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文言文知识课外文言文两则部编版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897.48KB
约23页
文档ID:607073169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文言文知识课外文言文两则部编版_第1页
1/23

文言荟萃,文言荟萃,知识要点,01,知识要点01,一、小学文言文常考察的知识点:,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实词多为动词,虚词常为“之”“其”“以”等)2.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物界定一、小学文言文常考察的知识点:,二、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文言文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齐人偷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金者之所,因攫(ju)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齐人偷金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三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1)词语解释题解题时,可以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虚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3)内容理解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三、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字词总结,(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三、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字词总结,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二)古今异义,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2、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二)古今异义,3、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4、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5、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3、感激,(三)“之”的常见用法及意义1、,“之”作代词可译为“他”“她”或“它”(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例句: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译为“它”),2、,“之”作动词可译为“到”,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句:圣人之道,(三)“之”的常见用法及意义四)“其”的常见用法及意义1、,作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句: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作语气词,,“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四)“其”的常见用法及意义五)“而”的常见用法及意义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例句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例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表并列),例句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五)“而”的常见用法及意义习题讲解,02,习题讲解02,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注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守株待兔,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兔,走,触株,-,古义:()今义:(),因,释其耒而守株古义:()今义:(),而,身,为宋国笑古义:()今义:(),身,为,宋国笑古义:()今义:(),跑,步行,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自身,身体,被,为了,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跑步行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2、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A、折颈而死(),B、因释其耒而守株(),C、而身为宋国笑(),3、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然后,然后,却,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了2、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然后然后却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小练习,03,小练习0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而身为宋国笑古义:()今义:(),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说”,通“悦”,愉快,高兴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引用原文句子回答;,这个成语的含义是:,C、而身为宋国笑(),1、作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句: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实词多为动词,虚词常为“之”“其”“以”等)。

三)“之”的常见用法及意义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xu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叶公好龙,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还(xu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还(xun)走:转,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坐”通“座”,座位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宋人有耕田者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说”,通“悦”,愉快,高兴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_,2、解释句中“而”字的意思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例句: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物界定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而身为宋国笑古义:()今义:(),竭泽而渔,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注释】,竭:使干涸渔:捕鱼明年:第二年焚:烧毁薮(su):指野草田:通“畋”,打猎,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竭泽而渔,竭泽而渔,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竭泽而渔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1解释:,竭:渔:,明年:焚:,2翻译:,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使干涸,捕鱼;,第二年,烧毁。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1解释:使干涸捕鱼;第二年烧毁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感谢观看,感谢观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