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简介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首批在我国大型工业性研究院所中试点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紧密围绕国际上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领域前瞻性、前沿性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内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行业对各种先进的、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所提出的重大需求,开展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研究,结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大型骨干企业合作模式及成果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技术理论基础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学术领域包括:有色金属材料的非平衡制备技术,有色金属材料的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有色金属材料的先进固态加工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的模拟仿真与性能预报技术根据上述研究与学术领域布局,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下设四个研究室:非平衡制备技术与先进铝合金材料研究室,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与先进镁合金/铜合金材料研究室,固态加工技术与先进钛合金材料研究室,有色金属制备加工过程的模拟仿真与性能预报技术研究室,上述研究室由本领域国内知名的专家担任主任研究员。
同时,实验室还聘请了一批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色金属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指导并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以两院院士王淀佐先生为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先生为顾问、会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域建设、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等进行学术指导联系:(010)82241161/62/63 :(010)82240096 E-mail: cmpskl@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熊柏青,男,196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兼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五”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专家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快速凝固非平衡制备技术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课题、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防军工配套研究计划课题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项目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
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国家级人选,获得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主要研究方向:(1)航空航天用先进铝合金材料;(2)快速凝固非平衡制备技术;(3)外场作用下的控制凝固制备技术;(4)微电子器件封装用低膨胀材料;(5)微晶及纳米晶轻金属结构材料 米绪军,男,1967年出生,大学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专业、后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特殊功能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课题、国防军工配套研究计划课题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00余万元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1)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及其应用;(2)航空航天用结构钛合金材料及先进固态加工技术;(3)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4)稀有金属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及制备技术。
谢水生,男,1944年出生, 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压力加工学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理事兼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核材料专业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半固态科学委员会委员,《稀有金属》、《塑性工程学报》、《锻压技术》期刊编委,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燕山大学、南方冶金学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技术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等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00余万元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多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1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五部;组织《铝加工技术实用手册》编写,参加“有色金属手册”、“中国材料百料全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的编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金属塑性加工理论及工艺研究;(2)数值模拟技术在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用研究;(3)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及其应用;(4)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铜合金材料。
高兆祖,男,1942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专业毕业,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钛业协会钛锆铪分会主任,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理事,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业组评委,《粉末冶金技术》、《稀有金属》、《中国钼业》等期刊编委,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共同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研究课题、国防军工配套研究计划课题等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00余万元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方向:(1)航空航天用结构钛合金材料;(2)有色金属特殊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3)先进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备技术;(4)机敏材料与智能结构 张 奎,男,196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压力加工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镁业分会特聘理事,《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编委会委员,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计划“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制备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课题、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防军工配套研究计划课题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00余万元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申请及获得国家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在“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合著《镁基轻质合金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主要研究方向:(1)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材料;(2)有色金属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3)半固态加工与先进近净成型技术及其应用 人才招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进站工作人员招收计划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15名,博士研究生10~15名,博士后进站工作人员3~5名硕士研究生 基本待遇:享受800元/月助学金,统一安排住研究生宿舍博士研究生 基本待遇:享受1100元/月助学金,统一安排住研究生宿舍博士后进站工作人员 基本待遇:享受2500元/月助学金,统一安排住博士后公寓(两室单元房)对工作成绩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进站工作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在每年年终给予不同等级的一次性奖学金奖励。
正式研究人员招聘计划2005~2006年度,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拟从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海外归来博士中招聘正式研究人员6—8名招聘条件:国内设有材料专业的重点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从事与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领域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以上,年龄不超过40岁基本待遇条件: 参加工作时的起步基本工资:博士毕业人员3500元/月,博士后出站人员3800元/月,海归博士 4000元/月; 租房补贴:在未购买相关经济适用住房以前,由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租 房补贴——博士毕业人员1000元/月,博士后出站人员1200元/月,海归博士1500元/月; 奖金、劳动卫生、社会保险、带薪休假(7~16日/年)等政策按照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相关 条例执行;基本工作条件: 博士毕业人员参加工作时的起步职称为工程师,工作满2年可直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出 站人员、海归博士参加工作时的起步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正式证书将根据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的职称评定时间在参加工作的一年内授予 博士后出站人员、海外归来博士在1年内提供成为国家级课题负责人的机会;博士毕业人员2—3 年内提供成为国家级课题负责人的机会。
工作考核政策: 按照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政策执行依托单位概况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院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克了64种有色金属元素的分离提取技术,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70年代,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累计输出了1700名技术人员、420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建设了包括902厂(现在的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905厂(现在的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906厂(现在的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739厂(现在的峨眉半导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740厂(现在的洛阳硅单晶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在内的一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我国完整的稀有金属工业体系的全面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建院50多年以来,总计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6000多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00多项、拥有国家专利300多项,为“两弹一星”、“核潜艇”、“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总计提供了数百种关键的先进有色金属金属材料,向有色金属全行业总计提供了上千项实用化的工程技术成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现有职工2600名,其中技术人员1100多名,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400多名、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700多名;在科技人员队伍中,拥有两院院士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0余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国家发改委命名的“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拥有“国家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稀土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科技部)等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平均每年到位国家科技项目经费1亿元以上拥有“有研硅股”(上市公司)等一批高技术企业,2004年全院科技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