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激活途径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共同的末端通路: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启动激活的途径激活物与参与成分:激活物与参与成分:n激活物:主要是由激活物:主要是由IgG或或IgM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n参与成分:参与成分:C1、、C2、、C3、、C4、、C5、、C6、、C7、、C8、、C9 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经典激活途径C1与IC中抗体分子的Fc段结合是经典途径的始动环节 IGG 分 子 结 合 抗 原 前 后 的 构 象 变 化结合抗原之前结合抗原之后MAC膜攻击复合体(膜攻击复合体(MAC)嵌入细胞内)嵌入细胞内形成贯通形成贯通细胞膜的微孔细胞膜的微孔((11nm左右),破坏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导致细胞溶解左右),破坏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导致细胞溶解旁路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直接从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直接从C3激活开激活开始的途径。
始的途径n激活物: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激活物:细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等)、酵母多糖、凝集的壁酸等)、酵母多糖、凝集的IgA和和IgG4n参与分子:参与分子:C3、、C5~~C9、、B、、D、、P因子因子n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C3C3bC3bH因子因子I因子因子iC3bC3b的自发形成C3b的降解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C3bC3bBbC3bBbB因子因子D因子因子Ba旁路途径旁路途径C C3bBbP3bBbPC C3 3转化酶转化酶C C3bnBbP3bnBbPC C5 5转化酶转化酶放放大大机机制制 C C3b3bB B因子因子D D因子因子C C3bBb3bBb备解素备解素 P PBaBa旁路途径可识别自己与非己MBL激活途径n激活物激活物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机体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产生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机体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期蛋白的急性期蛋白MBL、、C反应蛋白)反应蛋白)n参与成分参与成分MBL+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细菌的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形成丝氨酸蛋白酶,形成““MBL相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具有与活化的)具有与活化的C1q具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n激活过程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MBL是一种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与C1q结构相似,可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结构与经典途径的过程基本类似,但其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急性期蛋白(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与病原体结合,而非依赖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C3C3bC4b2bC3转化酶转化酶Ag-Ab复合物复合物C1C4+C2C1C4b2b3bC5转化酶转化酶C3C3bC3bnBbC5转化酶转化酶C3bBbC3转化酶转化酶 B因子因子D因子因子 MBL+病原体病原体甘露糖残基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MASPC5bC5bC5~9MACC6C7C8C9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MAC的组装的组装 C5转化酶作用转化酶作用C6 、、C7、、 C8、、 C9,形成复合物,形成复合物((MAC)。
电镜下见插入靶细胞脂质层的是内径为)电镜下见插入靶细胞脂质层的是内径为11nm的小孔的小孔MAC的效应的效应机制机制MAC在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小分子自由通过,最终导致在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小分子自由通过,最终导致胞内胞内渗透压降低渗透压降低 ,细胞溶解细胞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