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析“民族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差异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6页
文档ID:310553645
探析“民族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差异_第1页
1/6

探析“民族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差异=“news_bd”>   民族主义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八大思潮之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尊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但是过度的民族主义也滋生了极端民族主义和片面民族主义思想,引发学界的热烈探讨而民族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建党、建国和发展国家的思想与理念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密切,研究民族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制定和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相关政策至关重要国内学界关注的这两大热点表面看来只有两字之差,但是,民族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实质上存在怎样的区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起源的差异   民族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词语的词源和意识形态的起源来考察   (一)民族主义,,的起源   民族主义从词源上来说,存在各种看法一种认为最早出现在1409年创建的莱比锡大学在当时关于波希米亚人和非波希米亚人出生地的学术争论中,使用了Nationalism这个术语,意指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为了保卫相同出生地同胞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联合组织也有人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赫尔德的著作中。

宁骚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最后25年的德国,更为准确地说,其基石是富有影响的诗人和哲学家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提出的两个概念,即‘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现在学界比较认可后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词源应从1744年出现在赫德尔著作中算起而学界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起源意见比较统一普遍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的西欧与北美,以法国大革命为其形成的最主要标志安东尼史密斯教授认为:"18世纪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开端,其中尤以波兰被瓜分、美国和法国革命为主要标志圈中国学者陈学明也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   从词源和意识形态起源两个方面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考察发现,在17,18世纪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为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革命,在追求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公民权的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民族主义由此逐渐形成 就中国来说,中国历来就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传统,但是真正上升到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应该从19世纪下半叶算起。

李慎之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是到19世纪末在列强的欺压下才产生的 +}秦宣也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发韧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囚总的来说,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对外敌入侵的一种反应,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追求,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民族社会主义的起源   学界认为民族社会主义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三世界唐大盾指出:‘民族社会主义’从现有的材料看,很可能来源于德文的‘国家社会主义’而国家社会主义是出现于19世纪中叶德国的一个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亚洲兴起,而在非洲达到高潮,然后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扩展,在不断遭受挫折中继续保持前进的势头,直至80年初以后才逐渐走向低落国内其他学者在对民族社会主义进行定义时,对民族社会主义在时间点的界定上也大都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如徐崇温就直接指出民族社会主义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夏征农、张志军等也持此观点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有100多个国家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先后提出了以实行社会主义或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纲领和措施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民族社会主义逐渐发展为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并列的三种世界社会主义流派   二、概念的差异   对民族主义和民族社会主义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观点繁多,但可从中归纳出最基本的内容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见解,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正如研究民族主义久负盛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汉斯科恩所言:民族主义在所有国家和整个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且取决于它所植根的不同地区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结构整体来说国外学者有以下四种观点:一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状态;二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或原则;三是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运动;四是认为民族主义不仅仅只具有上述某个单一方面的内容,它的含义是多方面的王缉思认为:民族主义是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   叫徐蓝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运动。

叶险明认为:‘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观念、目标和追求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主义的各种定义,基本上都脱离不了对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重视,所以民族主义可以认为是以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意识形态和实践活动   (三)民族社会主义的概念   国外学者一般把第三世界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主义派别统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国内学者对民族社会主义的定义也很多高放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是对发展中国家所主张和实行的社会主义的泛称的,代表着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追求徐崇温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是二战以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出来的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郁景祖认为是第三世界某些非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各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总称《社会主义辞典》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所奉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张志军认为,民族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潮,而且也是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选择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唐大盾等认为:民族社会主义是亚非拉民族主义政党和国家提倡和奉行的各种社会主义的统称和泛指   综上,民族社会主义可以总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第三世界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既不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也不具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结合本国国情,发展出来的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第三世界国家选择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史上与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列的根本   三、特征差异四、民族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的启示   民族主义,,的特征 房宁、王柄权认为民族主义的特征应区分为西方民族主义特征和非西方民族主义特征西方民族主义突出的特点是对外扩张性,而它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就是后发展国家非西方民族主义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反帝、反殖;反抗专制统治;回归传统文化;民族主义实践与政权间对立统一;革命性和建设性相统一;与政治制度、经济运行方向的相异性花永兰指出民族主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民族主义具有历史性;二是民族主义具有共同性;三是突出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诉求;四是民族主义具有现实性;五民族主义具有综合性叶险明认为由于民族主义不仅致力于实现祖国尚未达到的理想目标,而且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和自己祖先的优良文化传统采取尊崇的态度,所以民族主义本质上是地方性的,其特点是非理性的成分和因素居多(与社会主义理念相比),其利益核心的构成是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

整体看来,民族主义的特征显示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交互的结果,是建立在民族感情的基础之上的本民族人们对整个民族及其国家的热爱和忠诚的态度,是促进一个国家强大、人民团结的推动力   (四)民族社会主义白勺特征   徐崇温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四方面的特征:一是思想来源和指导思想多样;二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不同的态度;三是一些类型的民族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四是不同类型的民族社会主义都把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核心在实践上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国家的政权多是掌握在小资产阶级、军队领导人、教师、律师等人的手中,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大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二是在经济上几乎都把国有化当作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最基本措施;三是许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圈李保东不仅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性和民族传统,把社会主义作为民族复兴和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认为民族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在本国的发展圈总的看来,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发展出来种类繁多,形式各样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但其基本内核是民族主义,这是民族社会主义思潮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   (一)民族主义,,的启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新殖民主义、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极端的民族主义、片面的民族主义思想滋生,民族保守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思想流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1.稳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60多年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这些巨大的成就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首要政治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6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所以,为了继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应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各族人民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其次,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健全的法制有利于维护民族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应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应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消除人们对法律和法规认识上的误区,使各族人民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三,要争取做到三个不容,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族主义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所以,应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引导人们树立理性的民族主义观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团结起最广泛的人群,取得最大的共识,汇聚成最广大的力量所以,应以爱国主义为旗帜,团结各民族群众、爱国民主党派、各人民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