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5KB
约72页
文档ID:505384086
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_第1页
1/72

第二篇 群体篇在组织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开展工作活动,因此,其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心理、群体观念、群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群体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在已经学习了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将上升到群体层面上来研究群体发展的规律及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等内容在群体篇这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 群体行为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基础一、群体(group)的概念及特征 什么是群体?大家算不算一个群体?企业里的一个部门算不算一个?军队里的一个班、一个连、一个营算不算群体?一起在球场看比赛的观众算不算?怎么来界定群体呢?1、定义: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组合体群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介于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根据这一标准,我们的班级是群体,企业里的部门、车间等是群体,军队里的班、连、营都是群体2、特征:(1)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都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并且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3)群体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也就是说非常清楚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员,在心理上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作为行为的导向,同时,他会因为属于这个群体而感到满足。

(4)群体成员在组织内部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3、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同时加入多个不同的群体因为,对于个体来说,不同的群体为他提供了不同的利益,可以满足他不同的需求表概括了个体加入群体的一些常见原因:安全需要 通过加入群体能够降低个体独处时的不安全感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分子后,会感到自己更为强大,因而减少了自我怀疑感,面对威胁更有能力抵制地位需要 加入一个被大家认为十分重要的群体,能够使个体获得该群体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自尊需要 群体能使其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除了能让外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以外,还能够增强群体成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归属需要 群体能满足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互动中得到社会交往的满足,并且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归属感权力需要 有些需要是个体单独一个人无法满足的,权力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群体中往往可以满足一些个体在这方面的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有时,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目标只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汇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就需要加入群体,依赖群体的力量来实现二、群体的分类群体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最基本、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来划分,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由组织正式创立的、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分工的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是以组织目标作为行为导向的正式群体分为命令型、任务型两类:1)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指由组织结构规定的一种群体,它由主管以及直接向其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这样的群体很多,比如管理系主任和他管辖的几十位教师就组成一个命令型群体;再比如,一个财务主管和他下属的5位工作人员也组成一个命令型群体 2)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是指为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所组成的群体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系例如,如果一个在校大学生违犯了校规,要处理这个事件,就需要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和员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最后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相关人员就组成了一个任务型群体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因为任务型群体可以由来自组织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人组成的,因此,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设立的群体,是为了满足个体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并且加入或者退出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非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领导人物,往往是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他主要依靠其个人魅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来使其它成员自愿地接受其领导如,来自于不同部门的3个员工定期在一起共进午餐就是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常见的非正式群体分为利益型、友谊型和兴趣爱好型群体1)利益型群体 在利益型群体中,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的利益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比如,公司中有些员工为了让公司修改休假日程的安排,或为了帮助一个将被解雇的同事向老板说情,或为了增加福利,而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以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目标2)友谊型群体往往是由于其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他们可能具有相近的年龄、相同的背景(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个地方的老乡)、或者是持有比较接近的政治观点等等,这些共同的特点使他们能够经常在一起交往,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把这种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称为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这种群体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之外形成的 3)兴趣爱好型群体 这类群体的形成往往是依赖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形成。

如,都爱好踢球或摄影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群体就属于兴趣爱好型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交往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办公室的同事们在业余时间经常一起去打羽毛球、或者打打扑克,一起去找个地方撮一顿,或者经常在没事的时候在办公室闲聊一下,聊聊孩子了,老公了,什么的这都属于非正式群体而且在一起时间长了,无形中大家的关系就变得很密切了尽管员工间的这种互动是非正式的,但这种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把组织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对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应该树立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认识:首先应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要认识到这种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够在很多方面影响员工的行为;其次,要全面分析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引导非正式群体产生对组织有利的影响作用在组织中,非正式群体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利益与组织目标及利益不发生冲突时,它对于组织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员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除了工作以外,他也有社会交往、友谊等其它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是正式群体所不能满足的。

因此,员工加入各种非正式群体来弥补正式群体在这方面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2)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并且这种号召力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影响作用往往比组织的正式权力和命令要有效得多如果组织目标和个体的目标相协调的话,那么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组织成员能够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共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3)有利于激励和培训员工在非正式群体中,群体成员会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当个别成员工作遇到困难或者工作技能不够熟练时,群体中的伙伴会主动地去帮助他们,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和培训员工的作用4)保障员工的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组织中出现了很多的有关劳资关系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级工会未能很好地行使其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能,这就给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大地制约从组织角度来讲,员工的权益受到侵害会导致满意度下降,这将导致组织的生产率下降所以,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从组织的角度来看,都必须重视保障员工的权益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在工会职能缺失的情况下,非正式群体往往能够充当员工利益代表的角色,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失衡和不足。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与正式群体产生冲突,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尤其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物与正式群体的成员产生矛盾时,这种矛盾很有可能扩大为整个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冲突,一旦双方产生对立情绪就容易造成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组织的抵触,甚至会形成和正式群体相对立的群体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2)影响正式群体的工作效率当组织目标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需求不一致时,或者当正式群体的规范限制和制约了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时,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会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并且还会抵制组织的政策,这些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最终导致整个正式群体的绩效水平的下降3)容易传播小道消息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小道消息都是构成其沟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很容易传播小道消息,小道消息的过度传播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这将会削弱组织的管理能力,危害正式群体4)束缚员工的发展非正式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群体规范,对于其成员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成员在思想和行为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则就要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这种群体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员工的进取,束缚员工的发展。

如何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呢?1)管理者要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掌握组织中所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的数量、规模、类型,摸清它们形成的原因、维系的基础、成员构成、情感倾向等情况在这个基础上,要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尤其是与非正式群体领导人的联系通在与他们的积极沟通,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参与或者支持它们的一些对组织有益的活动2)运用舆论导向进行引导运用组织的舆论导向和工具,对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思想进行方向性的引导,逐渐地使他们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最终使他们的行为能够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按照对组织的态度和作用的不同,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和破坏型因此,就要遵守“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的管理原则,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对策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关于这一点,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关于群体发展的理论,其中比较完善的是群体发展5阶段模型,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5个阶段,这5个阶段是: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凝聚)阶段、行动(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第1阶段:形成(forming),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搞清楚什么样的行为能为群体所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不能被接受,成员们之间在这一阶段开始互相熟悉,了解彼此的特点,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第2阶段:震荡(storming),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施加给他们的约束还是感到不习惯,他们仍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谁可以拥有权力、谁能控制这个群体,群体内部还存在争执和分歧在这一阶段,权力的争斗很激烈并且在关于群体应当怎样执行群体任务的问题上,也会发生冲突如果群体冲突不能化解的话,群体就面临着解散,相反,如果群体冲突得到解决并且群体的领导层次也相对明确了,群体就度过了这一震荡的阶段第3阶段:规范化(norming),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这时成员就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群体成员之间交换信息,分享成功的喜悦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