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习方法指导§初一阶段学习特点及方法初一年级,刚刚经历过“小升初”转折,小升初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转折,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的转折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从身体、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对学生来说,这些变化是感性的,是需要家长帮助和引导的据统计,从小学升到初一,约有 30%的学生成绩会下降、不同程度上出现厌学情绪;约有 52%的学生反映不会学习,到初二“爬坡”时出现困难;只有 18%左右的学生可以顺利地适应中学的学习那么,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方面,会有哪些具体的变化呢?关键词:不同阶段、不同方法一、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上的变化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1 以语文、数学为主,知识侧重于 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只要听讲就可以科目增多,以 理解 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学习方法上除了要求听懂外,强调总结,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2 小学要求 会答问题 即可 初中学会 抓住问题的关键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3 小学知识量小、集中,知识难度跨越度小初中知识内容增多,阅读信息量大,难度剧增,梯级式的知识跨越4 小学老师主要教学生直观的认识,侧重于形象思维初中老师侧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 初中则注重学生自觉主动学习6 小学科目少,学习轻松,考前复习不是被所有人重视;初中科目多,系统性强,授课进度相对比较快,要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考前不复习就会出现问题7 小学考试时,试卷基础题、中度题和难题的比例是:8:1:1(低年级为 9:1 初中考试试卷基础题、中度题和难题的比例一般为:7:2:1 或 6:2:2)8 小学知识侧重于基础在思维方面注重单向思维、线性思维初中时,抽象思维比重加强,侧重于思维的应用,思维与基础并重以小学、中学的作文为例来看:二、中小学思维的特点小学的思维是线性思维、单向思维,到了中学,更强调思维的多元性、发散性,这一点表现在作文上比较突出,例如针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妈妈》 ,中小学不同思维在审题构思的角度上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小学阶段,如果我们问学生这个作文题怎么写时,学生普遍的回答是:“我先写写妈妈的外貌、再写一件事儿,然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就像是糖葫芦一样是单向的、线性的中学阶段,同样是《妈妈》这个作文题,在写作时,妈妈则可以不仅仅局限在写人了,而是需要在立意上更新颖的东西,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思维的拓展了,运用多元思维、发散思维来思考了。
比如妈妈,不仅是指我的妈妈,别人的妈妈也可以啊,妈妈的妈妈也可以啊,妈妈,成为一种身份;除了人之外,动物何尝不可?除了人与动物外,一切比喻性的、象征性的“妈妈”都是可以写的,如地球、祖国、长江、黄河……都是可以比作妈妈这种思维,就像是一个太阳,由一个光源,发散出无数条的线三、中小学不同的侧重小学阶段在作文训练中,更多强调的是基础,而到了中学阶段,则开始更多地强调思维了从整个学习的过程来看,小学是基础的训练、初中是基础与思维并重,到了高中,则更强调于思维小学阶段思维特点(单向、线性) 中学阶段思维特点(多元、发散)仍以作文题《妈妈》为例,小学阶段大家同写这个作文题,如果一个班有 30 名学生,其内容大同小异,乃至于关于外貌的描写都雷同,属于很“模式化”的一种情况,这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正常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允许的——因为那个阶段重点在强调基础,侧重点在词句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结构的了解等;但是到了中学,尤其是在中、高考中,这种“模式化”的作文肯定是不可以的,很难得到高分评价,原因在哪儿呢?因为到了中学,其知识的重点已不仅仅是基础,还着重表现在思维上,同样是作文题《妈妈》 ,已不仅仅是局限在我的妈妈如何爱我,而是需要在立意上更新颖的东西,那怎么办呢?这就是强调于思维的拓展了。
四、 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1、培养预习习惯预习是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时很多学生不重视预习,这是由小学知识结构决定的小学知识以直观化认识的知识为主,其实是用不着预习的;但初中,学生一定要注意要学会“预”,因为知识的系统性更强了并且要完全理解预习的作用,所以在方法上要有所体现预习不仅仅是要看看老师“将要讲的课”,而是要找出问题来,以便上课时能带着问题去听课你有预习习惯吗?问题解决:101网校“超前班”2、重视“提问”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得到“学问”,就要学会“问”,如果只会回答,就得不到真正的“学问”!提问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到了中学,这一点就表现得更突出由于小学知识以直观化知识、基础化知识为主,所以很多疑问在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到了中学,中学知识更系统化,前后的联系相对更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及时提问,否则,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例如,第一天如果有了问题,也许只是一块“绊脚石”,但如果当天的问题不能解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由于前后知识的联系性,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可能已成为了一堵“拦路墙”所以,到了中学,更要强调提问的及时性。
爱不爱向老师提问题?问题解决:101网校“答疑” “答疑解惑”3、重视“笔记”在中学学习中,记笔记是必须要有的一个环节当然,笔记也是需要方法的,而各学校在学生记笔记方面并没有统一的培训例如初一年级,是学生练习记笔记的重要时期,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在知识的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学知识以直观化知识为主,在学习中,对笔记的要求不高,而到了初中,知识以系统知识为主,没有笔记,学习遇到问题将较大在部分小学,到五六年级时,老师将逐步引导学生记笔记,所以这部分学生到中学后,可能会比较顺利而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训练,乃至到了高中仍做不好笔记记笔记并不是记得越详细越好,而是准确地记出该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在记笔记时两种极端的表现:1、记得太详细,导致重点不突出;2、记得简单,板书怎么写就怎么记,记的内容自己下来看不懂记笔记不仅是对当堂课程内容的总结,也是学生后期复习的材料之一上课听讲都能听懂吗?笔记记得如何?问题解决:101 网校 “同步课堂” “名师面授”4、学会复习在小学阶段,其实复习的作用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所重视,由于知识的难度跨越较小,相关知识在上课时认真听课就可以学会了;但是在中学阶段,复习是学习中必须有的一个环节。
当然在学习中,学校是安排了一定的复习活动的,比如每天讲完课后,老师都会留下作业——这是每日的复习,我们不妨称之为“日复”;每月会组织月考——我们不妨称之为“月复”;考试之前会安排考前“综合复”日复”,主要是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就好比是认真地研究一粒粒散的珍珠,研究的再细,放回盘子后仍然是散的;而“月复”和“综合复”则是要把散的珍珠给穿起来,串成项链,强调的是系统性乍一看,这几种复习形式结合,正好处理了我们平时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性、系统性的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又发现新问题——由“日复”到“月复”、“综合复”之间的周期太长,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在“月复”或“综合复”时,很多知识等于是重新学习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学生养成“周复”的习惯,每周进行一次周总结周复习,把本周老师讲的重点、难点梳理一下就成就像是把散珠穿成项链前,不妨先穿成若干个手链,最终再把手链接成项链就行了但是周复习是大多数学校因为时间原因所不能安排的,是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完成的除了考前的综合性的复习,是不是经常有阶段性复习?多长时间复习一次?问题解决:101 网校“名师面授” “综合版”五、 典型案例1、案例:王同学,初一,智力正常,小升初时学习成绩排在班里第二名。
是班里的文体委员,经常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学习很用功,但成绩却逐步下滑其班主任反映王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但基本不举手回应问题;作业能及时完成,只是正确率不是很高家长反映王同学平常正在家也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期末考试前越发勤奋,天天都开夜车但是王同学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不是很好,下滑到班级 32 名,家长和老师都很头痛,该生本人也开始怀疑本人的能力后来,王同学和家长找到了 101 网校,经过专业老师的分析,按照老师推荐的方法进行了调整,成绩大幅提高王同学也报名学习 101 网上课程,对他的学习大有帮助2、101 专业分析:王同学的情况在初一学生中是有一定代表的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会反映:我家孩子正在小学时学习很好,可到了初中之后学习成绩就开端降落,并且平常孩子学习还挺勤奋的,可成绩就是上不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相信很多初一学生家长都有这种迷惑,孩子学习很勤奋可成绩就是上不走这种情况,假如孩子的智力没什么问题,家长就要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方法了学习方法不对,孩子的勤奋就可能枉费就像案例中的王某,智力没有标题,学习也很勤奋,可能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滑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初中学习课程添加,内容加深,学科体系结构发生变化。
学生要根据初中课程的特点来改变、调解本人的学习方法,找到合适本人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学习没有本人的计划2) 没有组成学问结构3) 不懂融会贯通4) 不会科学利用时间5) 不会听课3、给学生的建议:1) 控制初中学习五环节:预习—听课—双习—作业—总结2) 建构学问体系3) 模仿和积累典型例题4) 勤于向老师同学请教4、给家长的建议:1) 营建学习型家庭气氛2) 对孩子的学习多鼓励,少批评3)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和能力的关系4) 指示并强化孩子好的学习习惯5) 及时和老师沟通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好成绩的抉择要素§初二阶段学习特点及方法在初中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时期初中教学中流传着一个说法:“初一势均力敌,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学生既没有初一刚进校的那种新奇、兴奋和上进,也没有初三那么紧张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初二处于一个相对的平静期,学生在思想上容易松懈,在学习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面,初二的知识增多,又多了物理和几何,学习难度也加大了,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学习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导致两极分化。
从每年统计来看,进入初二的学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呈现出较严重的趋势初二年级也可以说是初中阶段的分水岭多的老师和班主任都感叹:初二的学生真难管关键词: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一、学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1、学科上的变化:和初一比较,初二开始添设 几何 和 物理 ,这两个学科都是思维训练要求较强的学科,直接为进入高一级学科或就业服务的学科 2、学科思维训练的变化:初二各学科在概念的演化、推理的要求、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方面都提出了比初一更高的要求 3、不同学科方法的要求:初二阶段,随着理科课程增加了几何与物理,文科、理科的课程比重发生了改变,于是将更强调针对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方法,即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法否则,拿学理科的方法去学文科或拿学文科的方法去学理科,结果都不会好 4、外部干扰因素对学习将有影响:初二正是性格定型加快节奏,幻想重重的年龄期,常常表现出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不稳定,例如逆反情绪发展这给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创造了乘乱而入、乘虚而入的条件很多时候,学生的成绩会受到这种情绪“冷暖”的影响,出现一定的波动以语文(文科)和数学(理科)为例来看:理科学习特点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练习题都是由一定的公式导出来的,都是课本上例题折衍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的学习就像是一串葡萄,公式是这串葡萄的根部,而所有的练习题则是这串葡萄的葡萄粒那么,摘葡萄该如何摘呢?固然可以一颗颗去采摘,但我想大多学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因为效率低,而是采摘其根部,成串成串地采搞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学习的方法,即“回归课本,吃透例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搞题海战术并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