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时期钱铺银号存款研究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75KB
约14页
文档ID:210495482
明清时期钱铺银号存款研究_1_第1页
1/14

明清时期钱铺银号存款研究 摘 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增加,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必然增加,一些则开始投入各式各样的经营活动钱铺银号作为一种能取利且风险又不太大的行业,也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投入本文主要分析钱铺的存款来源、存款凭证以及为了吸引更多存款钱铺银号如何处理信用问题钱铺银号的发展对百姓日常生活起到了便利的积极作用关键词:明清时期;钱铺银号;存款钱铺是明代产生的新的金融机构,钱铺又称为钱店或钱肆最早提到“钱肆”的是写于正德五年至十四年的陆粲的《庚巳编》[1]钱铺起源于银钱兑换,起初是以最原始的钱摊、钱桌形式经营,后来随着银钱交易的扩大发展成钱铺钱铺最基本的业务是兑换业务随着钱铺的发展,其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开始经营存款、放款以及发行钱票银号起源于熔银,后开始经营存放款业务,与钱铺的内涵上有相通之处,故文章所述以钱铺银号通称清时除此称呼外还有称作钱局、钱庄关于钱铺银号的业务,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2]以及叶世昌先生的《中国金融通史》[3]都对钱铺的兴起和兑换业务进行介绍;张国辉的《清代前期的钱庄和票号》[4]一文中,考述了钱庄也称钱铺,在18世纪中叶前以经营银钱兑换的业务为主,着重论述了乾隆后期钱铺业务中明显出现的信贷活动。

黄鉴晖先生的《中国钱庄史》[5]对钱庄银号的发展做了简要叙述目前有关钱铺银号的存款业务虽会提到一些,但总体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有关存款来源、存款凭证和钱铺担保方面本文主要从钱铺银号的存款业务入手,分析其存款来源、存款凭证以及对钱铺银号经营的相关法律规定,希望能够对钱铺银号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斧正一、钱铺银号存款来源、种类钱铺银号在经营过程中除了自己出一部分本金之外,吸收存款是其主要的经营业务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存款业务的记载,笔者对其进行了整理,根据存款资金的来源按照进行了归类第一,私人款项存款,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是官员款项存于钱铺如乾隆四十六年查抄杭嘉湖道员王燧的家产,“现查出银九万余两,银器二千余两,又据王燧开出银四万余两,内交苏州生息银二万两,如皋生息银二万二千两又查出契纸内田房产业,约值银八万余两又据同王燧伙开银号之何永利供出生息银三万两,并金玉铜瓷器皿等项、及省城海塘、房屋、公所”[6]可见王燧家产光表现为“生息银”即存款的财产总数便达到七万两白银,如果不算其后的“金玉铜瓷器皿”、“海塘房屋公所”,由此也不难看出存款数量还是可观的另在乾隆五十九年吉林协领诺穆三被抄家,据上谕引他人奏议言:“即据现经查出户地外,诺穆三尚有寄存帽铺银一千两、钱铺银二千两”。

[7] 咸丰九年查抄叶名琛之家产,上谕要求“前据桂良、花沙纳奏,该大臣等在上海时据黄仲畬禀称,叶名琛在总督任内,有银二百万两交与伍崇曜收存,嗣闻此项银两系存于志诚信银号……并另派委员密行查访叶名琛究有存银若干,是否在志诚信银号据实覆奏”[8]这些史料反映出私人存款的数额还是不小的以上是出现于正史中的记载在明清小说之中也有不少官员家庭在钱铺存储银钱的记录,如《红楼复梦》记载:荣府将一处房屋、花园卖给了户部刘大人,进行交兑屋价时,刘大人“在身边取出几张银票来,说道:这一张是恒泰号的三万两,这是义兴号的三万两,这是合泰号的二万两,这是祥茂号的二万两,其十万两这一张是口儿外钱店里的五百两,他是义合字号,这是众位二爷的茶钱这一张是资顺布字号的二千两,是送老主管的劳金”[9]从描述可以看出“恒泰号”、“义兴号”、“合泰号”、“”祥茂号等几家银号中有大批存款,在需要时再以票取出应用第二,商铺字号的存款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商铺字号将闲置资金存储生息亦是常见现象,如嘉庆十六年闰三月间,山东肥西县“尹文岸赴省收账,在黄秀生即黄光炳迪吉号钱铺内寄存银二千一百十五两六钱六分,立有存票”[10]道光年间的刑事案例云:“林会川承领已故宋文佩京钱五千吊作本开铺,亏空票存京钱一万五百余吊”。

[11]在直隶顺天府宝坻县广孝里西寨庄的苏柏呈告中有这样几句的记载:“切生在大口屯镇开设长兴号粮钱铺生理有护路庄王纯于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借使生铺东钱八十吊,买骡拴车,言明二分行息,又于十三年十二月间三次浮使东钱八吊六百七十文,均有账簿可凭……”[12]这是一种带有商人闲置资金存储意义的存款白话小说《雅观楼》里有一回讲述扬州的吴文礼娶妻赖氏,靠放债起家的故事,“他又搭台开个钱庄,店号文盛,在一卖盐西商人家对门这西商在扬多年,卖盐为业,约有二三十万金盐本,与文盛共换银钱交易”, 然而西商每年生意赚了很多钱无处寄放, 所以“次日西商即检点帐簿内凡可隐匿者,或根卷纲单智头盐课等项,陆续交存文盛钱庄”丹其后因无存钱凭证,吴文礼与妻赖氏便赖了西商之银,“次日果然过店与人,另更店号为大盛钱庄,一切照旧不动,所有西商寄放之件,都存大盛号,一分生息”[13]这里西商无处寄放的钱可以说是其闲置的资金,“陆续交存文盛钱庄”不但说明一般城市铺商的资金可能存于钱铺银号,长途贩运商人经营过程中出于便利的考虑也可以把闲置资金存在钱庄取息第三、带有社会集体性质的存款洛阳县有过载行八家,其中“系刘泰来充当行首,凡有客货发运,过载行代为雇脚、抽用纳税,并津贴车骡两行,支应过往官差。

惟向来客商、脚户不能面议价值……道光十一年胡占元以张廷相故兄张廷魁与曹龙章于十年八月间借伊麦子七十一石,粜钱五百七十千,交方振国所开三锡号钱铺存贮,添补公用,除收息钱八十千外,尚欠本息六百七十千,在县控追王金榜又以众行店抽用过滥,阻客累行……[14]存款者张廷相、曹龙章均为洛阳县过载行的老板,所谓“添补公用”应该是与“过载行”有关的公用此笔存款中“收息钱八十千”,带有“存母取子”式的基金性另外,钱铺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比较殷实的钱铺,为了满足官府某项财政需要,支取利息为公用如道光十年十月,张集馨在武英殿任职修书,利用抓阄的方式轮流管理经费,“接管之次年,盐务帮项以八折寄京,办理馆事,甚觉从容,每月所收房租,令看馆人刘福存在会馆间壁恒成钱铺,有事在铺支取,不入余家”[15]这也是集体经费存于壁恒成钱铺,“有事在铺支取”即有事支取利息为用于某项财产需求,因此也和當地其他类型商铺一样,常常接受官府的款项存款,并按一定的利率定期向官府纳息另外,顾客把钱存入钱铺银号,一部分原因是可以“存母取息”上文提到因无存钱凭证,吴文礼与妻赖氏便赖了西商之银,“次日果然过店与人,另更店号为大盛钱庄,一切照旧不动,所有西商寄放之件,都存大盛号,一分生息”。

[16]虽然最后吴文礼把银存在了自家开的“大盛号”钱庄,但也是作为一笔存款的性质存入钱庄,可以明显看出存款有息的如上引《钞币论》中亦言:“若寻常存母取子之银则富户存于钱庄,钱庄亦分存于各铺户”[17]“存母取子”可以看出另此类《谏书稀庵笔记》里有一段关于存款有息的描述,书中写到仙源局银号主人任观亭用陈麓的存款为其买房,后仙源局倒闭,银号所欠其他顾客本息银数,“爰以六七千金购一大宅数日后,仙源居倒闭,亏欠他人生息银数十万但利息并不是固定地规定所有的存款都有,而是具当时的情况滑动的同引自上书有一段讲述陈麓宾把所得结费六七千金存于仙源局银号的事,“号中主人任观亭,亦山东人,议为之加息麓宾曰:‘吾一生不言利,毋庸也[18]可以看出麓宾的存款是没有收利息的三)银钱票的发展钱铺银号对于所存入的款项,会开取一定的凭证,以便日后存款者随时兑换支取,這些凭证的形式不一,但出现多的是“票”如“钱票”、“银票”等,它们不是实体的银钱,但却可以等同于银的价值进行兑换使用如前文引用“尹文岸赴省收账,在黄秀生即黄光炳迪吉号钱铺内寄存银二千一百十五两六钱六分,立有存票”[19]这里的“存票”是“迪吉号钱铺”开具的存款凭证,证明尹文岸确实在该钱铺存银。

《后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忽然紫鹃在帐房里归起账来,少了九百两一号银票,连忙按着字号往银号查去,说是昨日下午兑票去了”[20]不难看出这里的银票是存款所在的银号开取得信用凭证再如“京师四恒,皆钱肆也,其肆名胥冠以一恒字京市自清初即通行钱票,其票纸陈旧,字尤草率弗可辨,而人皆信之,无贵贱,出时必携钱票,各钱肆举可出票[21]也反映了钱铺用于存款的需要而开发钱票《品花宝鉴》有一回讲述了为替人出师在银号取银开票昨日,我们管总的叫我到日新银号,开了一张二千四百两的银票又一张五十两的,交与苏蕙芳,替琴言出师的”[22]同时以上这些也能看出存款给人们避免携带金银带来了很多便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逐步加强,而银两铜钱兑换对于大额交易愈发不便,货币支取显得不便和笨重,人们存款时给予的存款凭证开始具有银钱一样的价值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信用货币本身只有在它的名义价值额上绝对代表现实货币,才是货币[23]可以说银钱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信用货币银钱票的使用,有很大的便利见畿辅官民铺户所用者,悉系钱票,行之甚便”[24]可见票的使用给官民都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首先“百姓苦用银之重滞,故乐于用票。

[25]其次以票可以易钱,故以为便”[26],再者,“钱铺、银号之始也,出票以会银,银与票相准,无或失信后时,于是豪商大贾,从而信之,竟取其票为轻赍之计,或遂以票相授;既而钱铺、银号出票日多[27]银钱票便于携带和运输由于银钱票的便利,钱铺银号出票也越来越多,清档的奏折中有记载:“北京东四牌楼万兴钱铺出票达二十万吊之多,其他中等钱铺少亦不下数万吊单近年关闭钱铺的钱票,即有数百万吊[28]银钱票发行过多,必然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首先,出现假票行为许楣在《钞币论》中记载了一桩关于假票问题控诉案,引其兄梿之话“研鞫至再,原告吐露真情,云以水洗去拾字,改为百字始犹不信,令其当堂洗改次日持一白笔来,不知笔内有无药水,即将原票千字用清水一滴,以笔扫洗,上下衬纸按吸,随洗随吸,至白乃止[29]这则材料反映出假票制作的如此巧夺天工,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票”在钱市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由于一些商人制造假票扰乱市场的行为,便出现了专门代人辨认假票的行当《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钱铺开钱票子,虽一家一样,但以此为生的人,却能认出,凡以钱票子求人辨认的,谓之‘照票子”[30]不可否认的是,票的使用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百姓苦用银之重滞,故乐于用票。

[31]其次,最明显也是最严重的莫过于挤兑风潮,如福州发生的持票向钱铺挤兑的风潮,当时的中和、同文、乾豫、谦丰四家被挤兑倒闭,随之而来的是“匪徒无票,抢掠安敦、宝源二铺[32]之所以发生挤兑现象,微观上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收藏钱票的居民,出于对匪徒生事的戒心大多去换钱以致现钱不足,从宏观的大背景来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世界交流密切,国内外贸易更加频繁,而世界货币以银本位为主,随着贸易发展大量外银也逐步流入中国,外银和本国银的使用,中国虽不产银,但受于国际形势,引得流通还是很充足的,而铜钱就不同,本国虽产铜但却不多,加之洋铜出口限制的措施,国内没有充足的铜与银进行兑换,因此居民手中的银钱票无论是兑换银还是铜钱,要比单纯的票据更为有价值四) 钱铺银号的担保钱铺银号在经营存款的过程中,首先,得保证所存入的银质量以维护自身利益,这就需要钱铺银号的工作者学习一定的技能了,可以说懂得鉴别银子真假也可看作钱铺银号其中之一的业务了《红楼梦》中有一回讲述了倪二借给贾芸十五两三钱有零银子,在倪二借银子给贾芸后,贾芸内心虽有些犹豫不接,但出于现状需求还是接受了,事后贾芸到钱铺称银子想毕“一直走到个钱铺里,将那银子称一称,十五两三钱四分二厘。

贾芸见倪二不撒谎,心下越发欢喜,收了银子,来至家门[33]这里就反映出了钱铺已经通过“称”的方式称银子来辨别银子质量了《荡寇志》中有过类似的描述:“那娘子道:‘这般说,你只管将了去,银子却要好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