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基本性质,人教版,(1)第四单元 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课本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联系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三遍 三、小组内检查、分享1、组长、副组长检查“导读单”自学情况2、小组内人人分享自学收获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四、根据学生自学掌握情况,教师引导梳理 1、比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 = na:nb(b,n不为0)④ 拓展延伸 比的基本性质同样适用于连比。
例如:3 : 6 : 9 = (3×5):(6×5):(9×5)= 15 : 3 : 45 3:6: 9 = (3÷3):(6÷3):(9÷3)= 1 : 2 : 3 2、化简比 ? 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7 12:5 8:9 ? 对比两题中各比的特点 15:10与180:120都是整数比,1/6:2/9是分数比,0.75:2是小数比 ? 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 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15:10=(15÷5):(10÷5)=3:2;180:120=(180÷□):(120÷□)=(????):(????)▲ 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④ 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
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 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最后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求比值:用除法,最后结果是一个数4、拓展延伸 用找中间量的方法解决连比问题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8,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5,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规范解答: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甲数与乙数的比:3:8 = 9:24 乙数与丙数的比:6:5 = 24:20 甲数:乙数:丙数 = 9:24:20 答: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9:24:20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发放“导学案”2、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3、全班汇报、分享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六、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强调: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进行化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化简化简比的结果必须是比,即使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七、布置作业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第二课时,认识时间(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二课时,观察物体(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四课时,9乘法口诀》,人教版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单元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