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析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doc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01KB
约10页
文档ID:539617150
试析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doc_第1页
1/10

试析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段亚军 庆阳市镇原县临泾初中 744500【内容摘要】 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社会内容的方方面面他的诗歌所体现的“仁爱”思想震撼出了其诗作内容的最强音,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仁爱思想归纳起来是从六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是表达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忧虑;二是对人民的同情热爱与歌颂赞美;三是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四是对“老妻”的挚爱;五是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六是对自然万物的热爱笔者主要从这六个方面,用杜甫的代表作品去分析它所体现的“仁爱”思想,并且进一步说明作者用诗篇传播这种“仁爱”思想,使其子孙后代发扬广大,这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杜甫 诗歌仁 爱思想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的反映了社会的离乱,记录了人民的不幸和痛苦,书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诗显存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的自身遭遇而做的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在他的诗作中也常常自称“儒生”、“老儒”,并常以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为抱负,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思想,因此,杜甫的大篇诗作在竭力地推崇、流露、表达这种“仁爱”思想他的诗作所体现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妻子、爱朋友、爱自然万物的“仁爱”思想,是何等真切、何等感人至深一、 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忧虑杜甫屡试不第、鲜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忧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诗人用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了“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自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极点。

诗,为国着想,为民着想,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城的爱国之心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轻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杜甫赞颂祖国山河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了祖国命运的悲伤之情他所描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曲江》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3]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4];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5]多年郁积的情感闸门犹如波涛般奔涌而出,“喜欲狂”是惊喜情感洪流的更高“洪峰”诗中奔跳出诗人因忧郁多年而突发出的喜悦情感,像春天的旋转舞曲似的飞转着轻快的旋律诗人就这样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登岳阳楼》直到他生命最后,病倒在湘江船上,也没有一刻忘记多难的祖国,他在最后一首诗中仍是这样慨叹着:“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6]他把祖国深深的熔铸在他的灵魂之中,是何等的深沉和赞美二、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热爱与赞颂、赞美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豪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因此,他能够以前人未曾达到过的深度,斥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如“黄门飞倥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7],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8]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平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远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官吏夜间任意抓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9],在作者笔下,有年过半百的老翁、妇女,有“暮婚晨别”的新郎,有未满成年的儿童都被抓去服兵役,《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0]中对返京的思念,都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

《兵车行》强烈地控诉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无穷苦难,始终展现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兵车隆隆,车马嘶鸣,行人乱纷纷,捶胸顿足,叮咛呼号耶娘妻子走向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把送行者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情表现的细腻入微车马人流,哭声遍野,送者和行者的生死离别刺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诗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茫茫原野,阴风凄惨,白骨累累,令人不寒而栗安史之乱之时,杜甫带着一家人走在难民的行列里,同难民一起以野果充饥,尝遍了一切逃难者所受的苦楚,在《北征》、《羌村》、《哀江头》等诗中,诗人充分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11],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12],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读杜诗感到最难得的是,杜甫时时刻刻关注着弱者的不幸,并用它宽广的心胸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他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此时正如他所写的“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13],过得像原始人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时期写的二十首纪行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其他不幸的关怀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山峦高出的伐行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共梁齐”[14],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年之后的读者诗人在过嘉陵江绿水会渡时,船夫的勇敢和撑船技术的高超引起的赞叹:“篙师暗理楫,歌啸轻泼澜”但此时他更关切着他们的艰辛:“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15]他在遭遇苦难是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这种精神贯穿他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他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在《负薪行》和《最能行》中,他歌颂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峡中舟子的勇敢,他不仅歌颂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表现得无微不至之的关怀,他的诗中,不断地喊出这个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16]直到诗人老年,他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三、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杜甫诗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有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有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杜甫后期的作品多谢安史之乱,或者吐蕃、回汔之祸这些诗中又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明祖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

在《塞芦子》中,他反对军阀割据,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求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的爱国思想《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的反映出来了四、对“老妻”的挚爱杜甫诗歌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当中,他的妻子是其中之一封建的儒家道德和伦理纲常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和“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孟谈得很少,孔子说过要“敬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子女的),这是从“妻子”在宗法制度中的位置来立论的而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17],那不能捎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椅虚幌,双照泪痕干[18]对团员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 ,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贫困、哀痛、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始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19]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20]丈夫漂泊在外,他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溪未归情”[21]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冰冷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的愧疚之情。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竿”[22]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历数唐代著名的诗人当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身于原配妻子厮守而不旁鹜的那是金屋藏娇,买伎教舞,寻欢艳遇,始乱终弃等等花样都被视为文人、士人的特权,受到人们地羡慕而杜甫是与这些划清了界限的,他在《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中明确地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但是杜甫又不是那种“丈夫正色动引经”的迂腐角色,他还能体现儒家近于人情的风格,所以其笔下的妻子也有非常女性化的一面,不是像汉代的孟光嫁了一位有德的梁鸿非的要“椎鬓布衣”,隐藏其色相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23],这是杜甫心目中妻子美丽的形象;“粉黛亦解苞,裘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24]这是借写小女儿顽皮,调侃久别的妻子,从这些诗篇可以看出杜甫能把儒家的道理情感表现得极富温情五、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杜甫描写友情的诗章尤为动人杜甫的朋友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与杜甫大略相同的文士诗人;一类是没有文士诗人身份的普通朋友。

杜甫的交友是很广泛的,开元、天宝时期有成就文人才士大多与他有来往,这在杜诗中都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李白,正如闻一多所说,李杜的交往,仿佛天上的日月走到了一起如果你没有读过杜甫写给李白与怀念李白的作品,你就不会懂得古典友情会那样诚挚动人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友情,它与古代“管鲍之交”的传说相比也毫不逊色李杜之间的往来没有丝毫的势力与功利的成分,纯粹是因为互相欣赏铸成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李白晚年,由于参加了永王璘幕府,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弃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所谓的,“世人”是指有影响力的官人与文士)此时的杜甫虽然也在朝廷供职、但他对李白的认识和友情没有随着超重的舆论而改变杜甫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他剖白辩护,并向世人呼吁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怀念李白作品最杰出的的篇章诗中不仅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更表达了他对李白的理解如“落日满屋漂,犹疑照颜色”读者在一片朦胧的月色中,仿佛见到了见到了李白忧郁的目光;“出门骚自首,若负平生志灌溉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小像其中包含着拍摄者的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李白一生的定评,因此说李杜交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