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中的作用规律,并研究如何预防、控制心理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及利用心理保护因素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医学心理学观点:1.强调心身的统一观点2.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观点3.认知与评价的观点 4.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观点5.情绪因素的作用的观点6.个性特征的作用观点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说 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弗洛伊德 1900 年发表了《释梦》一书,成为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标志心理活动层次假说、人格结 构理论、泛性论思想、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活动层次假说:意识、潜意 识、前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本我(生理)、自我(心理)、超我(社会)、3性欲论4 释梦理论 5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二、行为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 派1、经典行为主义是生理学家巴莆洛夫进行的条件反射S-RS-0 (机体)一R公式 2、新行为主义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正强化、负强化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三、 认知学说 以心理信息加工过程为核心的心理学派。
尼塞1967 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埃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ABC四、人本主义学说马斯 洛和罗杰斯共同提出“自我实现说”马斯洛提出人的五级需要论:基本的生理需要一安全 与保障的需要一爱与归属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测验法、模拟法、临床法、个案法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一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 动)心理现象一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 人格(个性)一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听力:1Q20000赫兹视力:400~760毫微 米感觉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 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的过程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能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与刺激物本身特点、 主观因素(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有关 2.知觉的整体性 在刺激不完备时仍保 持完整的认识常常是无意识地填满缺少的那部份鸿沟,从而知觉为完整的形象3.知觉的 理解性 知觉不仅依赖于刺激,也依赖于感知主体本身,知觉个人特点、态度、需要、兴趣 爱好、情感、经验,都影响知觉 4.知觉的恒长性知觉 不受外界物理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 保持相对稳定 5.知觉定势.错觉: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 知觉与感觉的相同点:1.均为感性认识过程2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3.感觉器官 的事物的反映 4.均为对事物表面现象 5.外部特征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不同点:1.内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联系、整体的反映2.产生过程—感觉是在刺 激作用下,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感受 器、传入神经、皮层)记忆按时间分:瞬时记忆(感觉性记忆):0.25~1 秒短时记忆(第一级记忆): 几秒至 1 分钟长时记忆(第二级记忆):几分钟至几年永久性记忆(第三级 记忆):几年至终生注意的基本品质 :1.广度: 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事物的数 量 .2.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或某种事物上的时间长短 .3.分配:指在 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对象或活动上.4.转移: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人格特征:1.整体性: 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的整合体 2.独特性: 个体之间的差异3.稳定性: 经常地,一贯地予 以表现 4.功能性:对事物的选择性反应,积极导航 作用 5.社会性:社会化程度与角色行为需求分类:1.生物性需求 2.社会性需求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 2.驱力减少理论 3.唤醒理论 4.认知理论神经(气质)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特点兴奋型(胆汁质)强不均衡行动敏捷,精力充沛,直爽热情, 易于冲动;急躁,自控力差活泼型(多血质)强均衡灵活敏捷、灵活;热情;灵活好动,善 于适应环境;注意力易转移安静型(粘液质)强均衡惰性动作反应慢,不灵活;稳重沉着; 自制力强;冷淡,缺乏生气抑制型(抑郁质)弱反应速度慢,言语动作细腻无力; 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 到的细小事物;孤僻,敏感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旦素:1、生匸物遗传2、社会文化3、家庭环境4、早期经验 5 、自然物理因素特点情绪情感需要满足与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 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与人的社会需要、精神需 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 验个体发展中情绪发展在先情感发展在后时间长短短暂的、冲动的、不稳定 的心理体验。
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外部表现面部、动作、语言方面也以外观的方式,但多以 内在体验形式存在,比较 含蓄、内隐应激:通常是指机体所感受到的周围的压力应激源:是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应激的心理基础:1.认知评价2.应对指导 3.社会支持 4.人格与应激心理障碍:个体由于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而表现出来的 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心理障碍区分:1、经验标准 : 具有较大随意性 2、社会适应标准:生活自理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遵守规范、规则的能力受时间、地 域、习俗、文化的等影响3、症状和病因学标准:客观,受技术、条件制约4、 统计学标准 5、心理测验标准:单侧、双侧 6、其他标准:如马斯诺等人提出的 十条标准:(1)对现实感知更清晰、更有效2)更能接受经验3)人格的整 合、完整和统一4)良好的自发性、表现性,生气勃勃5)真正的自我,牢 固的同一性,自主,独特性6)具有客观性,超越自我7)创造性8)融合 具体和抽象的能力9)民主的性格结构10) 爱的能力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 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气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C 型性格 癌, A 型性格 冠心病 医患关系:指病人与医生、护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形成 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1.主动—被动型模式2.指导—合作型模式 3.共同参与型模式 医护角色行为:一、医生角色行为1.医生的职责、权利和义务2.医生的职业道 德二、护士角色行为心理测验分类: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L2.(艾森克 人格问卷)EPQ3.卡特尔人格测验症状评定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抑制自评量表( SDS) 3.焦虑自评量表( SAS)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致力与来 访者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 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迈 向自我实现心理治疗:以心理学各种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 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为和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 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纠正异常行为,从而消除心身症状,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康 复。
心理咨询的意义 1.解决紧张应激压力的手段 2.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全面健康 3.心理卫生知识传播的途径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原则:1.尊重、理解、支持原则:咨询员/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烦 恼、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关爱2.综合性原则:既要重视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又 要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运用多种方法治疗 3.发展性原则: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效果 4.保密性原则5.转介 或转诊心理咨询基本步骤1、建立关系阶段 2、探索感应阶段3、帮助转变阶段 4、结 束阶段心理咨询者的态度:同感,尊重,真诚比率智商计算方法:IQ=MA/CA X 100.离差智商计算方法:IQ=15(x-M)/S+100 . IQ<70智力低下,IQ>130智力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