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思想中的“中国人的奴性”;学习挖掘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掌握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理解掌握“以小见大”思维构思方法二.知识结构现实触发→历史分析→现实号召分析,琢磨,理解三.学习过程第一学时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嗜好(shì) 勒令(lè)编纂(zuǎn) 灾殃(yānɡ) 时日曷丧(hé) 偕亡(xié)万姓胪欢(lú) 数见不鲜(shuò)重要词语[ 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勒令:用命令方式强制别人做某事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也说屡见不鲜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厘定:整理制定 万姓胪欢:万种欢呼万姓,老百姓胪欢,欢呼铺张:①为了形式上好看,过分地讲究排场发祥:最初发生直捷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现在一般写做“直截了当”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份(1~5)兑换钞票——联想到什么?第二部份(6~11)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第三部份(12~结尾)怎样的现实和怎样的未来?思考以下问题鲁讯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联系时代背景: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封建势力压迫,帝国主义蹂躏。
——正是孟子所说的“乱”2、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态度?——A、复古 ——B、百姓:迁、避 ——总之:向往“治”,向往做奴隶3、针对这一现象,鲁迅又是什么态度?——批判他呐喊,要寻求出路4.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5.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6. 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7.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8.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 心悦诚服 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缺少反抗精神 重点词语:中立 杀掠 希望 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9.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 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10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 ,“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批判四.实战演练《创新设计》训练落实篇的课内部份五.课后小结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效果,探究鲁讯对中国历史作了怎样的总结和概括,如何理解?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时代乱:想做奴隶而不得治:暂时做稳了奴隶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分析,对历史规律的高度概括分析鲁讯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鲁迅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百姓作出了如此理性的剖析,那么,在这剖析中,我们感觉到他对百姓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同情,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谁造成了中国百姓如此的状况 ------封建统治者 “奴隶规则”看出统治者没有给百姓以生存的权利、自由、人的价格 那么,鲁迅对这两类人又是什么情感呢?------愤恨鲁迅,非真恨国人 ,实恨国贼 !3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三.课文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以小见大,语言形象,生动,有力度,饱含幽默,讽刺,嘲讽四.实战演练《创新设计》“阅读与鉴赏”部份课堂小结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先生所思考的命题,依然光鲜如昨当我们回味这们先驱振聋发聩的话语时,我们的内心实在无法轻松!如果鲁迅还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掀开社会的表层,又该是怎样的国民素质呢?这个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奋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