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恩格斯《家庭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51KB
约9页
文档ID:402296410
恩格斯《家庭_第1页
1/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知识系统第一部分 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其主题是恩格斯根据 当时所能见到的可靠资料,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从无到有, 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对它们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测为了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需要,恩格斯探讨了原始社会的分期、 宗教的起源、法律的起源,还研究了希腊史、罗马史、日耳曼史等与主题相关的一些问 题在时间的跨度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究起自人类的初始 终于对未来共产主义轮廓的描绘,几乎包括了人类全部的历史过程在学科方面,《起源》涉及了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因此, 《起源》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1.《起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起源》的第1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把人类自身的生 产有机地纳入了生产的范畴,以更科学的形式和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恩格斯以大量的资料为依据,在高度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理论和实际的辩 证统一,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批判和继承的辩证统一的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了深入 的分析,得出了其他人所不能得出的,直到现在仍是正确的结论。

在恩格斯写作《起源》的时候,西方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A、 巴霍芬的《母权论》;B、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和《古代史研究》;C、摩尔根的《人 类家庭的血亲和婚姻制度》和《古代社会》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恩格斯认真研究 了这些成果,坚持批判和继承的辩证统一,使《起源》成为一部魅力恒久的经典著作2.《起源》的写作背景(1)写作背景:19世纪欧洲产业革命19世纪欧洲发生的产业革命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 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转变的技术革命2)写作的具体原因:第一,19世纪业已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前关于人类史前社会,也就是阶级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仍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才做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 历史”的论断到《起源》的写作过程中,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6月的德文 版序言里加上:“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给“全部历史”做了更加全面的限定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共产党宣言》这个历史性文件 的严肃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自己思想学说的发 展态度。

第二,19世纪不断丰富的原始社会研究成果亟须从理论上进行科学总结主要原始 社会研究成果有:瑞士法学家、史学家巴霍芬1861年出版的《母权论》;英国法学家、史学家麦克伦 南1865年出版的《原始婚姻》和1876年出版的《古代史研究》;美国人类学家1877年 摩尔根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阐述了人类原始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主要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摩尔根在他自己 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并且最后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 接的共产主义要求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著作时发现了《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认为有必要完成马克思的未竟事业历代剥削阶级为制造了许多有关私有制和国家“合理”、“永恒”的理论,又利用掌 握的国家机器,压迫被统治者对私有制的任何抗争,把私有制和国家制度置于神圣不可 动摇的地位1878年,德意志的俾斯麦政府通过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 令》[习惯上称其为《非常法》],疯狂镇压无产阶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从理论上揭 露德国的专政制度,阐明私有制和国家仅仅是一种历史过程,鼓舞无产阶级和社会民主 党的信心,把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战斗任务。

《起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私有制和国家的历史性和过程性, 从根本上否定了私有制、国家的永恒性与合理性,使《起源》成为鼓舞革命斗志,驳斥 传统私有制、国家观点的理论武器一、两种生产理论1.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恩格斯在对原始社会、血缘关系、婚姻和家庭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之后,在《起 源》的第1版序言中第一次精辟而集中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根据唯物主义两种生产理论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 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 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2・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第一,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生产分为两种,一 种是生活资料生产以及所必需的生产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就是人 类的繁衍第二,社会制度受生活资料生产和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第三,家庭与财产同步演进血缘的变化、婚姻形态与家庭形态的发展,与私有制、 阶级、国家的产生是同步演进变化的。

3・两种生产的内在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4•两种生产理论的伟大意义: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恩格斯在《起源》中的明确提出与 精辟论述,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巨大贡献两种生产理论把婚姻、家庭科学地纳入了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为全面研究生产力, 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历史发展动力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两种生产理论从最根本层面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它提示我们,不论是历史研究、 现实社会问题研究,还是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实践,都要高度重视人的研究,既要看到客 观环境和外部世界提供的条件和发展空间,又要重视人类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动性的充 分发挥第二部分 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期1•蒙昧时代(低、中、高级阶段)A、 蒙昧低级阶段,人类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 中B、 蒙昧低级阶段,人类以果实、坚果、块根作为食物;音节清晰的语言的产生是这 一时期的主要成就2) 蒙昧中级阶段:A、 人类采用鱼类作为食物(我们把虾类、贝壳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算在内);能使用 火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着的,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B、 人类发明用火之后,从此人类开始不受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了,他们沿着河流和海 岸,迁移遍布于世界各大洲。

3) 蒙昧高级阶段:A、 蒙昧高级阶段,火、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有的地方已经使人能够 用方木和木板来建筑房屋了B、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 定性的武器2.野蛮时代(1) 野蛮低级阶段:A、 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 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 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同样可以使用B、 随着野蛮时代的到来,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时两大陆的自然条件上的差 异,就有了意义野蛮时代的特有的标志,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由于自 然条件的这种差异,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 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2) 野蛮中级阶段:A、 在东大陆,是从驯养家畜开始畜群的形成,在适于畜牧的地方导致了草原游牧 生活B、 后人以为游牧民族是起源于亚欧草原的这样一些地方,但这种地方根本不会是人 类的摇篮相反,对于人类的祖先蒙昧人,甚至对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人,都几乎是 不适于居住的D、 反之,一旦这些处于中级阶段的野蛮人习惯了游牧生活以后,就永远不会想到从 水草丰美的沿河平原自愿回到他们的祖先居住过的热带或亚热带的林区去了。

F、十分可能,谷物的种植在这里起初是由牲畜饲料的需要所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 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E、 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这两个种族的卓越的发展,或许应归功于他们的丰富的肉乳 食物,特别是这种食物对于儿童发育的有利影响3) 野蛮高级阶段:A、首先,我们在这里初次看到了带有铁铧的用牲畜拉的犁;有犁以后,大规模耕种 土地,即田野农业,从而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可能了; 从而也能够清除森林使之变为耕地和牧场了这一点,如果没有铁斧和铁锹,也不可能 大规模进行B、但这样一来,人口也开始迅速增长起来,稠密地聚居在不大的地域内而在田野 农业产生以前,除非有极其特殊的条件才能把50万人联合在一个统一的中央领导之下; 这样的事大概从来都没有过C、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我们在荷马的诗中,特别是在《伊利亚特》中可 以看到发达的铁制工具、风箱、手磨、陶工的辘轳、榨油和酿酒、成为手工艺的发达 的金属加工、货车和战车、用方木和木板造船、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由设塔楼和 雉堞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 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4) 恩格斯概括“蒙昧、野蛮、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 辅助工具。

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第三部分人类家庭的起源1、摩尔根是根据亲属称谓制考察历史上婚姻家族形态的发明人恩格斯完全肯定,并精辟解释道,亲属称谓“并不是一些空洞的名称,而是实际上流行 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和辈份的观点的表达”2、 恩格斯在批评麦克伦南J・F・Mclennan,1827 -1881)对亲属制采取含糊不清的态度 后,又对亲属称谓制的功能作了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单纯 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 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3、 亲属制称谓与婚姻家族制并非同步发展亲属称谓制总是落后于实际婚姻家族制人们可以根据亲属制来研究并断定历史上的婚 姻家族模式4、 《起源》人类婚姻家族四个形态:(1) 血缘婚氏族的涵义:A、 此婚制是摩尔根对夏威夷人和洛图马人亲属制研究后发现的B、 这种通婚关系,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通婚,是实行同胞兄弟姊妹通婚的一种婚姻 家族制度2) 普那路亚氏族的涵义:A、 “普那路亚”是夏威夷人语,即伙伴之意,有的著作称此婚作为“伙婚”。

B、 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一些人口较多的血缘婚家族分裂成较小的氏 族公社,开始在氏族内部禁婚,形成外婚集团氏族由此而产生3、对偶制家庭涵义:(1) 对偶制家庭(pairingfamily)是指一对男女组成的并不稳定的家庭,若干个甚至几 十个对偶制家庭组成一个母系大家族2) 母系大家族之上是氏族,易洛魁人的“长屋”就是一个母系大家族的住宅,一排长 屋内隔成许多小房间,一个房间有一个火塘,住一个对偶制家庭3) 对偶制家庭的婚姻,是指普那路亚婚后期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家庭形态它是个体 家庭的萌芽4) 由于实行大家族公有,对偶制家庭并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因而很不稳定5)偶 制家庭主要特点有三:第一、容易离散的对偶关系,子女仍属女方氏族第二、通婚范围逐渐缩小在易洛魁人中,凡为承认的亲属都不能通婚 第三、夫妻关系很不牢固,男女都可以主动提出离异,又另寻配偶4、专偶制家庭社会发展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生产力有了显著的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