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根结、标本的上下关系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都是有关经络分部关系的理论,分别论述经络的上下和 内外之间的分段对应关系,这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辩证选穴有着重要意义现先就根结、标本 内容作介绍一、根结与根、溜、注、入(一 ) 根结的概念 根,树根,有起始的含义;结,结聚,有归结的含义马玄台注“:脉气所起为根,所归 为结”因此,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 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 位《灵枢.根结》除了论述足三阳、足三阴经的根结部位之外,还论述了手足三阳经的“根、 溜、注、入”部位,所欠缺的只是手三阴经根、溜、注、入,是指手足阳经中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 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 穴”;“入”,是经或络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二 ) 根结的内容 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其具体内容见《灵 枢•根结》所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 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所结部位解释如下:命门,指目部《太素》卷十杨上善注说:“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素 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可知"命门”指眼目,其 意义与“肾为命门”和督脉穴命门相联系命门者目也”,这可看成是最早的注解目是手 足太阳共同所结之处颡大,《甲乙经》引作“颃颡”原文“颡大者钳耳也”,较费解颃颡指鼻咽部,为手足 阳明所结之处窗笼,指耳中耳部是手足少阳共同所结之处太仓,指胃部《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足太阴经结于胃,手太阴经"起于中 焦”,也与胃有关《灵枢•胀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素问•刺疟论》:“舌下两脉者,廉泉 也”指廉泉在舌下,与玉英同为津液之道路可知手足少阴同结于舌下廉泉;又《甲乙经》 玉堂一名玉英,似指咽喉所在的胸部,故说厥阴“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指心之外围, 《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列表如下(表6--1):表 6--1 足六经根结部位表类别:经名、根、结足太阳、至阴、命门(目)足阳明、厉兑、颃颡(鼻咽)足少阳、窍阴、窗笼(耳)足太阴、隐白、太仓(胃 )足少阴、涌泉、廉泉(舌下)足厥阴、大敦、玉英(玉堂)络膻中《灵枢•根结》虽只举足六经的“根、结”和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但从井 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来理解,手六经应与足六经相似,故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便 有“四根三结”的概括提法。
这是在足六经根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 穴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原三阳经各结于目、鼻咽、 耳,合为头部;三阴经各结于胃、舌下、胸,分化为手三阴结于胸部,足三阴结于腹部以 此归纳十二经要穴的主治重点具有特殊意义《灵枢•根结》提到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各穴: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 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 阳明根于厉兑,榴于冲阳,注入下陵(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 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牗、外 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值得注意的是:各井穴 都称为“根”,是脉气始发;其后的“溜(流)注”各穴,与五输穴所分稍有不同;“入”穴则 一指颈部穴的上入头脑,一指络穴的由浅入深,以说明经与络的上下相通关系(表 6--2)表 6--2 六阳经根溜注入穴位表类别经名 穴名、根、溜、注、入下(络)、入上(颈)足太阳、至阴(井)、京骨(原)、昆仑(经)、飞扬、天柱足少阳、足窍阴(并)、丘墟(原)、阳辅(经)、光明、天容足阳明、厉兑(井)、冲阳(原)、足三里(合)丰隆、人迎手太阳、少泽(井)、阳谷(经)、小海(合)、支正、天窗手少阳、关冲(井)、阳池 (原 ) 、支沟(经)、外关、天牗手阳明、商阳(井)、合谷(原)、阳溪(经)、偏历、扶突(三)根结理论的应用 根结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 穴之间的配合作用。
在临床应用上,四肢部腧穴除了可治疗所在部位疾患外,又能治疗头面、 胸、腹、背部的疾患此外,因经气上下、内外相通,故头面、躯干部腧穴,除了能治疗局 部病痛之外,也可治疗四肢部疾病古代医家由此总结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傍取” 的选穴原则根结理论表明,经气在经脉中的输注,出发于根部,并循着“根、溜、注、入”的方向 上入于头,这说明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根为四肢末端的井穴,溜为原穴,注多为经穴, 下入为络穴,这些穴均在四肢肘膝以下,与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理论有相通之处 根、溜、注、入,除肘膝以下各穴外,它还联系了颈部一些腧穴,如上部入穴均在颈部故 根、溜、注、入理论,说明了四肢肘膝以下各穴具有全身治疗作用以及四肢部与颈项部腧穴 的上下相通关系二、标本(一 ) 标本的概念“标”和“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木下称作“本”,末梢称做“标”标本二词在中医 学中很常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如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正气是本, 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旧、原发和继发来说 旧病和原发病是本,新病与继发病是标等等在经络理论中则是指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 “本”,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为“标”,以此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
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末梢与根本,其 位置有高下之分,故“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与四肢比较,其部位有上下之 异,前者位置较高因此,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二 ) 标本的内容 十二经标本的具体记载见《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 门 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足少明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 俞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 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 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 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以上内容,结合根结的记载 分析如下:足太阳的本部“在跟以上五寸中”,附近穴位有跗阳;标部“在两络命门”,也就是目部, 其穴有睛明足少阳的本部“在窍阴之间”,指窍阴穴的所在;标部“在窗笼之前”,也就是 耳前,其穴有听会等。
足阳明的本部“在厉兑”,说的是穴位;标部“在人迎、颊,挟顽颃”, 意指颈部人迎、面颊,其内部为鼻咽,颊部穴有地仓等 以上足三阳之标部都在头面足太阴的本部“在中封前上四寸”,约当三阴交穴所在;标部“在背俞与舌本”,当脾俞 和舌根的部位足少阴的本部“在内踝下上三寸中”,约当交信穴所在;标部“在背俞与舌下 两脉”,指肾俞和“舌下两脉”,即后人所称“金津玉液”所在(《内经》称“廉泉”)足厥 阴的本部“在行间上五寸所”,约当中封穴;标部“在背俞”,指肝俞所在 以上足三阴之标部都在背俞及舌部手太阳的本部“在外踝之后”,指尺骨小头后,其穴有养老;标部“在命门之上一寸”, 即目内眦上一寸,其穴有攒竹手少阳的本部“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约当中渚穴所在; 标部“在耳后上角下外眦”,约当丝竹空、瞳子髎穴所在手阳明的本部“在肘骨中,上至别 阳”,似指曲池、肘髎所在(又《甲乙经》臂臑一名别阳);标部“在颜下、合钳上”,约当面 下和颈上部,其穴有迎香、扶突等 以上手三阳之标部都在头面,与足三阳标部相通手太阴的本部“在寸口之中”,当太渊、经渠所在;标部“腋内动脉”,当指中府穴部(或 解释作天府)手少阴的本部“在锐骨之端”,当神门穴所在;标部“在背俞”即指心俞。
手 厥阴的本部“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即内关穴所在;标部“在腋下三寸”,即指天池 以上手三阴之标部都在胸部及背俞各经对背俞和募穴虽然举得不完全,但可以看出:各阳 经都是以头面部为标,而各阴经主要以俞募穴为标;各阴阳经都是以四肢为本本的部位不 像“根”那样专指井穴,而是位置有高有低,范围较大;标的部位也不像“结”那样着重是 指器官,而是指经气散布较广的部位(表 6--3)表 6--3十二经标本部位表经名、本部、相应穴、标部、相应穴足三阳、足太阳、足跟上五寸、跗阳、命门(目)、睛明足三阳、足少阳、足窍阴之间、足窍阴、窗笼(耳前)、听会足三阳、足阳明、厉兑、厉兑、人迎、颊、顽颃、人迎、地仓足三阴、足太阴、中封前上四寸、三阴交、背俞、舌本、脾俞、廉泉足三阴、足少阴、内踝上二寸、交信、背俞、舌下两脉、肾俞、廉泉足三阴、足厥阴、行间上五寸、中封、背俞、肝俞手三阳、手太阳、手外踝之后‘辛-4y.养老、命门(目)上一寸、攒竹手三阳、手少阳、小指次指间上二寸、中渚、耳后上角,下外眦丝竹空手三阳、手阳明、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臂臑、颜下合钳上、扶突手三阴、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处、中府手三阴、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背俞、心俞手三阴、手厥阴、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内关、腋下三寸、天池(三 ) 标本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脉的标本理论,在诊断疾病性质及辨证选穴中,有着重要意义。
《灵枢.卫气》说: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 都说明了经脉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又如《灵枢•卫气》在论标本证候治法时说: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实)者绝而止之,虚则引 而起之”,张介宾对此解释说:“此诸经标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为本,本虚则厥,元阳下衰 也;下盛则热,邪热在下也;在上为标,上虚则眩,清阳不升也;上盛则热痛,邪火上炽也 石者,实也,绝而止之,谓实者可泻,当决绝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谓虚宜补,当导 助其气而振其衰也这是标本理论指导虚实证候的补虚泻实的不同治法标本理论在取穴方面的应用,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几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 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 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 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说明临 床取穴是多种多样的病在标治其标,在本治其本,这是近取法,也是顺(从)取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