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C S4 5 .0 6 0 .1 0S3 2T B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T B /T3 2 5 4 —2 0 112 0 11 .0 4 —0 2 发布机车、动车用撤砂装置S a n d i n gd e v i c eo fl o c o m o t i v ea n dm o t o rc a r2 0 ”一1 0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撒砂装置分类组成⋯⋯⋯⋯⋯⋯⋯⋯·⋯·4技术要求··⋯··⋯⋯⋯⋯⋯⋯⋯⋯⋯⋯⋯·4 .1 使用条件要求⋯⋯⋯⋯⋯⋯⋯⋯⋯··4 .2 基本要求⋯⋯⋯⋯⋯·⋯⋯····⋯·⋯··4 .3 重力式撒砂装置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4 .4 压差式撒砂装置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5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5 .1出厂试验⋯⋯⋯⋯⋯⋯⋯⋯⋯·⋯⋯-5 .2 型式试验⋯⋯⋯⋯·⋯·⋯⋯⋯⋯⋯⋯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砂子要求⋯⋯⋯⋯··T B /T3 2 5 4 —2 0 11●1l11l12233346T B /T3 2 5 4 —2 0 11刖置本标准按照G B /T1 .1 —2 0 0 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铁道行业内燃机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市镇海国创机车配件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电机修造有限公司、大连金铁机车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廉华、林晖、胡跃文、高震天、段继超、屈蕾、吴平、王树海Ⅱ机车、动车用撒砂装置T B /T3 2 5 4 —2 0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机车、动车用撒砂装置( 以下简称撒砂装置) 的分类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机车、动车用撒砂装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G B /T1 1 8 4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 B /T1 1 8 4 —1 9 9 6 ,e q vI S O2 7 6 8 —2 :1 9 8 9 )G B /T1 8 0 4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 B /T1 8 0 4 - - 2 0 0 0 ,I S O2 7 6 8 —1 :1 9 8 9 ,E Q V )G B4 2 0 8 外壳防护等级( I P 代码) ( G B4 2 0 8 - - 2 0 0 8 ,I E C6 0 5 2 9 :2 0 0 1 ,I D T )G B /T 1 3 2 7 7 .1 压缩空气第1 部分:污染物净化等级( G B /T 1 3 2 7 7 .1 —2 0 0 8 ,I S O8 5 7 3 —1 :2 0 0 1 ,M O D )G B /T1 9 8 0 4 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G B /T1 9 8 0 4 - - 2 0 0 5 ,I S O1 3 9 2 0 :1 9 9 6 ,I D T )G B /T2 1 4 1 3 .1 —2 0 0 8 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 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 I E C6 0 0 7 7 —1 :1 9 9 9 ,I D T )G B /T2 1 5 6 3 - - 2 0 0 8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 I E C6 1 3 7 3 :1 9 9 9 ,I D T )3 撒砂装置分类组成撒砂装置分为重力式或压差式。
撒砂装置主要由砂箱、撒砂器、撒砂管等组成4 技术要求4 .1 使用条件要求4 .1 .1 环境条件在下列环境条件下撒砂装置应能正常工作:a ) 海拔高度不超过25 0 0m ;b ) 周围空气温度为一4 0 ℃一5 0 ℃,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 5 %( 该月月平均温度最低为2 5 ℃) ;C )存在弱酸、弱碱及汽油、矿物油等其他油类;d ) 存在风、沙、雨、雪等侵袭4 .1 .2 风源条件撒砂器进风风源压力应大于5 0 0k P a ;其质量应符合G B /T1 3 2 7 7 .1 —2 0 0 8 中固体颗粒3 级、湿度等级3 级、含油量3 级的规定4 .2 基本要求4 .21撒砂装置所有部件及附件( 包括电气元件) 应按照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1T B /T3 2 5 4 ~2 0 11组装、制造相同的零部件应能互换4 .2 .2 所有零件表面不应有裂纹、气7 L 、砂眼、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等影响使用和外观的缺陷4 .2 .3 零件机加工部位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未注公差符合G B /T1 8 0 4 中m 级的规定,非机加工表面的极限偏差按原材料技术条件和相关标准中的规定。
4 .2 .4 零件上的未注形状和位置公差符合G B /T1 1 8 4 中K 级的规定4 .2 .5焊接件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未注公差、未注形状和位置公差应符合G B /T1 9 8 0 4 - - 2 0 0 5 中B 级和F 级规定4 ,2 .6 撒砂装置安装时各部件应联接可靠,螺纹连接时应采取防松措麓4 .2 .7 撒砂装置可与机车控制装置等配合作用进行自动撒砂,也可人工控制撒砂4 .28 撒砂装置可采用重力撒砂,也可采用压缩空气压力差撒砂4 .2 .9 撒砂装置应能使砂均匀撒出当采用重力式撒砂器时,撒砂量应为0 .3L /r a i n 一1 .5L /m i n ;当采用压差式撒砂器时,撒砂量应为0 .3L /m i n ~10L /r a i n 4 .2 .1 0出砂口位置应可调4 .2 .”撒砂装置耐振性能要求符合G B /T2 1 5 6 3 - - 2 0 0 8 的相关规定4 .2 .1 2 撒砂装置用砂子的要求见附录A 4 .3 重力式撒砂装置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4 .3 .1 砂箱4 .3 .1 .1 砂箱应具有防水功能4 .3 .1 .2 砂箱体的结构形式应有利于砂子的流动。
进砂口和砂箱盖应保证装砂方便4 .3 .1 .3 砂箱盖开启、关闭应自如,无卡滞4 .3 .2 撒砂管4 .3 .2 .1软管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耐磨性能4 .3 .2 .2除胶管外的其他金属零件( 如接头、螺母、卡箍、扣压套等) 应优先采用不锈钢材质,并符合有关材料要求4 .3 .3 撒砂器4 .3 .3 .1可通过调节缩堵或螺钉来改变撒砂量,撒砂器的撒砂量应能在0L /r a i n ~15L /m i n 之间进行调节4 .3 .32 撒砂器体应满足10 0 0k P a 压缩空气气密性试验要求4 .4 压差式撒砂装置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4 .4 .1 砂箱4 .4 .1 .1砂箱应密封,并能满足5 0k P a 压缩空气气密性试验要求4 .4 .1 .2 砂箱体的结构形式应有利于砂子的流动进砂口和砂箱盖应保证装砂方便4 .41 .3 砂箱盖开启、关闭应自如,无卡滞、生锈等;并应有明显的开启和关闭标记44 .2 撒砂管4 .4 .2 .1软管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耐磨性能4 .4 .2 .2 除胶管外的其他金属零件( 如接头、螺母、卡箍、扣压套等) 应优先采用不锈钢材质,并符合有关材料要求。
44 .3 撇砂器4 .4 .3 .1撒砂器宜具有加热功能4 .4 .3 .2 可通过调节缩堵或调压阀来改变撒砂量,撒砂器的撒砂量应能在0L /r a i n ~1 .5L /r a i n 之间进行调节4 .4 .33 撒砂器体应满足10 0 0k P a 压缩空气气密性试验要求2T B /T3 2 5 4 —2 0 114 .4 .3 .4 撒砂器应进行高低温试验,高低温试验后的撒砂量应符合4 .29 的规定4 .4 .3 .5 撒砂器电气要求如下:a )当加热元件启动时,冲击电流应小于3A ,稳态电流应小于1A b ) 撒砂器应提供阻燃电源引线、插头插座、套管;引线长度应满足使用要求,引线采用3x1 .5m m 2 硅橡胶电缆c )加热功率宜小于1 2 0w d )绝缘性能应符合G B /T2 1 4 1 3 .1 —2 0 0 8 中8 .2 .6 .2 的规定4 .4 .3 .6 撒砂器的防护等级为G B4 2 0 8 - - 2 0 0 8 中I P 6 7 的规定5 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5 .1出厂试验5 .1 .1 试验范围每个产品都应进行出厂试验5 .1 .2 试验项目出厂试验项目见表1 。
表1 出厂试验项目撒砂装置型式序号项目名称要求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重力式压差式目测外观质量、检测外形尺寸1外观与尺寸检查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及安装结构尺寸2撒砂性能试验符合429 的要求按513 进行3绝缘性能试验符台4435 的要求按G B /T2 1 4 1 3 - - 2 0 0 8 进行符合4411 、4 .3 .32 和4 .4334气密性试验保压3r a i n 不应泄漏√的要求注:符号“/”表示必做该项检验;符号“×”表示不做该项检验5 .1 .3 撒砂性能试验方法撤砂装置在稳定气压下测试每分钟撒砂量,并应符合4 .29 要求5 .2 型式试验5 .2 .1 试验范围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a )新产品试制完成时或转厂生产的产品试制完成时;b )停产两年以上重新生产时;c )产品的结构或尺寸、主要生产工艺、设备、胎模具或材料经改变而有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性能时;d ) 累计生产50 0 0 件或连续生产满3 年时5 .2 .2 试验项目型式试验项目见表2 3T B /T3 2 5 4 —2 0 11表2 型式试验项目撒砂装置型式序号项目名称要求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重力式压差式目测外观质量、检测外形尺寸1外观检查符合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要求/及安装结构尺寸2绝缘性能试验符合4 .4 .3 .5 的要求按G B /T2 1 4 ' 1 3 —2 0 0 8 进行/3振动和冲击试验符合4 .2 .1 l 的要求按5 .231 进行/4撒砂性能试验符合4 - .2 .9 的要求按5 .232 进行/5高低温试验符合44 .3 .4 的要求按5233 进行符合44 .1 .1 、433 .2 和4 .4336气密性试验保压3r a i n 不应泄漏/的要求注:符号“/”表示必做该项检验;符号“x ”表示不做该项检验。
5 .2 .3 试验方法5 .2 .3 .1 振动和冲击性能试验将撒砂器固定,砂箱装上额定砂量后,按G B /T2 1 5 6 3 - - 2 0 0 8 中相关规定进行试验5 .2 .3 .2 撒砂装置性能试验5 .2 .3 .2 .1重力式撒砂装置性能试验试验应按以下方法进行:a )将撒砂器固定,装上额定砂量后,充入稳定气压且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对撒出的砂子用量杯( 最小刻度0 .1L ) 测量重复上述试验两次b ) 计算撒砂量的平均值e )充人的稳定气压且持续时间分别为:——6 0 0k P a ~7 5 0k P a ,3 0s ;——7 6 0k P a ~8 0 0k P a .3 0s :——8 1 0k P a 一9 0 0k P a ,3 0S 5 .2 .3 .2 .2压差式撒砂装置性能试验试验应按以下方法进行:a ) 充入5 0 0k P a 气压且持续3 0s ,然后对撒出的砂子用量杯( 最小刻度0 .1L ) 测量重复上述试验2 次b )计算撤砂量的平均值5 .2 .3 .3 高低温试验压差式撒砂装置完成5 .23 .2 .2 规定的试验后,将撒砂装置分别在低温( 一4 0 ℃) 、高温( + 5 0 ℃)环境中放置超过2h ,然后再按5 .2 .3 .2 .2 规定进行撒砂性能试验。
5 .2 .4 检验规则5 .2 .4 .1 被试产品应从出厂试验合格品中抽取2 件5 .2 .4 .2 每项试验项目都应合格试验中如有某项要求不合格,则判定为不合格如有1 件产品的某一项不合格,则另取2 件相同产品对该项进行复试,如仍有1 件不合格,则判定为不合格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6 .1撒砂装置的主要部件均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标识应包括以下内容:a ) 制造厂名称;4T B /T3 2 5 4 —2 0 11b )产品名称、规格代号;c )制造日期6 .2 产品应防湿、防尘包装后运输产品在出厂时应有合格证,具体内容如下:a ) 制造厂名称;b ) 产品名称、规格代号;c )材料标准号与材料代号;d ) 试验或检验报告;e ) 制造日期;f )检验人员和检验部门签章6 .3 产品在正常运输中应避免阳光直射、雨雪浸淋,禁止与酸、碱、油等影响产品质量的物质接触,并距热源1m 以上6 .4 撒砂装置其他所有部件( 除砂子外) 在库房或有遮盖的场所贮存条件下1 年不锈蚀6 .5 砂子应贮存在清洁、干燥的场所5T B /T3 2 5 4 —2 0 11附录A( 规范性附录)砂子要求A .1重力式撒砂装置用砂子砂子形状应尽可能不规则,颗粒大小分布( 按重量) 应符合表A .1 要求。
表A .1 砂子颗粒大小分布砂子结构粒度( 砂子直径) d砂子结构粒度( 砂子直径) d所占比例( 按重量)所占比例( 按重量)m mm md ≤0 5< 2 %28 < d ≤4< l O %05 ( d ≤2 .8> 8 8 %A2A .2A .2压差式撒砂装置用砂子1砂子用的原材料应为矿井、河流和湖泊或岩石碎砂的自然砂粒2 砂子形状应尽可能不规则,颗粒大小分布( 按重量) 应符合表A2 要求表A .2 砂子颗粒大小分布砂子结构粒度( 砂子直径) d砂子结构粒度( 砂子直径) d所占比例( 按重量)所占比例( 按重量)m mm md ≤01< 1 %0 .8 < d ≤l6> 5 0 %01 < d ≤06 3< 5 %1 .6 ( d ≤20< 3 0 %06 3 < d ≤0 .8< 3 0 %2 .O < d ≤25< 5 %A .2 .3 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要求:a )砂子中S i O :的含量应大于9 0 %6b )c )d )e 1f )砂子不应含有可见的泥土、铁屑或有机杂质砂子应经过干燥处理,干燥处理后含水量应小于0 .5 %砂子的硬度应大于5 ( 莫氏硬度) ;砂子的灼烧损失小于0 .2 %( 按重量) ;砂子的干燥颗粒密度应大于2 .5g /c m 3 ,松散容积密度应大于1 .5g /c m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