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科学传播的比较与启示 李清彪[Reference]该文在简单回顾大学开展科学传播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对比了中外大学科学传播活动的情况和现状,对我国大学今后如何开展科学传播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大学要树立新的科学传播理念,加强科学传播能力及传播人才的培养,大学要加强媒体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注重新的传播技术和形式的应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等[Keys]科学传播 大学科普 中外比较1、概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承担的两项传统基本使命,籍以培养人才、传授和创造知识此外,大学还有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服务社会是包含多样不同内涵的广义概念,大学服务社会最直接的形式是传播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知识的传播从来就是大学不可忽视和淡化的功能之一当今社会,科学引发了许多意义巨大、影响深远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比如转基因玉米、核辐射等,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使得与公众对话并让他们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变得非常重要公众理解科学成为国家层面,乃至跨国层面的议题科学家有责任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公众参与科学事件因此,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另一个新出现的狭义概念则是专指科学传播,是指大学需要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明确自身的社会作用和责任,履行说明科学研究的义务,积极开展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公众能更多地理解并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
因此,科学传播作为大学的第三项使命被单独提出,此观念在瑞典、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大学开展科学传播的历史及现状2.1 大学开展科学传播的历史在中世纪之前,科学只是特定人群的事业欧洲的文艺复兴孕育了科学的知识体系,18世纪启蒙运动促进了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早期形态的形成,科学开始大众化中西方对科学传播有不同的认识轨迹西方的科学传播大致经历了科学大众化、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对话和参与科学四个发展阶段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与徐光启等传播西方科学著作,由此拉开了“西学东渐”科学传播的历史大学的科学传播始于中世纪中世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传播的需求促使了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科学传播的使命在12世纪,最早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建立的大学开启了大学科学传播的萌芽18世纪启蒙运动对科学大众化的影响下欧洲和美国一些大学开启了近代科学传播的历史欧洲大学真正概念上的科学传播可追溯到18世纪,美国可追溯到19世纪初19世纪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洪堡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理念使得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威斯康星大学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促使近代大学最终迈出“象牙塔”,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21年,德国的Scheler把“公众的启蒙”(Enlightenment of thePopulation)作为大学的五项任务之一由此,科学传播的重要性被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广泛接受,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责任2.2 一些主要国家大学科学传播的概况美国及瑞典、挪威、比利时等北欧一些大学的科学传播有长期的传统,比亚洲的大学开展得更普遍美国的大学和协会联系密切,开展许多重大的系列科普活动比如,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与密歇根等大学共同推出了长期性科普项目“2061计划”在挪威,科学传播被认为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之外的第三项重要任务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与日本科学协会共同成立了财团法人日本科学协会,开展了许多科学传播的活动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每年出版400多种教科书、专著和科普读物,有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和植物同、三个博物馆、四座天文观测台等以各大学和研究所为依托成立的“国家科学中心”也是俄罗斯科学传播的重要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科学节,科学中心都会向社会开放专门的“科研院所开放日”和“科研院所科技周”也显示了大学对科学传播的重视澳大利亚的许多大学都有一定的科普投入,尤其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推动科学传播方面颇有成就,开创了科学活动中心,开设了科学传播课程,同时还成立了公众科学意识中心,培养专门的科学传播人才。
印度的大学成立了大学总委员会,开展科普讲座、论坛、俱乐部等活动,一些大学还建立了科学教育中心和大众传播中心2.3 中国大陆大学的科学传播概况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始于明末清初,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组织和规模化的运作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1959年成都工学院组建的高校学术组织是高校科协的萌芽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组建了高校科协,此后各地高校科协纷纷建立,目前中国大陆高校科协达到550个高校科协是联系科技社团和协会的窗口,与各级科协一起推动大学的科学传播近年中国大陆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积极向社会开展科学传播据统计,2006年有2318个,2008年有2655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吸引459.17万人次参加活动为引导和推动大学的科学传播,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协在2012年9月开展了第一个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有197个高校组织开放日活动近千项,其中“985”和“211”重点高校近40所3、中外大学科学传播的对比分析当前,许多科研人员已认识到在科学传播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接受了公众参与科学的重要性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的六大使命之一就是重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2006年通过网络对1465位大学的科研人员做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科研人员在一年内参加过科学传播。
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大陆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传播的积极性较低,参与比例不够高薛姝对中国大陆科技工作者(调查对象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区县辖区内的农业等基层科技机构的科技工作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56.7%的科技工作者参与过科学传播阻碍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的因素首先有认识上的误区,李大光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约80%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普有专门的人去做,自己可做可不做”其次是缺乏时间和精力,2001年挪威对大学教师做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科学传播的科研人员每周要额外花费2个小时薛姝的调查也显示,39.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此外,没兴趣、缺少经费和激励机制、没有设施和交流渠道等也是常见的影响因素3.1 开展科学传播的形式大学开展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撰写科普文章、举办展览和培训、开展科普演讲或论坛、开办科学俱乐部、公开科研和实验相关数据、开放实验室、接受报刊采访、参与影视科普片的制作等是常见的形式中英科研人员(含工程师)参与科学传播的比例对比见图1图1中,中国大陆的数据源于薛姝2007年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英国的数据源于皇家学会2006年对大学科研人员的调查。
为和英国的指标做比较,薛姝的数据只抽取了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接受大众媒体采访”,英国的数据仅包括接受报纸采访的比例,中国大陆的数据包括了接受各类媒体采访此外,“撰写科普文章”,中国的数据时间段为2005年~2007年,英国的是2006年从图1可知,中国科研人员(含工程师)参与科学传播各项活动的比例普遍低于英国其中,为政府部门提供培训和接受大众媒体采访与英国有很大的差距,表明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含工程师)缺乏与社会和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撰写科普文章是大学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图1显示出在撰写科普文章方面,中国科研人员(含工程师)参与的人数比例只有英国的1/3Peter Bentley做的13个国家大学教师2005年~2007年发表科普文章的分析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具体结果见图2图2中,13个国家的数据源于卡塞尔大学(University 0fKassel)2007年一2008年做的CAP(The Changing Nature ofthe Academic Profession)调查项目对8383个大学教师2005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的统计数字,这里采用薛姝的对中国大陆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做对比,只抽取其中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2005年~2007年发表科普文章的数据。
从图2可知,在阿根廷,将近一半的大学教师撰写科普论文,其次是加拿大、芬兰和挪威而中国大陆撰写科普论文的科研人员(含工程师)比例还不到9%,提高科研人员(含工程师)的科普创作能力和热情迫在眉睫4、推动我国大学开展科学传播的思考4.1 树立新的科学传播理念20世纪之前,公众是科学知识普及的对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与技术的社会功能迅速提升,但同时科学研究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质疑,如何让公众正确理解和支持科学变得越发重要传统单向教化的科普模式忽视了公众对科技信息自由交流与共享的需求,在公众需要与科学及科学家对话的强烈需求下,科学传播进入公众理解科学的阶段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公众理解科学》(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阶段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种种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危机促使科学共同体和政府认识到公众参与决策的重要性,科学传播进入公众对话和参与科学的新阶段现代社会已进入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时代,但是中国大陆对科学传播理念的认知却还处于科学普及阶段中国大陆一般将科学传播活动称为科学技术普及,简称为科普,由此折射出我们对科学传播理念认知的局限性和传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界定为“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这种传统理念下,大学的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科普就是线性的面向大众的科学知识普及因此,大学需要更新传统的科普理念,与欧美等国一样,树立“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对话与参与科学”这一新型传播理念,让公众理解并参与到科学中来4.2 加强科学传播能力及传播人才的培养随着高精尖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和方法越发深奥,加之融会其中的抽象的科学精神和思想,使得公众的理解力离前沿与高新科技越来越远因此,只有掌握了恰当的科学传播的思路和能力,才能把艰深的科学技术用易于理解和参与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科学传播不只是单一知识在科技层面的解说,必然涉及知识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涉及众多学科,甚至涉及人文关怀和智慧,因此创作者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大学的科研人员具备科研能力,但普遍缺乏科学传播的能力,许多科研人员不敢从事科普创作,因此我们的科普作品不仅数量少,而且缺少类似国外《物种起源》、《寂静的春天》等高影响力、高质量的原创作品此外,科学传播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展品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创作和出版、新闻报道的采访和编辑、专题节目栏目的策划、组织和运营等,都需要具备科学传播能力的人才。
因此,提高科学传播能力、培养科学传播人才是大学解决开展科学传播难题的关键建立多途径培养科学传播人才的途径,比如增加科学传播活动的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和交流,请科普专家担任顾问等美国促进科学写作委员会每年邀请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讲课,听众是新老记者和新闻媒体的公共信息官大会不仅传播了科技的最新进展,也是科学家与记者交流互动、新老记者传授经验的好地方委员会还向在校学习科普写作的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资助记者到国外走访,采访国内记者忽略的科技消息除了培训,大学更要注重科普人才的培养开设科学传播课程,培养专门的科普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群体力量,并与其他高校及业界进行人才互换和资源共享4.3 加强大学与媒体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公民主要通过媒体获取科技信息,87.53%通过电视、59.12%通过报纸、26.6%通过因特网在欧洲,媒体也是科学信息的首要来源,56%的人喜欢媒体提供科学信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