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4.86KB
约10页
文档ID:404380883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_第1页
1/10

一、纸质品基本知识1. 纸的定义以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错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2. 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西汉,国内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纸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措施的核心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减少成本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其纸史称 “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重要的书写载体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重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录繁多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重要的用纸,但开始运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浮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出名的宣纸诞生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

同步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解决的技术工艺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同步浮现竹子与其他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步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档纸工艺,也有所提高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多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措施、化学的措施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措施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通过多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多种规定的纸页河南博物院院藏的纸质文物不乏精品,书法类的如唐人书经卷、董其昌行书卷、王铎行草书卷,绘画类的如李觯(zhi)花卉蔬果图册、黄慎山水人物花卉图册和钱维桥“竹籁松涛”图轴等3.宣纸的制作工艺宣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纸制品宣纸的选料为宣州本地的青檀树和稻草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后来扩大到十余种宣纸基本制作工艺如图所示:图1原料:檀皮、稻草等图2加入草灰蒸煮图3放在山坡上日晒雨淋图4多种原料混合发酵、打浆图5用竹帘抄成纸张图6焙垅烤干做成宣纸二.纸质文物保护知识纸质文物作为国内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好纸质文物,普及有关保护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前言纸质文物的变质和损坏有两方面因素:内因,如酸化作用和材质变化;外因,如温湿度的剧变、光的照射、有害气体的侵蚀、昆虫的蛀蚀、微生物的滋生、机械的磨损和撕破等因此理解纸张的构成、损坏因素及保护措施,十分必要2.纸质文物的构成和损坏因素2.1纸质文物的构成纸质文物由纸、书写的墨水、印刷的油墨、绘画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纸质文物能否长期保存植物纤维是纸的重要构成材料,从其化学成分来看,重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尚有少量果胶、树脂、色素及灰分等次要成分2.2纸质文物的损坏因素纸张的成分和生产过程与纸张的耐久性有直接关系古代纸质文物(如宣纸)寿命很长,就在于古代的造纸工艺使纸整体处在弱碱性,有效的延缓了纸张酸化对其的破坏因此,纸质文物的损坏因素重要为酸化作用,固然也有虫蛀和霉变、折断、残破等状况1)酸化成因:①纸张中的木质素等有机物的自身的酸性成分及自身被氧化、水解;②造纸工艺中残留的药物如氯化物与明矾作用,生成的微量的氯化铝水解,产生盐酸;③造纸过程所用明矾、动物胶和淀粉等填料的水解,产生硫酸;④空气中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对纸张的侵蚀,并在微量金属离子的作用下,与水生成硫酸、亚硫酸和碳酸等;⑤印刷和书写所用酸性的或含氧化物的油墨、墨水和颜料;⑥微生物的生长,分泌色素产生的酸。

测量的纸质文物的pH值,如图所示: 图7(2)虫蛀和霉变、折断、残破等因素,如图所示:图8虫蛀图9折断③纸质文物的残破图片如下图所示:图10残破3纸质文物的保护    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可分老式措施和现代措施3.1老式保护措施①用护封护套保护古籍、绘画②用装裱和收藏来防潮③用植物或矿物对纸张解决来防虫避蠹④书库的通风⑤防煤烟3. 2现代保护措施     纸质文物现代的保护措施有多种,但环节一般都可分为脱酸、清洗与漂白、修补与加固三部分1)纸张的脱酸它的原理就是运用多种措施(稀释或酸碱中和)减少纸张中氢离子的浓度,延长纸质文物寿命纸张脱酸的措施可以大体归纳为如下三类十三种:①湿法:水法、石灰水法、碳酸钙法、碳酸镁法,重碳酸镁法;②干法:醋酸镁法、氢氧化镁法、甲醇镁法、甲基碳酸镁法;③气相法:氨法、碳酸环己胺法、吗啉法、二乙基锌法石灰水脱酸法是最常用和最具代表性的措施,应用措施如下:将纸张平在塑料丝或铜丝网中,放入石灰水饱和溶液约20分钟,中和内部的酸,然后再把它移至重碳酸钙溶液中浸洗20分钟,解决纸片上沉积碳酸钙,这样既能脱酸又能在纸上留下抗酸缓冲剂2)清洗与漂白清洗和漂白为了去掉纸张文物上的灰尘、泥土和污渍等,清洗可采用水洗或有机溶液清洗,如果文物表面灰尘较多也可在先用软毛刷和微型吸尘器进行除尘。

①清洗一般用水和有机溶剂;②漂白重要针对用有机溶剂清洗不掉的污渍,常用双氧水、次氯酸盐和高锰酸钾做漂白剂漂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还原过程,它会使状况良好的纸张组织受到侵蚀而削弱,使墨水或笔迹褪色因此漂白前要进行局部实验3)修补与加固修补一般用老式措施,而加固在此环节中非常重要,加固是用某种树脂溶液涂刷、浸渍纸张,或者用纸、树脂膜和丝网进行裱托、热压的措施,使纸张增长强度具体有如下三种措施:①托裱法:又名装裱法,是当今最为常用的措施②树脂溶液法:就是用天然或合成的树脂溶液喷涂在文献上使之加固的措施③加膜法:就是在脆弱的两面各加一层树脂薄膜(如醋酸纤维素、聚酯等)或透明网,使纸加固重要有丝网加固法,热压加膜法等丝网加固法:将加固对象理平皱折,对好破口,在破口处加一小条丝网,连成整体在层压机底平衬上羊毛毡,然后在加固件的上面复层待层压机自控温度批示到80℃,施加轻微压力即可;背面按同样措施操作目前已全国推广,它合用于脆弱薄型纸张的加固,特别合用于两面文字书写或印刷纸的加固4.保存环境规定有关纸质文物的保存,文物保护行业公认的保存环境规定如下:温湿度原则:温度 15~25℃,相对湿度 45~60%,24小时温差变化≤5℃,24小时相对湿度差变化≤5%。

光照原则:光照度≤50勒克斯(lux),紫外线相对含量≤20微瓦/流明(μw/ lm)纸质文物最佳的保存环境是在原则温湿度的范畴内恒温恒湿,因此,目前文物保护行业都倡导对温湿度进行控制,使温湿度的变化在一定的范畴内,即采用某些人为措施,使温湿度的变化趋于缓和,并让这种变化的幅度减小,不至于危害纸质文物的保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