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寺石窟群目录1. 遗产的辨认a.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b. 省、市甘肃省张掖市c. 遗产名称马蹄寺石窟群d. 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东经 99o54' —— 100o45' ,北纬 38o10' —— 38o50' e. 地图⑴ 马蹄寺石窟群保护范围图(地图一)⑵ 马蹄寺石窟群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地图二)⑶ 马蹄寺石窟群在甘肃的地理位置图(地图三)⑷ 马蹄寺石窟群在张掖市的地理位置图(地图四)f. 遗产保护范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 (甘政发[1999]22 号)马蹄寺石窟群保护范围为:保护范围:马蹄南寺、北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四周外沿以外 20 米金塔寺四周外沿以外 100 米建设控制地带:马蹄南寺、北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四周外沿以外 20 米金塔寺四周外沿以外 100 米2. 列入的理由a. 阐述意义甘肃河西地区自古以来交通地位特殊, 是汉地文化西传和西方文化东传必经的咽喉之地, 因此河西文化是中西文化的荟萃 河西古来就是众多民族竞相表演的大舞台,无论是匈奴、乌孙、月氏、氐族、 鲜卑、拓跋,更无论是回鹘、党项、蒙古、吐蕃、哈萨克等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争战变迁、建功立业,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民族间的融合、 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 交流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河西文化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特征。
佛教传入我国后, 河西是我国早期佛教的繁荣之地, 文化亦有极浓的佛教痕迹 古代河西多石窟, 寺庙也不可胜数,这正是佛教文化兴盛的明证西域及各地佛僧来此,建寺开窟,将建筑、绘画、雕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北凉时期佛教在河西发展最为兴盛, 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 北凉王沮渠蒙逊非常崇尚佛教, 他是临松卢水胡人, 他建立北凉后把佛教几乎当成了国教, 大规模地在山中开窟造像,开凿“石崖绵亘、东西不测” 、规模宏大的石窟,其中在他家乡临松开凿的石窟就是马蹄寺石窟群 这是一座典型的佛教石窟群, 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 千百年来东去西来的僧侣、 学士将佛教文化传播到此, 使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渗透着、 影响着石窟壁画、 造像的艺术风格 在北凉后的各个朝代, 由于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落而影响着所经之地的经济、 政治、 文化交流 也由于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使佛教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各个朝代的特色, 反映到石窟中就使我们既能看到印度、 西域佛教艺术经融合、 地方化后的特点, 比如洞窟壁画中人物面部的晕染、 人物服饰、 造像手法等都鲜明地具有印度、 西域文化的特色; 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从东而来中原特色的文化气息, 比如北魏、西魏时典型的“褒衣博带” 、 “秀骨清像” ;隋唐时“雄伟健实”的石雕像;西夏的壁画; 元代密宗造像、 壁画以及大规模雕凿的舍利塔龛群均在这里一一呈现。
所有这些“历史”的再现,无一不是因为丝路的畅通繁荣而实现的反之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从佛教由西向东的传播、融合、发展或由东到西的反馈中,马蹄寺石窟群的石窟艺术风格影响并且融合了河西各地, 甚至中原、 西北地区的其他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此这里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的石窟建造艺术, 窟内塑像、 壁画, 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建筑、科学技术、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宝贵资料,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 可能的比较分析马蹄寺石窟群的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为主这种窟形是受印度石窟塔庙窟的影响而建造的, 是经过西域石窟如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心柱影响再传的产物 这种窟形也是河西地区十六国石窟的典型形式, 武威天梯山石窟、 肃南文殊山山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早期石窟的基本窟形 这种石窟形制对北魏乃至隋唐石窟中国北方石窟的中心柱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敦煌莫高窟北朝中心柱窟、 云冈石窟中心柱窟等都是在河西石窟的一向下而开凿的马蹄寺石窟群的北凉石窟是河西地区北凉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的北凉石窟有非常相似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凉州模式” ,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北魏石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石窟群以十六国北凉早期洞窟最为典型 洞窟中的壁画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有千佛、十方佛、释迦·多宝佛说法图、飞天、供养菩萨、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供养人、力士、金刚以及多种表现形式的装饰纹图案等在绘画艺术上如:千佛洞 8 号窟中心柱南面下层龛内北魏重绘的释迦· 多宝佛说法图, 上方绘交脚弥勒、左右绘文殊、菩贤二菩萨,二菩萨高髻宝冠,面形清俊秀丽,上身袒露,红色披巾于腹际交叉,下着裙,赤脚踏在莲台上,这种形象是典型的北魏孝文、宣武以来风行全国的“秀骨清像” ,已改变了十六国时期古朴雄健的风格整幅绘画线条圆润流畅,色泽艳而不俗,用笔刚劲有力,一气呵成,堪称是北魏壁画的上乘之作马蹄寺石窟群塑像采用雕塑艺术中的圆雕手法,既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又富有创造性和健全的想像力,以高难度的表现技艺、丰富的造型工艺,将佛、菩萨、 力士、 弟子、 飞天、 莲花生童子、 天宫菩萨、 供养菩萨等塑造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无论是结跏趺坐的阿弥陀佛、 交脚而坐的弥勒佛、 体态端庄优雅的思惟菩萨, 还是那虔然侍立的观音、 大势至和众多的胁侍菩萨都体态丰满, 比例适度; 释迦苦修像清俊消瘦、 目光清矍; 天宫菩萨半身悬塑于中心柱上, 神形兼备、极其生动。
尤其是大型圆雕彩塑飞天,它把圆雕和浮雕结合起来,悬空而塑,作凌空飞舞之势,有的手持供物,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举臂起舞,身躯健美、动作舒展、身轻似燕、委婉动人,似从天而降,别具一格这种表现形式在全国石窟中独一无二, 在飞天艺术表现形式上取得了一种独特的成就 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北朝雕塑中像金塔寺和千佛洞的北朝窟中所见高肉雕的大型飞天、 千佛、 菩萨和莲花生童子等, 却没有发现 例如飞天在莫高窟只有小型的影塑, 在麦积山也是这样,直到北朝才出现一种浮雕和绘画相结合的新表现形式在石窟开凿建造艺术上, 该窟群部分洞窟的营建有着极高的艺术性、 科学性和独特性 马蹄寺的内为佛殿, 外为回廊, 内外开龛达四十九龛之多的藏佛殿 (该窟进深 33.5 米, 宽 27.6 米, 保存有十四尊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造像) 和上下连续成五层十九龛室为一组的“三十三天” ( 内壁用“之”字形甬道拾级而上 ) 是其他石窟所不见的独特形式c. 真实性及完整性马蹄寺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由千佛洞、金塔寺、马蹄南寺、马蹄北寺、上、中、下观音洞七个单元组成,尚存有文物遗迹洞窟 37 个,窟内保存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以来的珍贵塑像 500余身,壁画 1200 平方米,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元、明时期的舍利塔龛群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马蹄寺石窟群的外貌景观及窟龛保存较好,基本上没有受到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历史上曾对部分窟龛内残毁的造像及壁画进行重塑和彩绘 近些年来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并十分注意保持原有的环境关系和历史风貌d. 列入遗产所依据的标准马蹄寺石窟群作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一个重要的佛教石窟寺群, 因其丰富的历史、 文化艺术内涵, 独特的彩塑飞天, 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遗迹等,符合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 规定的, 世界文化遗产评审标准第一条“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第二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 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 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规定3. 描述a. 遗产描述马蹄寺石窟群地处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张掖市以南 62 公里处的祁连山北麓, 位于肃南县城东南 165 公里 马蹄藏族乡政府驻地海拨 2484 米, 石窟群平均海拨 3000 米左右附近有酥油口河与大都麻河流经 石窟群由分布在长约 20 公里马蹄山中的千佛洞、 马蹄南寺、 北寺、 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个部分组成千佛洞窟区: 位于马蹄藏族乡政府驻地东北 3 公里处的陡峭崖壁上, 根据分布情况可划分为西区、 中区及东区。
西区包括第 1 、 2 、 3 、 4 窟, 中区有第 5 、6 、 7 、 8 窟,东区基本上是浮雕舍利塔,共 87 座其中开凿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早期洞窟有 5 个马蹄南寺:位于马蹄北寺南侧马蹄北寺窟区: 位于马蹄藏族乡政府驻地北面山岗 洞窟开凿在南北走向的马蹄山东侧极为峻拔的悬崖峭壁间, 坐西面东 共编号 9 个窟, 其中中心柱窟 2 个金塔寺窟区: 位于马蹄藏族乡李家沟村南刺沟内的红沙岩崖壁上 分东、 西两窟,均系十六国北朝洞窟,窟内的大型彩塑飞天全国独一无二上、中、下观音洞窟区:位于肃南县马蹄藏族乡李家沟村西北 3 公里处上观音洞共有编号洞窟 9 个,中观音洞有编号窟 8 个,下观音洞有编号洞窟 3 个,石窟群比较分散,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少则 2 至 3 公里,多则 10 余公里七个部分的窟龛总数达 70 余个, 尚存文物遗迹洞窟 37 个, 窟内保存有精美的彩塑500 余身,壁画 1200 多平方米,历经北魏、西魏、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代 其中以金塔寺东、 西二窟, 千佛洞和马蹄北寺诸窟的造像与壁画最为突出,并具有较高的价值 1996 年 1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大多数洞窟都是中心塔柱石窟, 在金塔寺东西二窟、 千佛洞和马蹄北寺诸窟中都能看到流行于北凉到北魏、 西魏时期典型的中心塔柱石窟 是我国早期石窟链中的重要一环, 为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尤其是金塔寺石窟中的高浮雕飞天,凌空悬塑,若从天而降,在全国独一无二,素有“东方飞天之精华”的美誉马蹄寺石窟群中洞窟的窟型大多都是中心塔柱式的, 这种窟形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印度“支提”窟相结合的产物,多为单室,中心柱设于窟内正中,两侧甬道比较高敞,几乎与窟顶同高,如金塔寺二窟,也有的略低于窟顶,且呈券形,形制接近新疆古高昌区吐峪沟石窟中中心柱窟的特征,如千佛洞第 1 、 2 、4 窟造像与壁画题材早期的造像以一佛二菩萨、弥勒佛、苦修佛、思惟菩萨、供养菩萨、飞天等为主,壁画则以千佛、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及供养菩萨、飞天等居多 如金塔寺东西二窟中的佛像多面相丰圆, 细眉大眼, 鼻梁高耸且直通额际,而佛像头上的肉髻, 不似键陀罗式的多作卷曲状, 却根据汉人头发平直的特点作磨光高肉髻,菩萨则多作高髻宝冠,长发垂肩,宝缯束发于双耳之侧作折叠状上身坦露,戴项圈,臂钏,下着裙,披巾自双肩下绕肘外扬,衣纹多作阴刻线。
另外在金塔寺西窟顶部彩绘的飞天,身材健壮,上身袒露,下着大裙,姿态近似“ U ”形,与窟内泥塑飞天特征一致,形体较为笨拙,似有摇摇欲坠之感这样的例子在敦煌莫高窟 272 窟(左壁绘的飞天)也可见到,由此也可看出二者在年代上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稍后一些的北魏时期, 现有的造像有一佛二菩萨, 壁画有弥勒菩萨、 释迎多宝佛说法图 马蹄寺千佛洞第八窟中心柱南面下层龛内北魏重绘的释迎、多宝说法图,坐佛或双领下垂,或偏右衫,或通肩,都体现了清秀的趋势 8 号窟塔柱右面交脚菩萨体形修长, 4 号窟塔柱右面菩萨与 3 窟菩萨披帛于胸前交叉, 体形瘦长 8 号窟右壁说法图中菩萨斜披络腋, 宝缯下垂后上扬,另有山字形发饰以上壁画内容是典型的秀骨清相、褒衣博带的风格部分洞窟内现存有榜题, :金塔寺东窟东壁墨书: “嘉庆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张满寨众姓发愿,金塔圣境祈雨默佑苍生大雨滂沱金北风在此请师诬祝云行雨施献牲进香众姓弟子 ”千佛洞 2 号窟南壁墨书: “大明国陕西行都司甘州城南新开小满渠李明堡地方各氏庄居住奉佛拾金信士杨禄室王氏男杨添库张氏孙喇嘛失艮两信士张德室人朱氏张国化合家艮三钱信士朱汉氏艮二钱信士马玉士乃延卒杨氏艮一钱信女南氏众等拾金一厘信士代良臣左希明艮三钱汪福陈氏艮二钱雷国甫金氏艮二钱天地会一会二十名施米三斗卖金半厘大明万历二十八年九月全到”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二十日永昌水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