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道”观念辨析摘要:“道”是老庄道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老庄的“道”解读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老子的“道”义既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又有关于掌握“道”的方法论,以及修养工夫论、境界论等庄子的“道”包括本体论,同样有把握“道”的“心斋” “坐忘” “齐物”的修养工夫论,以及“无待” “与道同体”的境界论老庄的“道”含义基木相近,各有偏重关键词:老子;庄子;道一、老子的“道”观念“道”是老庄道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老庄之“道”义属天之道,即自然之道,追寻的是天地万物发展?化的根本及规律胡适认为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把“道”单独列出來,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张舜徽则认为“道”的本意主要指南面之术,不能孤立的讨论本原意义他认为本原意义是宋人热衷讨论的,我们不应该受其思想的俘虎而关于对老子“道”的理解各个时期都有人讨论这两种见解各有胜殊,这也证明了老子“道”义的丰富秦汉时期,《黄老帛书》把“道”理解为社稷国家百姓的长远利益,以及成功遂事、安邦定国的根据,并且用它来制约君主的行为[]《淮南子》则认为“道”没有时空限制,是万物变化的根据和原因;但它并不独 立存在,它是自然界内在的源泉和规律唐宋时期对于“道”义的把握主 要是道教人士的观点,其中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援佛入道,吴筠则是融儒入道。
成玄英把“道”理解为绝对的、不生不灭的精神实体,它产生天地万物和元气,就现象看,它是非有,就本体看,它是非无但又不能滞于非有非无和有无,即“重玄之道”王玄览则认为“道”也是心性,认为人心是万事万物之源进而由“心生万法”代替了 “道生万物”明淸时期道教教义则无突出发展结合目前出土文献的发掘,“道”的含义乂有了新的扩展老子出土文献与通行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行本中作“有物混成”在简本中作“有状混成”,即“道”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物这更加符合“道法自然”的本意,即道效法他本来的样子传世本中著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被认为是老子的代表思想只是简本以及帛书本都没有出现“而无不为”四个字帛书中讲到“无为”的地方有十一处,没有一处讲“无不为”只讲“无力而无以为”;在传世本中多处变成了 “无力而无不为”只有无为才能保持自然此外,简本还用“朴”来形容道的自然:“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在这里,“朴”仍然是表述道的自然状态按照简本,道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寂寥” “独立” “不改”在宇宙生成论上,道能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连接了体用和有无简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通行本作“天下万物”)等等。
在如何把握“道”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为学日益,为道H损”的观点,即体验和把握道耍靠否定的方法一一减法或除法,而不能依靠获得知识的方法来照搬到获得“道”的方面[]在人生 修养上,简木和帛书中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在帛书本、通行本中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句,简本中作“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这首先表明道家的价值观并不和儒家相对,即钱穆据此所认为的老子思想后儒家出的观点只是有可能是后来儒道相对时才变成道家的一些观点来针对儒家二、庄子的“道”观念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重要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观念他的“道”含义丰富,有言说、道理、行为规则、方法、境界等含义并且他区分出了天道和人道:“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在宥》)他指出了作为本体的宇宙根源的“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老子的语言简奥抽象,而庄子的语言诡谲多变、飘逸灵动,甚至比老子更要受到读者的欢迎相比老子在秦汉之际受到热捧,庄子的影响主要是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期这个吋期,庄子的影响甚至比老子还要大,最具代表性的是郭象的《庄子注》。
郭象认为“至道者,至无也”(《庄子?知北游注》)“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庄子?齐物论注》)“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庄子?大宗师注》)即道就是无,无不能生有,道不能生万物,万物自生[]陈清春先生认为道即万物之自然,道的本体含义在物的现象中显示出来到了唐宋时期,对庄子的重耍解读以道教人士为主,代表性有成玄英就郭象本做的《庄子疏》,他提出“道能生万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鉴理原,故非德不明”(《庄子?天地疏》),并对老庄进行互证,提出了前文的重玄之“道”徐复观认为,从名词的使用上,庄子常常使用“天”来取代原有的“道”字的含义他认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将老子客观的道,内在化为人生的境界刘笑敢先生提出,庄子的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自然观中的道,指世界的本原,这是道的实体意义;一个是道的认识论意义,是指最高的认识,这个是认识论中的道郭沂综合两种观点,把徐复观先生的观点提炼为道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同时他认为,作为最高认识对象的道和作为最高人生境界的道是老子所没有的,这是庄子从老子那里推演出来,属于他的独创高正提出老子是将道看做客观的自然发生过程,而庄子则是认为万物的发生过程必须有人的认识的参与,甚至人的认识起作用。
他指出,老子中的道,是指永恒循环运动着的实体,又名“大”,包括运动和本体两重含义,是“物之所由也”,即生产万物的途径的含义,是本原而庄子的道,则是指宇宙运动过程,它不是本体,故也不称为“大”庄子内篇中冇“夫道冇情冇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郭齐房先生认为庄子的“道”一方面指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内在于每一个物中;人们可以通过“心斋”“坐忘”等功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参考文献[1] 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1. 11.第 286 页[2] 郭齐勇:《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J].新华文摘,2009,(第4期).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3] 熊铁基等著:《中国庄学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