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宋明理学》课例评析.doc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1KB
约3页
文档ID:557638694
《宋明理学》课例评析.doc_第1页
1/3

《宋明理学》课例评析“宋明理学”是南通市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微型课的选题这一课内容有三大特点:第一,内容丰富教材内容涉及魏晋至明朝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概况,时间跨度大,共选取了五位思想家第二,艰涩难懂理学使传统儒学具有思辨性的哲学色彩,因而体系严密、逻辑性强,不易理解第三,课标要求高课标要求了解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的理学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认识理学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从了解到说明到认识,环环相扣,如果仅仅了解而不理解理学家的观点,很难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也不可能认识其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因此,能否吃透理学家的观点决定这节课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基于上述三大特点,在教授这一课时教师如何确定教材内容,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如何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都直接影响这节课的达成度徐老师坦言:比赛时三个小时要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所以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过原始史料、成语、图片、故事等让艰涩难懂的理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是在他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参赛老师的优秀成果,研读了相关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打磨,可以说是一节精心准备的课。

一、教学设计评析1.打破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徐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按照理学产生的背景——“理”由、理学的含义、派别、代表及主张——“理”解、理学的影响——说“理”,设计教学内容而教材中在程朱理学部分专门有一段文字讲程朱理学的影响,教材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了宋明理学的影响,这对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带来一定的难度徐老师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徐老师在整合教材内容时充分挖掘教材,用足教材,包括教材的学思之窗、图片、资料回放等,比如“学思之窗”就是要通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这是理学中对学生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再如“资料回放”的运用,主要是突破一个难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用足教材的同时,徐老师又补充一些原始史料,用于讲解理学家的主要观点,便于学生理解理学的观点,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史料阅读能力2.问题导学,思维核心徐老师采用了马塘中学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灵动课堂”,围绕课标设计2到3个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一节课主要设计了3个问题:程朱理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的(提示学生从如何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哪些儒家义理的角度去思考);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二程、朱熹主张的联系与区别(合作探究);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谈谈宋明理学的影响,在今天哪些内容仍有积极意义,哪些内容应该舍弃(合作探究)。

这三个问题是针对课标中“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和认识理想修养论中的积极意义”而设计的学生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得出一些基本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的新发展;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宋明理学在封建社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理学在今天仍有许多积极意义,比如修身养性、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问题导学的关键是问题设计要有的放矢,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引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有充分的研究3.立意高远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较高的教学立意,他主要着眼于思想的时代性组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思想的时代性”特征比如在说“理”部分,强调理学中有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在封建社会这些思想非常盛行,原因是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而今天是民主、文明的社会再如课堂小结部分,通过儒家思想地位和内容的演变,引论“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秘密是其包容性——与时俱进”,进而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如源头活水二、课堂教学评析1.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徐老师的授课体现了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原则在解释二程、朱熹的观点时,他不仅对原始史料进行了解读,而且通过故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他用了人们常说的“伤天害理”的成语;在解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求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时,他用“落叶归根”的假设(这里运用了历史的想象)。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心外无物”“良知”等,都讲得通俗易懂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和历史的想象和推理,那么就缺少了历史应有的厚度而徐老师在讲故事时总是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在讲“良知”的故事时,他问“王阳明认为良知存在于心中,是与生俱来的,二程和朱熹呢?”学生回答“二程和朱熹认为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要格物才能致知通过这一问,学生就明白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为后面解决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做好铺垫当然这里还可以追问,“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科学地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深入思考之后就是浅出,得出一些基本的历史认识,如在讲完二程、朱熹的主张后,抛出了一个小结性的问题“程朱理学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的”2.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突显学生主体性这节课并不热闹,但学生听得很专注、思考很活跃这是因为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或多或少都能解决部分问题,这就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于比较深的问题,采取同桌交流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也是比较恰当的当然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教材内容,对此徐老师通过追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如在答理学的影响时,学生答“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这时徐老师追问“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在强化一个核心观点“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更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通过追问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学过程中如何“点醒”学生是一门艺术,追问就是很好的“助产术”3.步步为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节课徐老师在讲完每一小部分都及时总结,在讲完这一课内容时做了回顾,并将前三课内容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的板书虽然不多,但一目了然,能让学生清楚“宋明理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三课内容的总结提升也是围绕这一单元的核心“主流思想的演变”,并且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时注意从“地位”和“内容”两个角度归纳儒家思想的演变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比如从整体看,老师讲授偏多,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够突出从细节看,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引导、评价还不够这些不足与教学内容的艰涩难懂和借班上课有一定关系,但作为年轻教师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堂教学是缺憾的艺术,这也是激发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但愿“宋明理学”这一课例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