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模型是 S.J.Singer 和 G.Nicolson 于1972年提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1)强调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球形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外表,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2)强调了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移动 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再是封闭的片状结构,以适应细胞各种功能的需要〔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蛋白质不是伸展的片层, 而是以折叠的球形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蛋白质与膜脂的结合程度取决于膜蛋白中氨基酸的性质2.晶格镶嵌Wallach 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他在流动镶嵌模型的根底上,进一步强调:生物膜中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这种变化区域呈点状分布在膜上 相变表现为膜脂分子的一种协同效益,即几十个以上的脂分子同时相变膜脂的相变受温度、脂本身的性质、膜中其他组分、pH 和二价阳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1 / 43、板块镶嵌模型板块镶嵌模型是 Jain 和 White 于1977年提出的,其内容本质上与晶格镶嵌模型一样。
他们认为: 在流动的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刚度较大的彼此独立运动的脂质 “板块〞〔有序结构区〕 ,板块之间被无序的流动的脂质区所分割,这两种区域处于一种连续的动态平衡之中2 / 4word4、脂筏模型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即在生物膜上胆固醇富集而形成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白.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大小约 70nm 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由于鞘磷脂具有较长的饱和脂肪酸链, 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所以这些区域结构致密,介于无序液体与液晶之间, 称为有序液体脂筏就像一个蛋白质停泊的平台,与膜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分选均有密切的关系脂筏最初可能在内质网上形成,转运到细胞膜上后,有些脂筏可在不同程度上与膜下细胞骨架蛋白交联.推测一个 100nm 大小的脂筏可能载有 600 个蛋白分子.3 / 4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