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带技术5.1 技术简介植生带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依据特定的生产工艺,把草种、肥料、添加剂等按一定的 密度定植在带状载体上,并经过机器滚压、针刺复合定位或冷粘接等工序,形成的一定规格 的工业产品制作植生带的带状载体主要以纤维为主,如棉、麻、木质等天然纤维和聚乙烯 等化学纤维目前较为理想的是无纺布、纤维棉网和木浆纸制品根据载体材质的不同,植 生带可分纸质植生带、无纺布植生带、纤维棉网植生带和草帘植生带随着植生带厚度的不 同,还可以分为植生带(厚度较薄,约2-3mm )和植生毯(厚度较厚,约lcm )植生带铺设在土壤表面之后,在温度和水分条件适当时,植生带内的种子就会发芽,其 叶茎穿透纤维载体向上伸展,其根系穿透纤维载体扎进土壤,达到重建植被的目的植生带的保温、保墒等功能使其具有发芽快,出苗齐、形成草坪速度快和减少杂草的滋 生等特点此外,植生带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贮藏、并可根据绿化施工的要求,任意裁剪 和嵌套而且施工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工厂化大量生产,在城市园林绿化、公路互通立交、 服务区、中央隔离带草坪建设以及土质边坡植物防护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如下图所 示图5.1植生带结构示意图5.2 工艺流程5.2.1 平整边坡边坡应采用人工细致整平并松土,清除所有的岩石、碎泥块、植物、垃圾。
对土质条件 差、石块多的路堤边坡或回填土边坡,可采用客土回填的方式改良边坡表层土,回填客土的 厚度为5-7cm并用水浸湿让客土自然沉降稳定5.2.2 铺设固定把植生带一端用锚杆固定在坡顶处并填土压实,锚杆的使用量为2-3根/m2然后顺着边 坡将植生带自然地平铺在边坡上,一边向下放平拉直一边用U型钉将植生带固定在边坡上, 不要加外力强拉,U型钉的使用量为6-8根/m2o植生带的接头处(上下接头、左右接缝)应 重叠10cm施工到边坡的下部时,把植生带的另一端也用锚杆固定在坡脚处并填土压实5.2.3 覆土拍实在铺好的植生带上,用筛子均匀地筛上事先准备好的细土,并将覆土拍实细土的覆盖 厚度为0.3-0.5cm,以沙质壤土为好,备土量为每铺100m2的植生带,需0.5m3的细土覆盖 用的细土应取耕作层以下的生土5.2.4 浇水养护在铺好的植生带上均匀喷水,喷水强度不宜过大,防止表层土壤冲蚀5.3技术要点5.3.1边坡清理要做到尽可能平整,如果土质较硬应该松土、耧细、耙平,有条件的话可以略 施底肥,并浇水保墒;5.3.2植生带与地表面之间要紧密接触,不能留有空隙,如果地表面有凹凸之处,要将植生带 顺着凹凸起伏铺设,并用U型钉在凹凸部位多处固定植生带,保证植生带与地面密切结合; 5.3.3植生带铺设应采用后退方式,即面对着边坡从上向下铺设,边铺设边固定边覆土,避免 踩踏已经铺设好的植生带。
植生带的上下左右接缝处一定要用U型钉或竹签固定好 5.3.4植生带铺装好后,初次浇水一定要浇透,以后每日都要喷水,直至出苗浇水时要采用 小水滴细水流的方法,避免大水头对植生带的冲刷如果覆土被水流冲掉,要及时补撒细土5.3.5物种选择要求① 纸质植生带对物种选取没有特殊要求无纺布植生带和植生毯的种子载体为无纺布,单子 叶禾本科植物的叶片能够穿透无纺布,而双子叶豆科植物的叶片在穿透无纺布时会有障碍, 应该慎用② 棉网状植生带可以选用禾本科、豆科植物,但纤维棉网对叶片较大的灌木会有一些影响, 在使用灌木时应该通过实验加以确定5.4 材料说明 植生带制作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载体材料(纤维制品)、种子、肥料、添加剂等其中种子用量随工程地点不同有较大差异,作为参考值,半干旱地区为2000-3000粒/m2 ,半湿润 地区为3000-4000粒/m2 ,湿润地区为4000-5000粒/m2植生带中可加入颗粒状缓释肥,用量 参考值为20-30g/m2植生带中还可以加入颗粒状保水剂,用量参考值为10-20g/m2植生带施工用材料主要有锚杆、专用U型钉、竹签、铁丝等5.5 主要设备5.5.1无纺布生产机组 无纺布的生产机组,纺织部门已有定型产品。
其中包括清花机、梳棉机、气流成网机、 浸浆机、烘干机和成卷机等5.5.2植生带生产机械 目前尚无定型产品,多数由厂家自行研制,其中包括载体运行、种肥送料播撒、复合、针刺(或冷复合)、成卷等机械部分植生带铺设施工并不需要专用设备5.6 养护要点5.6.1施工后立刻喷水,保持边坡表层2-3cm保持湿润状态直至种子发芽植被完全覆盖前,应加强水分管理5.6.2植被覆盖保护形成后都2-3年内,注意对绿化草种组成人工调控,利于目标群落都形象5.7 人员配备根据本技术施工工艺流程,每机组人员配备情况如下表所示表 5.1 人员配备情况表工艺流程平整边坡铺设固定覆土拍实浇水养护人员配备23535.8 成本分析本技术成本主要包括边坡清理、植生带的铺设与固定、附图拍实与养护的材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综合单位面积(m2)成本为10 0元-15 0元5.9 适宜区域根据本技术特点,本技术适宜用于坡度小于45°土质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