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在桓温起家中地作用导言:晋氏东渡以来,皇权受到了重大削弱,为了稳固统治,皇室不得不依借门阀士族来御 侮与平叛.但王室与世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将移神器”地王敦之乱, “复于为贼”地庾氏专权, 而世族之间,亦复互相争夺.庾翼死后,桓温借司马氏女婿之势出督荆州 .自此桓氏地地位开始上升,而桓氏之兴亡始终与荆州联系在一起 .一、荆州地山河形势荆州是古之九州之一, 《禹贡》曰;“正南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荆州所辖地范围极大, 相当于今天地两湖,以及河南南部,陕西东南部,汉水流域地部分地区.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 . 鄂西山地由武当山、荆山、大巴山、巫山等山脉组成,山间沟谷深切,沿河谷有小型冲积盆 地.荆州区内河,湖众多,沼泽密布,江、汉、诸水奔流,经常泛滥成灾,冲积之下形成了 广阔地大平原•在本文中所参用有关荆州区划地材料以《晋书 地理志》太康初为准•荆州地山河形势十分重要,其 “东距浔阳,南连岭峤,西据三峡,北带汉川 ”处通衢之 地在东晋地版图中有中心岛地地位, 就天下而言,其地处东西之争和南北对峙地交汇之处. 晋 氏东渡以来在国防上呈长蛇之势.东保江淮,中捍荆襄,西守川汉 .由于荆襄地处中路有两翼机动地优势,故在南北对峙时每为强藩巨镇,其 “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庭之半 ”,东 晋“以扬州为根本,委荆州以阃外 ”.其后保东南者,无不持荆襄为上游屏障,明末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形势论》中更是指出了“厚荆襄”,“阻两淮”为东南立国之本.从军事上讲, 荆襄上游地意义甚至超过两淮,对于东晋而言 “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 之上游,国必危• ”荆州地得失有着重大意义,而在荆州地内部有三个重心江陵、襄阳、武昌.吕祉在上 宋廷《东南防守利便》中则曰 “••…守江陵则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则可以援川,陕;守武昌则可以蔽全吴•夫蜀,汉,吴,楚并而为一,则东南之守亦固矣 ……”这与赵鼎所言 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 ”地含义相同 .原因在于荆州主要通过东、西、北三个方向与 其它战略要地发生关系 .三个方向上均有延绵地山脉为之险阻,将荆州相对完整地包围起来 .长江和汉水向这三个方向延伸境外, 成为它与外部地往来孔道, 从而形成能进能退, 可攻可 守地态势.而荆州地三大重心分别面对三个主要方向 .襄阳往往是一方重镇有全局意义其所处地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地特点 .襄阳地处其南,通过长江与汉水,东通吴会,西通巴蜀,是东晋军事防御线东南段与西北段地连接点,因此它地归属与经营极其重要 .东晋政权为此与匈奴、羯、氐反复争夺 .就荆州内部而言,重在江陵,地处江汉平原,交通便利,可北据襄阳;南控湖湘;东连武昌;西守西陵.东汉初公孙述据益州,部下荆邯建议公 孙述发精兵,谴将东北,据江陵 “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 以南必随风而靡 .”历代兵家看重江陵,正是看重江陵在荆州地中心地位. 武昌地重要性则在 另一方面,由于荆襄地区为东晋地上游屏障, 在对抗北方时作为一个独立战区, 具有相对独 立性,进而形成相对独立地力量中心, 形势变化后这种力量中心便对下游地区形成直接压力, 故为了御侮与控制这一双重意图,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地武昌无疑能发挥重大作用 .荆州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地位,荆州外围有延绵地山脉为之险阻,又 有大地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 “用武之国”地战略地位 .从荆州沿长江上溯 ,,穿越三峡, 是为古代入川地主要通道之一; 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 则荆州可阻川中势力东出, 荆州居上 游之地,而立足东南地政权无不依为屏障, 但在其内部据上游之势地荆襄地区常给东南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以荆州藉汉水北进,可以经略中原,进图北方 .总之荆州在面对不同方向时,显示出不同地战略意义 .顾祖禹在谈到它时精辟地论道: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 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也(荆州府,指江陵) ,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 有东南者 .” 这样良好地社会经济条件使荆州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地经济中心.何尚之言: “荆、扬 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州以阃外 ”沈.约则发挥云: “民户境域,过 半天下,晋世幼主在位,政归辅臣,荆扬司牧,事同二陕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荆州在东晋地社会经济地位极高,是一个可以与权力中心扬州相抗衡地经济中心 .故荆州地镇将人选极其重要是一个 “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 ”地局面 .三、荆州与桓温地西征,北伐活动桓温能出督荆州是东晋门阀斗争地结果,但桓温以前桓氏社会地位不高并不是一流士 族,其祖上可能还有刑门之嫌, 其父桓彝过江之后志在立功, 终“莅官称职,名显朝廷”,(《北 堂书钞》卷六引臧荣绪《晋书》 )跻身于江左八达 .成名于平王敦之役,又死节于苏峻之乱 .桓温为桓彝长子,其成长历程与其它门阀子弟颇不相同,其父桓彝为韩晃所杀, (彝) 诸子并流迸,时温十六岁,与诸弟经历过苦难,了解一些下层情况.其性节简,高爽迈出, 好事功、重武力与清谈误国地当时名士不同,尚南康公主,为成帝姊夫,庾氏甥婿 .这个身 份很重要可以得到皇室与庾氏兄弟地卵翼,庾翼北伐之时,曾以琅邪内史桓温为 “前锋小 督”,假节入淮之命.可见其时温官位不高而人物重要 .同时,中枢执政地何充也很器重桓温, 要把桓温掌握在自己手中,故建元元年使桓温刺徐州以制衡庾氏 .穆帝永和元年以桓温都督荆梁六州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 这一任命是朝廷战胜庾氏地结果, 王权在此时还是拥有很强地影响力, 否则庾氏是不可能听 命地.而桓温则是最大地受益者,他地受益与成帝姊夫这一身份是分不开地 .桓氏地政治地位上升.桓温出督荆州得到了上游征伐地权力,要稳定桓氏门地就必须建功立业,要建功立业 就必须要有良好基础,而荆州具备了东晋建国以来最好地社会经济实力和优越地地理环境 . 两者结合,以荆州为基地地大规模战争必然发生.永和二年桓温上疏征蜀,时成汉李势暴戾骄淫,人民怨声载道 “中外离心”桓.温地西征 一举成功,历时仅一年便彻底解决了自永兴元年以来地上游威胁, 在此过程中荆州体现出了 前进基地地作用,西征自江陵出发沿江上溯,经青衣,彭模,直抵成都 .其间补给似全赖荆州,《晋书》卷六六《陶侃传》载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 ”装船所用竹丁尚为荆州所前储,粮秣其它物资必然也有来自荆州地, 至于桓温所统军兵也多为荆襄战士, 查 随温征蜀地将领周楚,袁乔地身世可知 .(时袁乔为江夏相;周楚为桓温参军)桓温通过伐蜀地胜利提高了地位,永和四年加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 .这样就继承了庾氏兄弟长期经营地家当,节制了荆、 梁等州地广大区域, 自成体系,但也急需乘时 立功以增望实,自永和五年起围绕着北伐权桓温与朝廷进行了持久斗争, 由于楮裒与殷浩主 持地北伐相继失败,桓温乘机把北伐地旗帜牢牢抓在手中.于永和十年进行了第一次北伐, 二月,温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经襄阳,入武关,进抵霸上;关中震动,三辅郡县纷纷来 降.后晋军以乏食退兵; 永和十二年八月,桓温又率军自江陵北进,在伊水北岸大破羌人姚 襄,迫降叛将周成,收复旧都洛阳;废帝太和四年桓温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自建康北上由清 入河破慕容垂、傅未波等于林渚遂至枋头,以粮道不通而退,败于襄邑 .比较桓温与殷浩等人地北伐可以看出桓温地北伐有一个准备过程 .《世说新语 .政事》中 称: “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使“百姓安之 ”,此举强化了以荆州为主体 地北伐抗战基地, 藉此既可以出屯江河之间护住东晋门户阻止 “胡马临江 ”,亦可以遣将经营 河朔,北伐中原,另一方面养精蓄锐,筑墙积粮,扩大影响,所以有 “八州士众资调,殆不 为国家所用 ”之论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桓温取得一定成果地 .第一,二次北伐都是从荆州出发,军队主体必然是荆襄战士, 所需军资也必然由荆州提供, 这点是没有必要怀疑地, 就算平时襄阳以北地 军事活动也是仰赖 “荆湘之粟 ”,另豫州刺史朱序曾表求荆州之粟,可见荆州当时有充足地 粮饷供应, 经济基础坚固, 所以桓温可以在第一次北伐后两年就进行第二次北伐, 这与荆州 强大地补充能力是密不可分地 .从荆州北伐地地缘角度来看,荆州北向可直抵宛洛,也可以 出武关,入关中.观东晋地攻防战线宛如一张弓, 而自荆襄北伐宛如离弦利箭,其势尖锐难 挡,就算出师不利自宛洛撤退, 南阳盆地可以快速机动, 不利于敌迂回要击,不容易出现襄 邑惨败之事 .第三次北伐是从建康出发,走地是由泗入河地路线这种进军路线既不利于机动 也不利于攻敌, 惨败在所难免. 倒是桓温惨败于慕容垂而无人敢 “表废之 ”值得注意,究其根 底,依然在于桓氏控制着荆、江上游诸州 .综上所述,荆州是桓温西征、北伐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地基地,也是桓氏赖以维持, 发展地根本所在,四、荆州与桓温权势之扩张桓温出督荆州以后通过战争扩大了望实,平蜀之后,加征西军号,开府仪同三司,封 临贺郡公 .上节已经提到过荆州有强大地军事,经济实力,所以自永和五年开始荆、扬之争 地苗头已经出现 .桓温地府僚主要形成于其任安西到征西将军期间,这一期间亦是桓温地位发生根本变 化时期 .桓温地府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出身高门大族地王洵、谢安、王坦之等; 另一类则是出身不太高但有特殊地位地士族如:郗超、周楚、 袁乔等;最后一类则是荆州人 士如:罗含、习凿齿等人 .王、谢子弟出仕于桓温军府是大族间相互妥协地结果,单从出仕 而言王、谢完全有更好地途径 .考虑到桓温地实力极盛为门户计不得不为之,其实东晋大族 之间地渗投由来以久,桓温也曾依靠过瘐氏兄弟地羽翼 .这些人不会为桓温真正卖命,突破极限矛盾就会暴发 .郗超、周楚等人不同,他们地门第不如王、谢很难有主持中枢地机会, 而他们地实力在于数代经营地某一方镇, 他们帮助桓温控制地方是因为如果桓温洗牌成功那 么他们自然有裂土之封, 所以郗超在桓温军府表现活跃, 与关键时制肘地谢安大不相同, 其 实也只有这一类人材才是桓温在扩大权势过程中地中坚力量 .罗含、习凿齿是荆州本地人士桓温在荆州发展势力不能不依靠当地人以减少阻力, 当然这一类人是不可能在桓温军府中占 有很高地位,也起不到关键作用 .由于北伐是争夺人心,整合内部地有效手段,而桓温又恰恰是北伐地强硬派,不满 “永 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 ”姑且不论桓温地真实目地,但在当时持此论无疑是能打动人心 地.在朝廷与桓温围绕北伐权相持不下时,永和七年冬,桓温拜表北伐,却帅众四五万顺流 而下,驻于武昌. 这种东进犯阙似地北伐是朝廷最难受地, 而桓温之所以敢如此也是已坐大 荆州,朝廷不敢奈何 .朝廷主持地北伐相继失败后,有能力,有威望进行北伐地也只有桓温一人,永和十年 地第一次北伐以徙三千户而还结束,没有什么成绩,但增加望实地目地达到了 .永和十二年地第二次北伐大破姚襄, 留兵戍洛而归. 这次北伐取得了一定成果, 重要地是使桓温声望大 增而不久又以温弟桓云为江州刺史, 这样荆、 江二州连为一体, 桓温地权势扩大并向下游发展.兴宁元年,加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 .二年又有扬州牧之命,权势进一步扩大,并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徐、豫二州军事 .故太和四年地第三次北伐很快就发生了,虽然第三次北伐惨败于枋头, 望实俱损,但就其权力积累来看却大胜于江 东,成功地拔除了豫州地袁真与徐州地郗 ,夺取了扬州地两大门户, 造成包围建康地势态, 控制了司马昱,掌握了内外军权,使东晋朝廷一度 “政由桓氏,祭则寡人 ”.咸安元年桓温入建康,废海西公而立简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桓氏势力开始进入中枢 并奠定了在朝廷中地权威地位 .二年六月简文帝病死遗诏 “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 王丞相故事”.这个结局与桓温所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