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87.56KB
约35页
文档ID:43433005
[数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_第1页
1/35

必修一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必修二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四章 圆与方程第四章 圆与方程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必修三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第一章 算法初步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统计第二章 统计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三章 概率第三章 概率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必修四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第一章 三角函数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 函数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平面向量第二章 平面向量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必修五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二章 数列第二章 数列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四 拓展资源四 拓展资源 第三章 不等式第三章 不等式 一 总体设计一 总体设计 二 教科书分析二 教科书分析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 基本不等式 三 自我检测题三 自我检测题 1 高一数学必修高一数学必修 1 各章知识点总结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元素的互异性如:由 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 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 N+;整数集:Z;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列举法:{a,b,c……};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BA ⊆有两种可能(1)A 是 B 的一部分,;(2)A 与 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 A 不包含于集合 B,或集合 B 不包含集合 A,记作 A⊆/B 或 B⊇/A 2.“相等”关系:A=B (5≥5,且 5≤5,则 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 真子集:如果 A⊆B,且 A≠ B 那就说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AB(或 BA) ③ 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 如果 A⊆B 同时 B⊆A 那么 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 n 个元素的集合,含有 2n 个子集,2n-1 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2 运 算 类 型 交 集 并 集 补 集 定 义 由所有属于A且属 于B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 A,B 的交集. 记作A∩ B (读作 ‘A 交 B’ ) , 即 A∩ B= {x|x∈A, 且 x∈B}. 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 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 A,B 的并 集.记作:A∪ B(读作 ‘A 并 B’),即 A∪ B ={x|x∈A,或 x∈B}). 设 S 是一个集合,A 是 S 的一个子集,由 S 中 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组 成的集合,叫做 S 中子 集 A 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CS,即 CSA=},|{AxSxx∉∈ 且 韦 恩 图 示 AB图1AB图2性 质 A∩ A=A A∩ Φ=Φ A∩ B=B∩ A A∩ B⊆A A∩ B⊆B A∪ A=A A∪ Φ=A A∪ B=B∪ A A∪ B⊇A A∪ B⊇B (CuA) ∩ (CuB) = Cu (A∪ B) (CuA) ∪ (CuB) = Cu(A∩ B) A∪ (CuA)=U A∩ (CuA)= Φ. 例题: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 的实数 2.集合{a,b,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3.若集合 M={y|y=x2-2x+1,x∈R},N={x|x≥0},则 M 与 N 的关系是 . 4.设集合 A=}{12xx1,且n∈N*.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 =n。

当n是奇数时,aann=,当n是偶数时,⎩⎨⎧ ∈>=nNnmaaanmnm,) 1,,, 0(11*>∈>==−nNnma aaa nm nmnm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a·srraa+=,),, 0(Rsra∈>; (2)rssraa=)(,),, 0(Rsra∈>; (3)srraaab=)(,),, 0(Rsra∈>.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 1, 0(≠>=aaayx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 a>1 0=且值域是)]b(f),a (f [或)]a (f),b(f [; (2)若0x ≠,则1)x(f≠;)x(f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x∈; (3)对于指数函数) 1a0a (a)x(fx≠>=且,总有a) 1 (f=;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ax=) 1, 0(≠>aa,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Nxalog=(a— 底数,N— 真数,Nalog—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且1≠a; ○2 xNNaax=⇔=log;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lg;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71828. 2=e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ln.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ba= N⇔ logaN= b 底数 指数 对数 8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且1≠a,0>M,0>N,那么: ○1 Ma(log·=)NMalog+Nalog; ○2 =NMalogMalog-Nalog; ○3 n aMlogn=Malog )(Rn∈. 注意:换底公式 abbcc alogloglog=(0>a,且1≠a;0>c,且1≠c;0>b).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mnban amloglog=;(2)abbalog1log=.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axya,且) 1≠a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xy2log2=,5log5xy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且) 1≠a.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 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0[+∞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1>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100,a0,函数y=ax与y=loga(-x)的图象只能是 ( ) 2.计算: ①=64log2log273;②3log422+= ;2log227log553125+= ; ③21 34 3101. 016])2[()87(064. 075. 030++−+−−−−−= 3.函数y=log 21(2x2-3x+1)的递减区间为 4.若函数) 10 (log)(≠−且,(1)求( )f x的定义域(2)求使()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