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罗马,王义全,主要内容 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二、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三、罗马共和国的征服 四、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过渡 五、罗马帝国的兴衰 六、古代罗马文化,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1、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与特点 (1)地理位置 古代罗马史的舞台:地中海世界2)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 北部是波河平原; 中部是南北走向的亚平宁山 (3)特点 ◎农业性 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气候潮湿,适合农业的发展 大地产与小农经济的对抗在罗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内部联系性 意大利半岛虽然山脉纵横,却易于通行 北部的波河与中部的台伯河均为可通航的河流,具有沟通各地区联系的功能 是为意大利较早形成统一国家的重要条件◎ 外部开放性 意大利半岛三面环海,海洋构成意大利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 意大利人将海洋称作“本都”,意为通道 是为罗马人在地中海世界广泛扩展直至建立地中海帝国的重要条件2、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文化 (1)新石器时代文化利古里亚人(中南部) 土葬 属于非印欧语系的亚平宁文化 “地中海人种”: 特点包括肤色深暗、长脸黑发、身材矮小 土著?非洲→西班牙→法国→意大利?,(2)前2000年代初期的青铜文化 ◎特拉马尔文化(北部、西部) 第一次移民:意大利人(北部)属印欧语系的分支,包括拉丁人、萨宾人、萨莫奈人、翁布里亚人。
拉丁人的一支是罗马人 大约在印欧语系的希腊人移入希腊世界的同时,同属印欧语系 的意大利人逐渐移入亚平宁半岛 中欧→阿尔卑斯山→意大利 青铜时代;畜牧业、农业;火葬 ◎亚平宁文化(中部) 青铜文化;土葬 是土著文化的发展,并混合了外 来民族的文化3)公元前1000年的铁骑时代 ◎ 维兰诺瓦文化(意大利北部和西部) 铁器时代;父系社会;火葬,陶罐;交换;城市趋向 ?特拉玛拉文化?北方新移民与本地文化 ◎亚平宁铁器文化 土著文化 利古里亚人与意大利人逐渐融合或退却===南北融合,意大利人成了主要居民4)、前8-5世纪移民 ◎亚平宁半岛处于非意大利人的控 制之下伊达拉里亚人控制亚平 宁半岛的中北部地区 ◎希腊人控制亚平宁半岛南部和西 西里岛 ◎高卢人进驻意大利北部3.伊达拉里亚人文明 ◎ 来源:非印欧语系,文字尚未解读,可能是小亚细亚移民的后裔,或皮拉斯基人的分支,或意大利土著居民◎ 社会性质: 农业社会;手工业,制陶,金属加工;与埃及、迦太基商贸 阶级社会:祭司、军事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 原始残余:母权制残余,妇女独立、自由; 城市国家:公元前7世纪建立,12个,贵族统治;前6世纪鼎盛;后在高卢人、希腊人、萨莫奈人反抗下衰落,最终被罗马人兼并。
伊达拉里亚字母源于希腊字母,后来演变为拉丁字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希腊移民城邦: 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与希腊之间联系密切, 曾经构成希腊人的移民世界 最重要的希腊移民城邦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 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的他林敦 希腊字母→伊达拉里亚字母→拉丁字母 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交流以及犁的传入4、王政时代 (前753-510)的罗马 ◎ 意大利半岛的人口分布: 西北部是伊达拉里亚人, 东北部是翁布里亚人, 中部是拉丁人, 中东部是萨宾人, 南部是希腊人◎ 罗马的人口构成 最初的居民属于非印欧语系的亚平宁文化 维兰诺瓦文化时期,拉丁人移入,两者融合 前7-6世纪,罗马地处伊达拉里亚人、萨宾人与拉丁人的交界点◎ 罗马城的建立 罗马城源于若干部落的联合, 即所谓的“七丘同盟” 与萨宾部落联合“四区之盟” 罗马的建立者名罗慕路斯, 年幼时曾由母狼喂养753BC,◎ 王政时代 据传,自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 至前510年塔克文王朝结束, 罗马历经七王统治, 史称王政时代 其中,1、3/拉丁人; 2、4/萨宾人; 5、6、7/伊达拉里亚人◎王政时代前期的罗马社会 即拉丁人和萨宾人时期的罗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氏族(300)、胞族(库里亚30)、部落(特里布斯3个) 王即军事首领,称勒克斯 元老院即长老会议 库里亚大会即民众大会◎ 王政时代后期,即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 地域联系扩大,公共权力初步形成,国家萌生此间,罗马社会分化加剧,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对抗激烈 贵族即伊达拉里亚统治者以及土著的氏族长老和部落首领,兼并公共土地,垄断公职,处于特权地位 相比之下,罗马平民作为罗马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无权:罗马平民大都是外来的移民以及脱离罗马血缘群体的社会成员,被排斥于罗马人的氏族之外,无权分配公有地; 二私有:罗马平民由于被排斥于血缘组织之外,在经济上处于分散经营和个体生产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私有倾向; 三依性:平民由于被排斥于血缘组织之外,处于无权地位,依附于罗马贵族和氏族部落 与雅典的比较: 雅典与贵族皆为氏族公社的成员,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根源于氏族公社内部的两极分化在罗马,平民被排斥于血缘组织之外,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包含地域成员与血缘群体矛盾对抗的历史倾向◎ 改革背景 贵族与平民矛盾 ◎ 内容 一是部落重组,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20个----3个,就地登记,成为公民。
二是按照财产划分罗马人的社会等级,确定不同社会等级的相应兵役即骑兵、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 资产: 10、 7.5、5、2.5、1.1 无 百人队:80+18、20、20、20、30、1 三是设立新的公民大会即森都里亚大会,取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 ◎ 影响 财产、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罗马的军事开始强大起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工商业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冲突,为罗马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5、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的改革,◎ 罗马人的暴动与王政时代的结束: 前510年,罗马人暴动,赶走塔克文, 结束伊达拉里亚人对于罗马的统治, 建立罗马共和国 王政时代结束, 罗马历史进入共和国时期二、罗马共和国 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1)早期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执政官两人,由森都里亚大会选举,任期一年;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是国家权力的中枢机构; 森都里亚大会行使表决权; 由此可见,早期罗马共和国的实质是罗马贵族的统治2)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原因: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债务奴役的威胁;不能通婚;许多平民只占有土地少进程: 前5世纪 内容——权利的争取。
手段——撤离运动 结果——召集布里特斯会议,选举保民官(行使否决权) 十二铜表法(成文法)454BC年罗马人先后组织人到雅典学习法律,并成立了十人委员会,进行立法工作,贵族和平民各一半 法律于450BC颁布,并镌刻在12块铜牌上,称为12铜表法 法典规定 ◆死者的遗产根据遗嘱进行处理,或者根据父系的亲疏进行处理 ◆对借贷进行了规定,年利息不得超过1/12,如果没有能力偿还,必须延长30天,仍然不利偿还,可以交付法庭裁决,直到戴上脚镣手铐,卖为奴隶 ◆保留了原始的以牙还牙的原则,不过必须在的不 到调节的情况下进行 ◆对于自由民,打断了骨头要赔偿300阿司,对于奴隶要赔偿150阿司 ◆禁止贵族和平民通婚 对于平民而言,限制了借贷的利息,仍然是一个胜利只是很不彻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449Bc 执政官瓦列里乌斯(Valerius)和荷拉提乌斯(Horatius)规定,部落决议具有法律效力,队全体罗马人都适用,布里特斯会议成为新的公民大会 445BC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444BC设立军政官代替执政官,平民可以担任,平民可以担任高级官吏前4-3世纪 内容——土地的分配与债务的废止 结果—— 376BC保民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 一是取消债务利息。
二是全体罗马人均有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占有公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 三是恢复执行官,两名执政官须有一人出自平民随后获得监察官、财务官、市政官等职务 326BC波提利阿法案: 债务人只能抵押财产而不得抵押人身 287BC霍腾西阿法案: 重申平民会议即特里布斯会议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3)后果: 首先是社会关系的改变一方面打破贵族的特权和垄断,平民成为全权公民,平民与贵族逐渐合流另一方面自由人与奴隶之间、罗马与非罗马人之间的界限日益严格,矛盾突出 其次是政治结构的变化元老院依然是最高行政机构,处于国家政治中枢地位面向全体罗马人的特里布斯会议成为立法机构,但后来只解决平民问题,传统的库里亚会议名存实亡,森都里亚大会有选举、立法权、战争权,但被富人掌握 第三是外部扩张的动势内部矛盾的缓解,公民/土地/战士三位一体的确立,导致罗马人在地中海世界的广泛扩张三、罗马人的扩张,(一)征服进程 1.征服意大利,,伊达拉里亚+高卢人,萨莫奈人,,希腊人,迦太基人,萨宾人,前5-4世纪初的伊达拉里亚战争, 控制台伯河流域与亚平宁半岛西北部的伊达拉里亚地区 前4世纪中叶至3世纪初的萨莫奈战争,控制亚平宁半岛中部地区。
前3世纪的希腊战争, 控制亚平宁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2、地中海的征服,(1)三次布匿战争 (The Punic Wars)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 获地中海中部海上霸权,(2)马其顿战争(前215-168年),击败安提柯王朝、 塞琉古王朝 和托勒密王朝 以及希腊诸城邦, 征服东地中海3)叙利亚战争(192BC—188BC),(二)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征服的结果) 1、罗马征服结果 (1)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无地自由民的增加 (2)新贵——骑士(Equestrians)的崛起 (3)奴隶制的兴盛和发展 发展过程 ;罗马奴隶的来源 ;国有奴隶和私人奴隶之分;残酷的奴隶生活2、社会矛盾,(1)奴隶主与奴隶矛盾 西西里岛起义137BC西西里岛中部的恩纳城(Enna)爆发了以尤勒斯(Eunous,叙利亚的奴隶)为领导者的暴动 104-101BC第二次暴动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71年发生了规模最大的斯巴达克起义(Spartacus) 影响:第一、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第二、迫使许多奴隶主改变对奴隶的剥削,采用一些怀柔的手段,甚至采用隶农制;第三、加深了共和制度的危机,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形成。
2)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 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之间的深刻对立和尖锐矛盾 前125年,执政官弗拉库斯提出扩大罗马公民权授予范围的议案; 前123年,盖约·格拉古和前103年,保民官萨特宁提出扩大罗马公地授予范围的议案; 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第三次提出扩大罗马公民权的议案 上述议案的无果而终同盟战争,前91-88年,爆发非罗马罗马共和国之间的战争即同盟战争前90年,罗马元老院通过法案,宣布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未参加他们战争和忠于罗马共和国的非罗马公民前89年,罗马元老院再次通过法案,规定在60天内放下武器的所有非罗马公民皆可获得罗马公民权 意义:罗马人丧失原有的特权,在意大利半岛的范围内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趋于融合,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抑或为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3)平民与贵族矛盾133BC提比略·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 每人占地不得超过500犹格,一家人最多只能占领1000犹格 123bC弟弟盖约·格拉古,继承了哥哥的事业,而且让贵族们发放平价粮食救济贫民 使1/10的无地平民获得了土地改革失败,矛盾未得到解决4)罗马与被征服地区的矛盾,划行省而治 总督:具有军事、民政、司法全权,执政官、执法官卸任后担任 征税:土地税、关税 包税商:随意增加、肆意搜刮 只有少数上层人与罗马人大发横财,绝大多数被征服地区人民备受奴役。
四、罗马共和国向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