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问题 1:: 试简述试简述“汉承秦制汉承秦制”的表现、作用和实质的表现、作用和实质(1)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专制 皇权进一步加强;②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中央集权不利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又如经济上,两汉实行编户制度2)这些措施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 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 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 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2、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这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西汉初期刘邦为巩固刘姓天下封同姓子侄为王, 封国制因而长期存在但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景帝时的“七国之 乱”就是地方王国的叛乱。
推恩令: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 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汉武帝规定,诸侯王不许召集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其活动要 受限制3、 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时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 度汉武帝时进一步完善了察举制,他令地方郡和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 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东汉初期,察举制特别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 “孝”和“廉”的声望,被称为乡举里选东汉后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 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察举制选举的主要依据变成了门第族望,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而形 成并发展起来4、 刺史制度这是汉武帝所创的一种监察制度将全国分为 13 个州,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 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 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牧,执 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5、 编户齐民汉朝时国家统一人口众多如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管理,方便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编户制度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编户齐民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主要是自耕农,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其自身资产多少承 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12.“汉承秦制”又“颇有所改”,分别简述“汉承秦制”和“颇有所改”的表现,从中概括秦汉 时期官制发展的趋势及其作用12.(1)“汉承秦制”表现: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 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 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 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 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颇有所改”表现为: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②秦 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趋势:①由相权隆重到皇权集中②由机构简单到组织庞大③由诸侯分立各自为 政到中央集权④由治理中原到统治边疆⑤由凭际遇用人到建立发展一整套的人才选举 制度4)意义:积极作用:①巩固了新兴的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政权。
②维护了中国长期统 一的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交流⑤形成了一套封建教 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消极作用:①皇权无限扩大②封建特权制度化、普遍化③封建道 德、礼教体系化首先, “汉承秦制”从字面解释就是汉朝继承,承袭秦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并不是指汉完全照搬的秦制度!所以,如果说汉朝是全部照搬的秦制度,这肯定是荒谬的, 如果说汉继承发扬了秦的制度,这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 封建时代,作为国家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官吏选拔使用制度,汉朝继承了秦以丞相为核心的 中央官僚机构,而且在官吏选拔上都是察举与征辟;另一个是监察制度,秦设置御史大夫 府、御史大夫寺,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朝一脉相承,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制度之一,掌管国家最高监察权 除此之外,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郡县管理制度等等 提出质疑的关键问题是汉朝施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 并行制”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将王国封地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官员管理至此,封国虽 然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封制与郡已基本相同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了州, 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由此可见,汉朝继承秦的制度,有所发展和变化,是历史的事实!不是提出一个奇谈怪论 就可以轻易推翻的 汉朝为什么会继承秦的制度?始作俑者是谁? 刘邦自起兵反秦,所沿用的原本是楚国制度,但是因为他比项羽先进咸阳,当诸将这更多金帛财物的时候,唯独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这恐怕也是项羽亚父范 增认定刘邦志在天下的证据之一吧?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拜萧何为丞相,萧何便以收集的秦朝中央政府的资料为参考,开始制 定巴蜀的律令,也是日后大汉王朝的律令! 《晋书·刑法制》:“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 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 、 《厩》 、 《户》三篇,合为九篇 ”这就是西 汉《九章律》的来源 这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刘邦的封地巴蜀关中,是秦王朝的重心,是秦文化的传统区域, 要想治理这里的百姓,楚制行不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承用秦的制度,来维持对该地区的 控制,这就是所谓:“秦地非秦制不能治”,汉承秦制,根源在此!! 回顾一下刘邦出兵伐楚,最终统一中国的历程,隐隐就是当初秦灭六国的翻版,承担着战 国以来统一华夏的历史使命汉承秦制有人为的操作,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汉朝开创初期,萧何之后的丞相曹参留下了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使得萧何在秦制基础 上制定的汉律得以巩固和进一步确定。
同时,汉制也不是对秦制的完整复制,之所以要说 汉承秦制,是强调汉制基本来源于秦制 汉承秦制,但是在统治思想上从法家,到黄老之术,到独尊儒家,也有其逐渐演变的过程, 和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就不多做介绍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把黄老之术带入汉朝宫廷, 上层社会并在政治实践中加以推行的,恰恰是曹参表面上萧规曹随,但是政治精神核心 却在发生这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强调法制向清净无为过渡 中国历史留给我们两个似乎不可思议的现象,秦和隋都是短命的王朝,然而继承他们制度 的汉和唐却都开创了辉煌的帝国时代,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另外谈谈秦制,不可否认,秦的制度是其统一六国的制度基础,后人评说秦亡于暴 政,雨 天看盖因秦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秦人接受,适应了那套制度,而刚平定的六国民众从来 没有见过那样没完没了的劳役,无法接受,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六国贵族们更是乘势反攻 但是,刘邦出兵伐楚,对秦旧地巴蜀汉中民众的人力驱使,粮草征发,大规模的社会动员 比秦时更为严苛,可还是依靠继承的秦制稳定了后方,成为远征关内刘邦最终取胜的坚强 后盾,从这一点说,不得不佩服秦制在调动国家力量方面的优越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民力终究是有限的,过度透支,就是灾难性的后果了!当政者难 就难在把握那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