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54KB
约8页
文档ID:299629771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_第1页
1/8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处境: (一)否决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决句中动词的宾语假设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决副词的否决句在这种否决句里,动词的宾语假设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坑骗我呀 这是个否决句动词前面有否决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理应按现代汉语的依次,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丽) 这是个否决句动词前面有否决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理应按现代汉语的依次,即“忌不信自” 3、以否决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决句在这类否决句中,动词的宾语假设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决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决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依次,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依次,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惦记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诽谤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诽谤”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确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处境: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往往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实地苦求指导我”“梦想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往往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布局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布局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处境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处境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录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持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前置教案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依次,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

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对比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根本一致,一般而言:主谓布局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布局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布局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布局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根本次序为: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如 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主谓 偏正 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 述补 介宾 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处境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 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 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谁 安 孰 曷 奚等) 如 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

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 【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那么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 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留神】1假设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 敢 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 【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 — 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