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素问至真要大论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83KB
约13页
文档ID:381772610
素问至真要大论_第1页
1/13

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 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 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 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 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 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 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 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 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 相及则治主病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 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 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 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

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 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 纯无假象的疾病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适用于 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然而只有 “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 二段讲从治法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 纯不复杂的病证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若是病重 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 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 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 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 治疗阳盛的热证甚者从之”稍后我们结合第二段的从治法来阐述坚者削之”,坚指的是有坚实之证,如癥瘕痞块,应 当用药攻削它,例如瘀血阻滞体内,腹中产生积块,则须“破 瘀消癥,软坚散结”药,逐渐蔟削,使之消失后文“结者 散之”,与此句意思差不多,指郁结之病当以散结之法治疗客者除之”,客乃是与主相对而言主,凡指外来邪气 客于人体所致的病证,如六淫、疫疬、饮食、积滞等,均应 驱除。

可酌用疏风、散寒、清暑、祛湿、消导、化痰等法 后文“留者攻之”与此句相类,指邪气停留之证,当以攻下 法治疗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后文又 提到“损者温之”,即虚损一类病证,也可以用温补法治疗 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倦太过往往可致虚 损,帮而劳倦和虚损往往不可截然分开,均可采用温补的方 法,所谓“烽火生气”,“少火之气壮”即是此意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津液枯燥,可用 滋润药急指的是拘急一类的病证,指对拘急强直之证如口 噤难开、颈期待强直、手足拘挛等,应使其舒民缓弛,采用 疏肝缓急止痉之法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散指精 气耗散一类的病证,此时当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逸者行之,惊者平之,止之下之,摩之浴之“,逸指 安逸,由于过于安逸造成气脉凝滞、动土障碍之类的病证, 可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方法,使其通畅惊悸不安、精神亢奋 一类病证,可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上之,病邪在上则要用 涌吐或是升举的方法;下之,病邪在下则要用通泄法治疗 另外,在配合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 谓”薄之“,比如用硫黄浴治疗疥疮等;以作用峻猛的方药 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如砒霜之用地截疟,罂粟 壳之用于止泻等。

开,这里指的是开窍法;发,意为诱邪的 方法接下来,第二段主要讲的是从治法,即“甚者从之“适 用于病情较重或是病证比较复杂甚至出现某些假象的病证 此处不仅病情重,病变复杂,而且出现某些证候与病相不一 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采用顺从其假象的方 治疗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者 指逆治法正治,指正治法所谓逆者正治”,就是说逆治 法就是正治法后一句即谓从治法就是反治法从少从多, 观其事也”,李中梓的解释很好:“从少谓一从二兼管 ,从 多谓二从一逆也事即病也,观其病之轻重,而为之多少也 也就是说反佐药用多用少,取决于疾病的轻重情况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按此句之意,热药因为寒证 而应用,寒药因为热症而用,秘史正治但是此文乃回答“以 何谓?”因此张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误,且下文“寒 因寒用,通因通用”也是讲的反治法,故而改之热因热用, 前一热字是指热性药物后一热安,是指热性的症状,然而 此处的热性症状 乃是假象,实为真寒假热豆腐皮:寒因寒 用,则是用寒性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能因通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 虚浮所至的胀满闭塞不畅病证,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 实下利病证。

临床上某些因脾胃气虚失于运化而引起的胀 满,表现为饥饿时腹胀,进食后减轻,可以采用健糕点气的 方法治疗,即是“塞因塞用”,伤寒热结胃肠,现出腹痛下 利之症,可以采用清肠通便的方药治疗,即是“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即指疾病的本质,“因”即病因此一句乃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反治法的关 键在于抓住疾病的本质,寻找到致病因素,才能很好的治疗 疾病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 和,可使必已”,治疗过程中,虽然一开始好像药性和病情 (疾病的假象)相同,然而至最后,假象消失真象显现则证 情和药性就不同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治疗,就可以达到目 的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破瘀消积,溃坚散结,并且调畅紊 乱 气机逆者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 也”,此一句可理解为对上治疗法则的总结,指出根据病人 个人析病情,或用逆治法、或用从治法、或主药逆治而佐药 采取从治法、或主药从治而佐药采取逆治法等等,然而要遵 循的总则是调畅气机,使病人气血通畅和顺下一段将根据病位的不同所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 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 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若疾病先从内 生而传至于外则先调治内部之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传至于 内则先调治外部之病;疾病先从内生而表现为外部症情偏盛 则先调治内病再治外病,若疾病先从外生而表现为内部症情 偏盛则先调治外病再治内病;若不同病位病证无直接联系 的,就先治主要的病证。

提出治病要先以原病为主,倘若继 发病比较重,则应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治疗继发病接下来的一段是承上文引出另一种反治法,即寒热的治 疗方法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 道路也”,“绳墨”本来意思指木工制作木器用的墨线,在这 里引早为规矩标准之意此句讲一般的医生治病只是知道墨 守成规,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这治法本身也没什么错 误,但是只适用于一般正常情况发展的病证,然而临床上疾 病的复杂多变的,如果遇到异常的情况,就行不通了下文 就以举例的形式说了两种情况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 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比如有些发热证用寒凉的药物, 或者有些寒证用热药,不仅没有取效,反倒又增添新的病变, 就是何故呢?这里就涉及到治疗疾病的知常达变的问题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证用寒药无效说明此处所 表现的热象并关实证乃是虚热,是因阴虚浮所导致的病证, 因此属阴虚浮阳亢之证,故而要用滋阴之法达到降火的目 的,即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寒证用热药无 效说明此处所表现的寒象并非实豆腐皮乃是虚寒,是因阳所 导致的病证,因此属阳虚阴盛之证,故而要用益火补阳之法 治疗,即取之阳。

这样的治疗方法才是探求疾病本质的属性, 治病求本的正确法则[钩玄](1)关于适事为故:《内经知要》注:“适事为故,犹 云中病为度,适可而止,太过以伤正,不及以留邪也适 事为故”,中医治病这第一准则,诚能做到,谈何容易当 今治癌,方法甚多,或化疗,或放疗,可介入疗法,药虽可 抗病,但正气每每壮伤,因而能坚持始终者太多愿望虽好, 药也中病,但后果尚不尽如人意中医治病,虽有许多长处 和优势,如注重整体治疗,副作用较小等,但新式不是所有 的主药者没有毒副作用中医文献中“药邪”一词,足证古 人已经认识到误码率治致病的危害性《内经》称药皆为“毒 药”且分为大毒、小毒、常毒及无毒,此“毒”字含义虽 与现代所称不尽相同,但已蕴示不可滥用故《五常政大论》 明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 治病,十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这经文是对 “适 事为故”的最好注脚说明用“毒药“治病不可使尽,以防 损伤正气,强调用谷肉果菜等食疗方法以扶助正气,如尚不 能克邪,原法重复使用,可见古人用药十分审慎曾治一晚期肝癌,出现腹水,黄疸等症,初投五皮饮, 茵陈五苓散等不应,家属颇为焦急,病人之子系余老友,效 不应手,自觉惭愧,遂改拟峻下逐水饮之舟车丸法,三剂后, 水泻日行七八次,患者腹部略有宽松感,颇有谢忱之意。

但 再诊时察其形神憔悴,面色黑无华,皮肤松弛,全无弹性, 此水泻过度有脱水状施取出改拟健脾扶胃气法,惜乎为时 已晚,正气已伤,神气半角去,不几日而去掺思治病之全 过程,患者虽罹绝证,但求生之望寄托于医工,医工未能审 慎,药过病所,以致回天乏术教训殊为深刻,令终生难忘当前中医所治之病,大多为慢性疾患,迭经“三素”挞 伐,病未去正气削伐,抗病力渐减,这给医生治病增加了难 度鉴此,尤不可急功近利,缓病当以缓图,否则欲速则不 达也,笔者的体会是:不治之症,先扶胃气;久病正虚邪恋, 先以扶正;数脏兼病,先调气血;药不应手,兼以神养、食养2)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内经》论标本者,含义颇 多,所指不一《素问.标本病传论》所去“病有标本”,将先 病为本,后病为标,根据标本缓急,或本而标之,或标而本 之其理似简,然真要达到“正行无问”者,实非易事一壮年,笃好笔耕,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复遢风寒, 终于病倒3 日来寒热不退,头痛如裂,查白细胞正常,医 以庆磊霉素静滴,2 日后体温渐趋正常,面左耳突然失聪赴 五官科医院检查,云属抗生素中毒,恐难逆转,经用辅酶A 治而少效听力测定左耳为零,右耳基本正常患者惊诧, 更医数家,人口一词。

后经同事介绍,转诊于余来诊时诉 有鼻塞、咽痛,不思纳谷,微咳无痰,左耳有堵闷感,舌苔 薄黄细询病史,庆大毒素仅用 2 天,均属正常治疗剂量, 断言药物中毒,颇可商榷余以为此系触冒风热,邪阻络脉 动,清窍不各所至《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逆者治其 本此风热袭肺为本,窍闭耳聋为标,治宜疏散风热,宣 泄肺气,佐以通窍,药用“桑叶、滁菊花、桔梗、连翘、光 杏仁、薄荷、山豆根、细辛、石菖蒲、甘草,先进 5 剂药 后风热证减,左耳听力略改善原方加蝉衣、玄参,续服 7 剂,听力大有进步,再进旬余,听力恢复正常[运用](1)“惊者平之”的临床运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对此句大多解释为:惊悸不安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抑之 唯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有独到的见解:”平谓平常也, 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从而明确 提出“惟习可以治惊”,巧妙地把治病之因转化成治疗手段,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案例: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盍人烧舍, 惊堕床下,自后每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