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时期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73KB
约13页
文档ID:474917609
新时期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研究_第1页
1/13

    新时期青海省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研究    ■ 秦学敏/汪建航/罗培升(1.青海煤炭地质勘查院,西宁 810000;2.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西宁 810000;3.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州 510650)0 引言地质勘查行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行业,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推进的影响,矿业形势、行业政策、市场大环境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期地勘单位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和机遇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改革、提升能力,统筹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为地勘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处于改革关键期和转型期的地勘单位提供了发展指引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和推进,地勘单位作为我国矿产勘查的市场主体,在传统矿产勘查、矿业开发环境受到生态保护政策严格约束的前提下,需要牢牢抓住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发展机遇,聚焦地质勘查工作新目标,充分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积极探索新时期地勘单位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1 青海省地勘工作发展现状青海省作为我国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不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成矿地质条件同样优越是国家重要战略矿产资源接续地长期以来,青海省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等方面承担重大责任、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断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突出“资源、生态、民生”三大重点,全面停止了三江源、祁连山等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优化实施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及时调整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勘查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青海省紧抓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发展契机,初步形成了“以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为主战场,以重点矿集区与重点矿区为主攻对象,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优势矿产和新兴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勘查,积极拓展新矿种、新类型、新领域”的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在高质量推进地质勘查服务和矿业发展的同时,青海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要成果同时,青海省积极探索绿色勘查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青海省绿色勘查管理办法》和《青海省绿色勘查工作细则》,强化绿色勘查工作要求,高效推动实施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工作。

2 青海省国有地勘单位的基本情况青海省域内目前有国有地勘队伍6家,其中4家为省属地勘队伍,包括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和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自1999年以来,这4家省属地勘队伍陆续划归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管理,目前职工总数约为3600人其中,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其所属的13家地勘单位,主要承担全省地质调查评价、地质矿产勘查、生态地质、农业地质、地质灾害评价治理、地质测绘等工作;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及其所属的4家地勘单位,主要承担全省地质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工作;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及其所属的3家地勘单位,主要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和放射性地质矿产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及其所属的3家地勘单位,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城市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民生地质的调查和评价等工作经过多年发展,青海省属地勘队伍在地质找矿的技术、装备、科研等方面有大量的积累一方面,在主要业务上具有较大专业优势,各支省属地勘队伍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完善,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物探、测绘、测试、工勘、水工环、运输等方面设备及计算机硬件、专业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拥有国内技术精湛的盐湖资源勘查专业队伍,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和方法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另一方面,省属地勘队伍在行业领域拓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紧抓“找矿”主业的同时,积极谋划拓展新领域,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第三次国土调查、土地整治、土壤污染调查设计施工等领域均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 新时期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方面的严格要求对地勘单位地质找矿提出了更高目标、更严要求尤其是伴随国家地质勘查工作的方向性调整,投入地质找矿的财政资金持续下降,对地勘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导致地质找矿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对地勘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地勘单位亟待转型升级,不断寻求新空间、拓展新领域,以维护队伍的稳定3.1 地质找矿空间被不断压缩尽管青海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受生态保护政策限制和技术条件不足等因素影响,地质找矿空间被压缩、找矿难度增大青海省优势矿产区与自然保护区叠加现象突出,矿业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如分布于省域内的西南“三江”成矿带和祁连山成矿带是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富集区和国家找矿突破的重点工作区域,然而这两个成矿带分别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含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基本重合。

2016年以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及时调整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布局,已完成了三江源、祁连山等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工作由于地质找矿空间被不断压缩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布局的调整,使得青海省地质找矿的空间、布局、主攻方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深部找矿工作产生阻碍,找矿难度增大3.2 地勘资金投入后劲不足财政投资是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充分供给的经济调节手段[2]青海省地质勘查投入同全国情况一致,基本呈先增长、后减弱、有反弹的态势,但目前资源调查、勘探投入资金依然不足青海省在全国地勘投入资金连续下降的情形下,2008—2019年共安排各类非油气地勘项目5800余项次,投入资金约200亿元2008—2012年,青海省地勘投入资金年均增长率达到53%,资金结构较为合理,大企业投资势头强劲,财政资金的引领拉动效果比较明显2013—2017年,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央财政、社会资金对地勘投入明显下降,青海省地勘资金的投入也呈现下滑态势,同比降幅不断扩大,地勘投入资金年均减少18%2019年,青海省地勘投入虽达到12.41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勘查投入回升,但整体仍呈现后劲不足的态势。

从青海省年度落实各类地勘项目数量来看呈现出逐年持续下降的态势2013—2019年,全省落实各类地勘项目从700余项下降至300余项,中央财政项目和省级财政项目数量逐年减少此外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勘单位投资矿业权方面的投资风险、资金压力和管理难度[3]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虽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但从年度社会资金项目和资金投入情况来看,财政资金引领性作用和拉动提升程度存在不足3.3 思维观念转变不够及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规范化管理的逐步推进,地勘单位在面对市场经济结构、条件和环境变化时,仍然停留在找矿的狭窄视野中,存在研判不充分、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机遇认识不全面,“大地质” “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还未完全树立等问题青海省地勘单位长期以承担国家投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项目为主,承揽市场项目少,受市场的影响不大因为地勘单位多年来从事公益性地质基础找矿工作的惯性思维,地勘单位对新时期如何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的认识不足此外,由于地勘单位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事企不分的运行机制,难以统一并有效解决在公益性定位与商业性市场活动之间的矛盾,抗外部风险能力薄弱、韧性不足,无法有效利用自身高技术、知识密集等优势顺应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

现有地勘单位职能配置已不适应新发展阶段对地勘工作公益性定位的要求,在业务拓展、方向调整、能力发展、优势提升等方面与其他行业及相关单位存在不小差距3.4 人才队伍面临严峻挑战地勘工作开展和地勘项目实施需要较强的实践技能,其人才培养和成长相对于其他行业周期较长[4]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因事业单位的属性吸引了大批毕业生报考,尤其是位于省会城市的地勘单位,人才队伍中高学历者占比相对较多,但缺乏长期实践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技术人员的外业工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野外项目工作进展受阻同时,随着地勘单位的业务转型,部分地勘专业的技术人员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如民生地质、工程勘查等有关专业领域[5],地质勘查方面的实践技能型人才衔接不畅、人才梯队建设不足,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较大地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破解职能重叠、业务同质等难题此外,地勘单位在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中,仍存在思想转变缓慢、服务意识不足、转型提升滞后等问题,缺乏对新形势下地勘行业发展的敏感性和新领域的适应性,呈现出市场拓展能力和竞争力较差、业务范围仍然停留在传统地质勘查上等现象青海省属地勘单位对矿山开发、环境恢复治理、生态修复、权益管理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综合研究等方面服务能力偏弱,与市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相比于优势地区的地勘单位和相关民营企业公司,核心竞争力不足、技术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不突出,难以适应新时期地勘工作转型发展的需要。

4 地勘单位转型机遇与发展方向4.1 强化基础服务以顺应高质量发展受国内外矿产资源市场、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宗矿产品市场交易趋紧,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一些延链补链项目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对地勘单位在资源保障、服务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一是优化地勘单位基础服务作用地勘单位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坚决摒弃传统的“等靠”思想,积极推进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围绕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灾防治、地质大数据等方面拓展业务领域,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基础服务,在查明相关地质要素的基础上强化地质解决方案供给,以满足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装备制造业发展、超级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需要,夯实地质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地勘单位在开展和实施地勘业务工作时要充分结合省情和地方实际如青海省地勘单位需要紧紧把握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基地双重省情,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观,以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资源禀赋特征和勘查开发条件,积极拓展新矿种、新类型、新领域,培育新的重点矿区和重点勘查项目。

三是要加快完善地勘单位转型和改革的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到地市级层面探索建立地勘单位公益性服务职能行使的长效机制[6],在服务和支撑能源资源保障的同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乡村振兴等方面探索多元化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和发展道路4.2 探索矿产资源勘查布局新路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给地勘行业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地勘单位要围绕积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前做好布局安排,积极抢占市场高地地勘单位应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基础上,从“小资源勘查”逐步向“大资源勘查”转变,从单一“找矿”向保障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大地质”转变,抓住机遇积极拓展新空间、新领域,形成新动能,破解依靠传统固体勘查而形成“一业独大”的发展局面[7]一是推进能源革命,围绕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等方面紧抓能源结构性机会,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二是以国家急需、地方优势的矿产资源为切入点,以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快如铜、镍、铅锌等金属矿产,晶质石墨、萤石等新兴材料为主的绿色勘查开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资源三是青海省通过实施“青藏专项”,虽已具备实现找矿突破的客观条件,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区域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