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05012022 总学时数:34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一)》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进展历史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主干根基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第一,正确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进展过程;其次,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第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进展蜕变的根本处境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阅历教训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置 本课程以凌宇老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及本教研室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为教材,由三篇二十章组成,中文系每个年级的二年一期讲授第一编——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二年二期讲授其次编和第三编 第一编 第一阶段的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进展 一、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重点介绍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过程 三、从文学观念、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评价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四、介绍文学社团和思想论争 其次章 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第一节 概述 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进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质特征 其次节 初期白话诗 1.胡适《尝试集》的意义 2.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刘大白的诗作 第三节 郭沫若 一、生平简介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广泛、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及文学创作实践 二、《女神》 1.《女神》的时代精神 2.《女神》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 3.《女神》对新诗进展的付出 第四节 湖畔诗人和小诗运动 1.湖畔四诗人的爱情小唱 2.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 第五节 闻一多 1.闻一多新格律诗的理论与实践 2.从《红烛》到《死水》 3.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节 徐志摩 1.徐志摩诗歌内容的繁杂性 2.飘逸、潇洒的诗歌风格 第七节 李金发 1.象征诗歌的展现及其意义。
2.李金发诗歌思想内容的繁杂性 3.李金发诗歌形式的得失 第三章 鲁 迅 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要系统地了解鲁迅生平及其主要创作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道路 童年生活影响;弃医从文;“仆人”思想;天性主义与进化论思想 其次节 《呐喊》与《彷徨》 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一、《呐喊》《彷徨》创作的背景 二、《呐喊》《彷徨》的巨大告成:巨大告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更加”表现的深切”包括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格式的更加”是指布局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创新性与先锋性 第三节 《阿Q正传》 一、阿Q的性格特征,阿Q的精神告成法及其产生的根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悲、喜剧因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第四节 《故事新编》 一、《故事新编》的根本内容 二、对“油滑”的理解 三、《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根本特征 二、乡土小说的根本特征 三、冰心小说创作 四、庐隐小说创作 五、王统照小说创作 六、许地山小说创作的宗教色调 七、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八、王鲁彦、彭家煌、废名等乡土小说作家 第五章 自我抒情小说 一、自我抒情小说的根本特征 二、郁达夫小说创作 1.郁达夫小说的进展过程 2.“零余者”形象的根本特征 3.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创造社其他作家和浅草社作家 第六章 天性独异的散文 第一节 概述 一、美文运动 二、“五四”时期散文的多样化与天性化 其次节 鲁迅散文(上) 一、“写心”之作——《野草》 二、回忆散文——《朝花夕拾》 第三节 周作人散文 一、从叛徒到隐士—周作人散文思想进展轨迹 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许地山 一、冰心散文的思想和艺术 二、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 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许地山的《空山灵雨》 第七章 现代戏剧的兴趣 一、从文明戏到爱美剧 二、胡适的《终身大事》 三、田汉早期浪漫主义剧作 四、丁西林的喜剧 其次编 其次阶段的文学 第一章 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二、左联的成立、历史功绩及其缺失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其次章 左翼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进展的简朴介绍。
二、由“革命小说”到“社会分析小说”的进展 其次节 蒋先慈 柔石 一、蒋光慈的《田野的风》 二、蒋光慈小说对革命小说的意义及缺失 三、柔石的《二月》:肖涧秋形象的内涵,作品对小资产阶级学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为奴隶的母亲》对农人苦难的现实主义反映 第三节 茅盾 一、生平简介茅盾早期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理论的独特付出 二、《蚀》三部曲 三、《深夜》 1.《深夜》的背景与创作动因 2.丰富深广的主题 3.吴荪甫形象的繁杂性格 4.《深夜》的艺术成就 四、《腐蚀》 1.《腐蚀》的创作背景 2.赵惠明形象的意义 3.卓越的心理描写 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一要理解他如何在小说领域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布局,客观的表达,时代典型塑造二要把握茅盾小说成就:①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提防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 “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②理解茅盾小说创作的“时代女性”和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③理解茅盾留神从繁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呈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主体化的描写。
④理解茅盾小说的布局方式和心理描写特征 第四节 丁玲、张天翼、艾芜 一、丁玲的小说 1.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传统的叛逆、三十年头创作内容的丰富《水》等作品供给的广阔的社会画面 2.莎菲形象系列 3.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及其贯串始终的天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1.张天翼讥讽小说的总体风格 2.张天翼小说中讥讽性人物体系的形成 3.张天翼小说讥讽的根本手法 三、艾芜的《南行记》 理解艾芜小说在左翼小说圈内另辟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一支 第五节 叶紫 吴组缃 一、叶紫 独特的生活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特定的描写内容:农人革命代表作《丰收》、《火》以及《星》,对农人走上革命必然性的描绘,对不同农人形象的塑造,对农人与革命关系的表现使获得声誉 二、吴组缃 吴组缃小说以三十年头农村破产为母题的创作总倾向,在艺术上将戏剧“三一律”引入小说及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划方面的特色 第六节 东北作家群 一、东北作家群的展现 二、萧红:前期代表作《生死场》,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理解萧红创作的特点:一是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良善、愚昧,并由此呈现深刻的生命体验;二是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擅长抓获细节,语言朴实纯真,风格凄婉明丽。
第三章 “京派”与“海派”小说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特色 2.了解海派小说的根本特点 其次节 老舍 一、老舍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初期长篇小说创作 2.市民社会的优良表现者和批判者 二、《骆驼祥子》 1.祥子的形象及悲剧的意义 2.虎妞性格的繁杂性 3.《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三、《四世同堂》 1.《四世同堂》对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反映 2.《四世同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沈从文 一、都市与乡村对立与交流的人生图景 二、代表作《边城》 三、“湘西世界”——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生命形式 四、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第四节 萧乾 芦焚 一、萧乾的《篱下集》《梦之谷》等作品 二、芦焚的《谷》《里门拾记》等作品中的孤独者形象;《果园城记》《离婚》等作品的现实主义转变 第五节 穆时英 施蛰存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二、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 三、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第四章 其他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 巴金 一、巴金繁杂的思想 二、前期小说创作。
一类探索青年革命道路,一类描写封建家庭残害青年及其腐败没落 三、《家》 1.《家》的主题 2.觉新的繁杂性格和觉慧形象 3.《家》的艺术成就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