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种类:】①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③非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细胞壁(重要成分肽聚糖):其上遍及微孔,容许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助于胞内外物质互换,支撑细胞膜,保护细菌细胞不易破裂,并维持形状,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细胞膜(胞浆膜):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镶嵌有多种酶和载体蛋白,能选择性控制西胞内外物质的转运互换,细胞的呼吸作用能量产生 细胞质:涉及核糖体和胞质颗粒 核质:环状DNA双链分子 【细菌的特殊构造】 荚膜、鞭毛、菌毛、芽孢(其她三者都与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染色的环节、成果】 环节: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成果: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红为阴 【热源质】 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映,故名热源质 【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①在液体培养基中:大多数细菌呈均匀浑浊状态;少数成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在液面形成菌膜,液体澄清 ②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纯种菌落 ③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具有鞭毛的才干运动;无鞭毛的不能运动 【正常微生物群】 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连通的腔道,常常寄生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对人体无害,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状况下并不致病,但在菌群失调和机体内环境稳定、平衡被破坏即可引起多种疾病,这种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成条件致病菌 【消毒与灭菌】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措施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措施涉及病原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芽孢) 【防腐】 避免或克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措施 【无菌操作】 避免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物品上的操作措施称为无菌操作 【热力灭菌的措施】 ①干热灭菌:焚烧法、烧灼法、干烤法、红外线法 ②湿热灭菌:煮沸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本】 重要依赖于细菌的侵袭力和细菌的毒性产物 侵袭力涉及: (1)粘附因子重要是:菌毛或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物 (2)抗吞噬与扩散因子:①加膜物质②侵袭性酶类,涉及透明质酸梅、血浆凝固酶、卵磷脂酶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重要区别】内毒素: 来源: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细胞壁,菌体裂解后释放而出 化学成分:脂多糖和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 稳定性:耐高温,100℃,1h仍不能破坏 毒性作用:较弱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相应抗体,但无中合伙用,不能经甲醛解决形成类毒素 对蛋白酶类的敏感性:不敏感,不被破坏外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由活菌直接分泌或细胞溶溃后释放 化学成分:高分子蛋白质 稳定性:不耐高温,60~80℃,30min即可破坏 毒性作用:强多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临床体现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经甲醛解决可脱毒成类毒素,仍有较强抗原性 对蛋白酶类的敏感性:敏感易被破坏 【显性感染】 可分为: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免疫功能的分类及体现功能 正常体现 异常体现免疫防御功能 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及中和毒素 变态反映;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功能 清除衰老、损伤和死亡细胞;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功能 清除突变细胞;避免持续性感染 肿瘤、持续性感染吞噬作用的后果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被吞噬微生物种类与毒力不同,吞噬后果亦不同。
有些微生物如化脓菌被吞噬后5-10min内死亡、30-60min被消化破坏,此称为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下,虽被吞噬却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子胞内增殖,甚至随吞噬细胞扩散到机体其她部位致害,此称为不完全吞噬免疫的概念和功能免疫室机体辨认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在多数状况下对机体是保护性生理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病态反映和自身免疫病等1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稳定功能3免疫监视功能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的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作用 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参与溶血,溶菌并引起炎症,在变态反映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上具有重要作用激活途径:一条从激活C1开始直到C9,称为典型激活途径;另一条从激活C3开始直到C9,称为替代激活途径生物学作用: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4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6炎症介质作用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统称为抗原抗原必备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质3特异性异种抗原1病原性微生物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3寄生虫4免疫动物血清5药物和化学物质免疫器官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 具有造血功能,也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胸腺 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合外周免疫器官:1淋巴结 淋巴结具有过滤作用,是机体发生免疫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地,是淋巴细胞增殖,储存和居留的场合2脾脏 是人体最大的血液滤过器官,为净化血液的重要场合免疫功能与淋巴结相似,出合成和分泌抗体外能合成分泌吞噬作用激素、备解素和补体3其她淋巴组织 此类淋巴组织中重要含b细胞和巨噬细胞粘膜部位的淋巴小结容易产生IgA,对粘膜局部免疫起重要作用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系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涉及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淋巴细胞是重要成分,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一般将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称为免疫活性细胞(ICC) 表面标志成为鉴别淋巴细胞的重要根据,表面标志有两个重要方面,及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免疫球蛋白: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这种球蛋白成为抗体把抗体或化学构造上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人类免疫球蛋白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构造和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类,分别称为IgG、IgA、IgM、IgD和IgE免疫球蛋白的构造:①基本构造;Ig是由对称的四条肽链构成。
②Ig的功能区;Ig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环状构造,每个环状构造约由110个氨基酸构成,此环状构造称为功能区③Ig的酶解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分子,可在连接两条H链的二硫键靠N端侧将Ig断裂成三个片段,两个相似的能与抗原结合的片段称为Fab段、另一种片段为被二硫键连接的两条H链部分称为Fc段,即可结晶部分此段无抗体活性,但仍保存结合补体等特性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比较:诱导期①较长5~15d②较短2~3d抗体效价①较低②较高抗体类型①IgM为主②IgG为主抗体持续时间①短,迅速下降②长,缓慢下降变态反映:变态反映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似抗原时所发生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超敏反映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与变态反映(损伤机体)构成了免疫应答的两个方面,而抗原的刺激与机体的反映性决定着变态反映的发生和发展引起变态反映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也可以是半抗原根据变态反映发生的机制Gell和Coombs(1963)将其提成四型: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迟发型)凝集反映:颗粒型抗原(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凝集反映。
凝集反映原理:抗原与抗体均带负电荷,又皆为亲水胶体,由于同种电荷的互相排斥及其分子周边的水化膜而呈稳定的胶体溶液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时,相应的极性基团(羟基、氨基等)的互相吸附破坏了水化膜,使亲水胶体变成憎水胶体,加上存在的电解质离子可中和一部分负电荷而使抗原抗体互相凝集,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沉淀反映: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细菌培养物的的滤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之为沉淀反映沉淀反映原理:抗原多为多糖、类脂、蛋白质等,其分子比相应的抗体小,及单位体积内所含抗原分子多,与抗体结合表面积大,因而做定量沉淀实验时常稀释抗原以避免抗原抗体分子数目悬殊,比例不当而不浮现可见反映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接种材料①抗原②抗体及淋巴因子等接种次数①1~3次②多为一次免疫力产生①慢(1~4周)②快(立即获得)免疫力维持时间①长(半年至几年)②短(2~3周)用途①重要用于避免②重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避免卫生细菌学检查 饮水、视频、药物等的卫生细菌学检查常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指数作为指标 细菌总数:检测每ml或每g样品中所含细菌总数将样品作系列稀释后作倾注培养,37℃孵育24~48h后,计数菌落,求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指数:指每1000ml饮水或每100ml(或g)其她样品中大肠菌群(即在37℃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者)数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排列成葡萄串状,一般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格兰染色为阳性2培养特性:培养规定不高,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因菌种不同,可形成不同颜色的脂溶性色素,使菌落呈不同颜色,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耐盐性强3生化反映:分解糖时产酸不产气,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4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是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5抵御力:对热和干燥的抵御力较一般无芽孢的细菌强易产生抗药性,对碱性染料敏感6分类:根据色素和生化反映的不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物质 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引起疾病①血浆凝固酶 能使人和家兔血浆凝固绝大数致病菌株产生此酶,非致病菌株不产生血浆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游离凝固酶另一种是结合凝固酶②葡萄球菌溶血素 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按抗原性不同至少有αβγ等五种溶血素在血琼脂平板上呈现溶血现象③杀白细胞素 大多数致病葡萄球菌产生,因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膜上有此毒素,故仅此两类细胞受损。
④表皮溶解毒素 引起人或小鼠的表皮剥脱性病变重要由噬菌体Ⅱ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⑤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Ⅲ群的某些菌株可产生此毒素,为可溶性蛋白质,较耐热,不被胰蛋白酶破坏⑥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Ⅰ群产生可引起严重的多系统损伤,即毒性休克综合征 ⑦耐热核酸酶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 其她如脂酶可分解血浆及组织表面的脂肪和油类,与本菌侵入皮肤和皮下组织有关2 所致疾病 ①化脓性炎症 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引起局部的,各脏器的或全身性化脓感染②毒性性疾病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毒性休克综合症3 免疫性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性的天然抵御力只有在皮肤黏膜受损后,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其她病原体感染,而导致免疫力减少时才易感染病后能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其中抗毒素免疫效果较明显,但维持时间短链球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液体培养基长者多,固体短2培养特性:营养规定高,血液·血清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