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笔者经常遇到关于“储量”的问题,什么是保有储量?什么是探明储量?什么是地质储量……字眼已经很熟悉,但是对其内涵一直是“雾里看花” ,不明其理为彻底弄明白关于储量的一些概念,笔者日前请教了有关专家,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地质储量又称预测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于地下的资源数量,是根据区域地质测量、矿产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并结合已知矿产地的成矿规律进行预测的储量,是矿产资源储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级储量地质储量在矿产储量中属第四类,不列入探明储量的级别,它只能作为编制普查工作远景时的参考,或作为地质普查找矿设计及矿山企业远景规划的依据在我国,探明储量通常是指经过一定的地质勘探工作而了解、掌握的矿产储量,以区别于未经任何调查或仅依据一般地质条件预测的,其质和量、赋存状态及开采利用条件均不明的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是进行矿山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农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欧美各国,探明储量是对测定储量及推定储量的合称,即二者之和为探明储量探明储量一般作为矿山企业规划设计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累计探明储量减去历年开采、损失的储量为实际保有储量,它是规划、计划和设计工业生产规模和布局的现实依据。
保有储量是地质采矿学名词,是指探明储量减去动用储量所剩余的储量,即探明的矿产储量到统计上报之日为止,扣除出矿量和损失矿量后,矿床还拥有的实际储量它是矿产储量平衡表中重要的一项储量,不仅可以作为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编制采掘设计的依据,还可以作为上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的依据计算保有储量时,要考虑经地质勘探和其它调查后,矿山(矿床、矿区)的累计探明储量因受新探明储量和已采量等影响而出现的增减等因素保有储量的计算公式为:报告期保有储量=期初累计保有储量±本期因地质勘探、重新计算所造成的储量增减数-已采量-地下损失量-其它损耗量式中地下损失量是指采矿时无法采出或虽可采出但不安全、不经济且只能遗弃的储量,如矿柱损失、顶底板损失,以及经批准因构造断裂、地下水淹没或现有采矿技术所限无法开采所占有的储量保有储量的计算、确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矿山)资源现状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保有储量数据常作为制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厂(矿)址选择、工厂(矿山)的新建与扩建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基础储量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 ,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界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矿产储量简称储量,矿山部门常称“矿量” ,一般是指矿产的蕴藏量矿产储量需按一定的工业指标要求与储量分类规定计算在实际工作中,矿产储量的表达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 、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重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矿产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是矿山企业投资建矿的重要依据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的油气量,而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条件下,能从地下储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平衡表内储量简称表内储量,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符合目前矿山企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要求、可利用的储量在我国矿产储量表中,相当于累计探明储量或保有储量(即累计探明储量减去历年开采、损失的储量) 平衡表内储量是发展地区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基础,是规划、计划与设计地区工业生产规模与布局的依据 平衡表外储量简称表外储量,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矿产储量中因有益组分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小或矿层薄,开采条件复杂,当前开采、加工技术尚未解决,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尚不能利用的储量,在我国矿产储量表中被列为“尚难利用储量” 。
平衡表外储量可供制定地区工业远景规划时参考随着矿山采、选、冶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甚至大部平衡表外储量都可升格为平衡表内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