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宿州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3.50KB
约31页
文档ID:470108110
宿州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_第1页
1/31

word某某省某某市夹沟—皇藏峪地区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某某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二〇一二年十月 / 目 录第一章实习区概况2第二章区域地层3第一节震旦系3第二节寒武系3第三节奥陶系4第四节石炭系和二叠系5第五节第四系5第三章区域构造7第四章岩浆岩的观察和认识9第一节岩体9第二节脉岩10第五章沉积岩的观察和认识11第一节石灰岩类11第二节白云岩类13第三节硅质岩类14第四节陆源碎屑岩类14第五节粘土岩类15第六章地质作用的观察17第一节风化作用17第二节河流的地质作用17第三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7第四节地质构造18第七章地质开展史20第八章经济地质22第九章野外地质工作的根本方法25第一节准备工作25第二节野外记录25第三节罗盘的使用26第四节标本采集29第五节地形图的使用30第十章实习报告的编写30第一章实习区概况某某位于某某北部,北邻某某省某某市,西临某某某某市某某交通兴旺,拥有铁路、公路、水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抵长江入海;国道104、206、310、311线以与合徐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全市〔图1.1〕图1 区域交通位置图某某地域辽阔,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地台的鲁西隆起南段,南与扬子地台相毗邻。

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陆陆碰撞,使华北地台南缘带转化为活动陆缘,形成了某某—某某弧形构造带〔图1.2〕新构造运动期本区以沉降为主,形成了广阔的堆积平原北部为基岩裸露区,山脉走向呈北北东向,官山为最顶峰,海拔408米,其它山丘多在100-300米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地质条件使本区形成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图1.1 交通位置图图1.2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图某某属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年平均降雨量75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6-9月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与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局部;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某某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其它名特农产品有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等农业结构初步形成畜牧、水果、蔬菜、种子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已根本形成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第二章区域地层实习区在地层区划上属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某某地层小区,上奥陶统到下石炭统缺失外,从太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发育。

出露地层仅为震旦亚界震旦系至奥陶系中统和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地层总厚11323.7米第一节震旦系区内出露的震旦系有倪园组、九顶山组、X渠组和史家组局部地层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其次为石灰岩,夹有多层叠层石,形成礁体除史家组见有较多的砂岩外,其它层位很少见有碎屑岩一、倪园组以微晶白云岩和极细晶白云岩为主,分上、下两段,未见底厚>252.65m下段以灰色中薄层、薄层微晶白云岩为主,夹含砾极细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在老山口地区下部还见有杂色薄层—微层钙质白云质石英细砂岩,具波痕、干裂纹和小型斜层理在某某子地区,本段主要为灰色中层粉砂屑微晶灰岩、微晶灰岩,夹细晶白云岩、叠层石灰岩、叠层石白云岩区内倪园组下段未见底,厚>48.76m上段以灰色中薄层—中厚层微晶、极细晶白云岩为主,含有燧石结核和条带、石膏溶洞与叠层石灰岩透镜体,微层理发育厚203.89m二、九顶山组以细晶、级细晶白云岩为主,局部见灰岩夹层或透镜体,夹有多层叠层石灰岩区内九顶山组出露不全,上部与X渠组整合接触或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64.31m三、X渠组下部灰色中层微晶灰岩与竹叶状砾屑灰岩互层,夹中薄层细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

厚23.36m中部以深灰色薄层板状微晶灰岩—微晶泥屑灰岩为主,微层理发育,见浸染状、结核状黄铁矿厚35.49m上部以灰色、薄层细砂屑灰岩、白云质细砂屑灰岩为主,夹白云岩透镜体,见波痕,顶部为灰白色中薄层细晶白云岩,见有低缓丘状叠层石厚76.3mX渠组与上覆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四、史家组仅见于望山一带,岩性以紫红色、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互层为主,下部夹有三层透镜状叠层石灰岩上不见顶,下不见底,测量厚度为37.04m第二节 寒武系区内寒武系出露广泛,发育良好自下而上为:猴家山组、馒头组、X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其中三山子组为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猴家山组与下伏震旦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一、猴家山组底部为砾岩或砂岩,厚不足1m;下部为土黄色、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微晶灰岩夹砂岩、叠层石灰岩,见有石盐假晶;上部为厚层凝块石灰岩、中薄层砂屑灰岩,产三叶虫:Mega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Redlichia等;顶部为灰色中薄层海绿石生物屑灰岩,产三叶虫,Redlichia与无铰腕足类化石。

二、馒头组分为三段:一段下部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富产三叶虫:Redlichia chinensis, R.. murakamii 与软舌螺化石;上部由厚层至块状豹皮状微晶灰岩为主,向上逐渐变为中层至中薄层在夹沟八山,其底部见有核形石、叠层石灰岩厚84.82m二段以紫红色页岩、砂屑灰岩、瘤状微晶、鲕粒灰岩为主,中部夹有多层叠层石灰岩,顶部发育藻灰岩厚228.49-239.19m下部三叶虫以莱得利基虫为主,中部以莱得利基虫类和褶颊虫共同发育为特征,上部以Shantungaspis为代表褶颊虫类发育三段以紫红色、灰黄色中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豹皮状微晶灰岩、鲕粒灰岩、含砂灰岩和藻灰岩,富产三叶虫与遗迹化石厚116.29m三、X夏组以鲕粒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夹有叠层石灰岩〔上段为叠层石白云岩〕、核形石灰岩和藻灰岩,厚268.96m以白云岩化与叠层石发育与否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灰岩为主,厚224.54m;上段以叠层石白云岩发育为主,厚44.42m四、崮山组下部以灰色薄层板状微晶灰岩、中—厚层亮晶鲕粒灰岩夹多层竹叶状砾屑灰岩;中部以灰色中薄—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夹鲕粒灰岩、竹叶状砾屑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白云质微晶灰岩夹海绿石鲕粒灰岩、瘤状微晶灰岩。

厚84.41m五、炒米店组底部为厚约1m的大涡卷状叠层石灰岩,下部有少量鲕粒灰岩,上部夹有细晶白云岩透镜体,近顶部发育较多的垂直虫管厚111.27m六、三山子组指贾汪组之下,炒米店组之上以白云岩为主的一段地层,上部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厚61.6-86.61m第三节 奥陶系主要分布于本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仅见下奥陶统三山子组上部、贾汪组和马家沟组贾汪组与下伏三山子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贾汪组与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一、贾汪组灰黄色、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薄层泥质白云质微晶灰岩、泥质微晶白云岩互层,底部存在厚10cm左右的土黄色含砾钙质粉砂岩厚11.52-14.11m二、马家沟组可分为四段,一、三两段以白云岩为主,二、四两段以灰岩为主,第四段未见顶厚>334.78m一段主要为灰色、灰黄色薄层—中薄层细晶或微晶白云岩,具微层理,含石膏假晶,膏溶角砾岩发育厚41.92m二段以灰色中层—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为主,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夹微晶白云岩,微层理发育,产头足类Armenoceras teicherti, Ormoceras,三叶虫Eoisotelus等厚91.97m三段下部为灰黄色中层灰质微晶白云岩与微晶灰岩互层,上部以灰黄色中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与页片状微晶灰岩互层为主,夹角砾状微晶白云岩,常呈阶梯状地貌。

厚116.34m四段在区内仅见下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豹皮状白云质微晶灰岩为主,下部夹有燧石结核和条带,上部夹有微晶白云岩,产头足类Stereoplasmoceras,Discoaotinocera等化石厚>84.55m第四节 石炭系和二叠系区内石炭系和二叠系分布零星,地表仅见上石炭统某某组、某某组和下二叠统某某组底部某某组和某某组是查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一、某某组地表仅见于白土镇南的泰山,厚11.61m下部为土黄色、黄褐色砾岩,砾石主要为含铁质泥质细晶白云岩,厚4.81m;中部为红褐色、紫褐色铁质粘土岩,含紫红色砂质赤铁矿结核,厚5.31m;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中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含黄铁矿,产蜓Pseudowedekindellina,Eostaffella,Fusiella与珊瑚等化石,厚1.49m二、某某组地表仅出露于白土镇泰山一带,露头出露不好,多被掩盖其岩性为深灰色页岩、粘土岩、砂岩夹中层生物屑微晶灰岩与可采煤层,厚191.19m灰岩中化石有蜓类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a,Rugosofusulina stabilis等与非蜓有孔虫、腕足类、珊瑚与藻类等。

三、某某组地表见于白土泰山一带,仅出露底部地层,厚31.27m岩性为灰黄色中薄层—中厚层细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下部为灰、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砂岩夹煤层,其上部的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其底部为细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杂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薄煤层或煤线第五节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平原与山区沟谷地带,地层单位自下而上为:更新统的潘集组、茆塘组和全新统的怀远组和大墩组一、潘集组棕红色粘土,见少量黑褐色斑点或铁锰小球,局部地区为含砂砾石的粘土层,主要分布于山前坡脚与沟谷中,冲积或冲洪积成因,厚>1.23m,与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茆塘组棕黄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含有黑褐色铁锰小球或砂姜,局部夹砂砾层,与下伏潘集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也可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基岩之上厚>5.78m三、怀远组浅棕黄色、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属冲积成因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与丘陵山区周围在鸭湖等地粉砂质粘土含有机质多,颜色较深,且含有铁锰质与钙质结核,属湖积成因与茆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10m四、大墩组灰黄色、浅棕黄色粉砂质粘土与粉砂土夹浅肉红色淤泥质粘土水平层理与斜层理发育,属冲积与泛滥沉积。

厚>1m第三章 区域构造本区曾发生过屡次地壳运动,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构造形迹〔图3.1、图3.2〕,其中以印支—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图3.1 桃山地区构造纲要图图3.2 夹沟地区构造纲要图本区褶皱发育,震旦纪—二叠纪地层均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褶皱体由一系列轴向NNE向的背、向斜组成,其形成与开展受推覆断层控制,具断层相关褶皱特点自西向东依次为:锦屏山—冯山头—姜楼背斜、中黄庄—白土—下班井向斜、白米山—两瓣山向斜、龙虎峪—胖妈顶—X庄背斜、北山头西—乌牛山—营房背斜、东黄庄—歪头山背斜、马山—犁铧山背斜、大五柳—牛山—金寨背斜、西长山向斜、钓鱼台—草厂背斜、钓鱼台—草厂东向斜、小尖山—梅山—镇疃寺背斜、龟山头—秦山寺向斜等本区单斜构造发育,其实际上是受断裂控制的推覆构造岩片,主要有:土盆—吴集单斜、沈峪—孟村—杨林单斜、大荆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