龍也公孫龍《白馬論》與此全異,說者以此爲破龍之說,亦非"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以指喻指之非指“,即《公孫龍子·指物論》中得第一句話“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以馬喻馬之非馬“即是公孫龍得“白馬非馬“在這裏,他們得分歧不過是公孫龍主離、主分,莊子是主齊、主一而已" 指馬及彼此、堅白等,均爲當時辯論之重要論題《公孫龍子》一書中亦反復論及之,可以爲證指”,本義爲手指;可通"旨"、"恉",含指認、意指、認識等義"以指喻指"句,當自認識方面就《公孫龍子·指物論》所載之觀點而言公孫龍(約前325-前250)之生卒年月,略遲于莊周(約前369-前286),因二者之確切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故其論學之年是否相及亦無從定論然《公孫龍子》一書所載該學派之觀點,蓋由來已久,非始於龍也莊子豈的不聞此學派之說耶?聞一多之說不足爲據也 《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此乃言,物(指"爲小编之物")無不是人類認識之成果(相當莊子所謂"物謂之而然"),然此與物結合之具體認識(即"物指"),卻不是認識其意爲,人之認識乃具體、與物相結合之認識,此即"物指",不同於抽象、可"自藏"之認識,即單純之"指"故曰:"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不是說認識不是認識,而是說認識與物得結合,不是認識此即"以指喻(說明)指(即“物指“)之非指"此乃以絕對主義之方式,割斷具體與抽象之聯繫,止承認抽象性,不承認具體性,否認具體之中有抽象。

公孫龍學派主"離",將具體認識(物指)自抽象認識(指)中分離出,加以否定,然尚未否定抽象認識,尚承認"指"之存在,當屬間接不可知論莊子以相對主義方式,割斷相對與絕對之聯繫,片面無限誇大認識之相對性,否認相對之中有絕對,認爲認識(指)即等同於無認識(非指)此即"以非指(無認識)喻指(物指)之非指"莊子主"合(齊一)",將認識和無認識混爲一談,對認識本身全盤否定,根本不承認"指"之存在莊子曰:"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又?柙⒀匀宋锿跄咧谠唬?quot;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此當屬直接不可知論公孫龍之間接不可知論不若莊子之直接不可知論來的爽利,故莊子曰"不若""以馬喻馬"句,當自認 5Word版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