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论涵义与指称 篇一:意向性:或如何将之安置在自然界 意向性:或如何将之安置在自然界 程炼 外国哲学 B6 2022年09期 《哲学门》(京)2022年18期第229~249页 Intentionality, or How to Settle It in the Nature 程炼,1965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意向性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中心话题之一本文(1)评论了几种常见的对意向性 的非自然主义的说明,指出了它们各自面临的困难;(2)综合了两种近年发展出来的自然主义的意向性模型——因果协变理论和生物语义学,捍卫了意向性可以被自然化的想法 意向性/非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语义学 一、引言:背景与方法论评论 分别被笼统地称为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20世纪两大哲学传统,在起源上都不同程度地跟意向性问题相关在当代背景下,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是挑起意向性话题的第一人是他首先赋予意向性以现代含义,并使之成为一个专业的哲学概念和许多人一样,我认为布伦塔诺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探讨意向性问题设置了议程表。
他的学生胡塞尔从他对心理行为的意向结构的刻画中发展出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意向性问题与现象学传统的关系比与分析哲学的关系要更直接和密切分析传统的众多源头中,罗素的“论指谓”(On Denoting)和弗雷格的“论涵义与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若经适当的理解,可以看做是早期分析哲学对意向性问题的两个处理美国哲学家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阐发和捍卫布伦塔诺的有关思想,意向性问题一直是齐硕姆的工作重点金在权(Jaegwon Kim)正确地指出,正是通过齐硕姆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工作,意向性问题才成为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核心研究课题①上世纪70年代以后,对意向性问题的关注使得分析哲学将重心从语言哲学转移到心灵哲学上来,根据塞尔(John Searle)的解释,这是因为哲学家们认识到,关于心灵的问题要优先于关于语言的问题: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向性,意向性是说话者的心理状态的特性塞尔进一步说,语言哲学实际上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② 恩布里(Lester Embree)说③,尽管现象学运动的参与者们并不一致持有某种单独的学说,但现象学方法有四个构件却是他们都作为工作准则接受下来的,其中的三个是:第一,现象学家对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不感兴趣,而自然主义世界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现象学家不喜欢思辨思维、不喜欢专注于语言,他们强调知识来自“直观”(intuiting)或“洞察”(seeing)事情本身第三,他们要求一种对意识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的技巧,这种技巧强调意识过程如何对准对象,对准自身呈现出来的对象以我对胡塞尔的理解,我认为在胡塞尔看来,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如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来得直接和真切,这是笛卡儿的重要遗产更进一步,根据胡塞尔的设想,一旦彻底地贯彻了现象学还原,我们意识中留下的东西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意向性是我们心理状态的属性,还有什么挡得住我们用内省的方式来揭示这个noema的结构呢?我在别的场合讨论过与 这三个构件相似的第一人称哲学的三个论题,把它们总结为分裂的实在观、透明的语言观和优先的心灵观④我不打算在这里重复我的论证,针对这三个构件,我只想指出,第一,自然科学方法是我们放弃不得的求知方式,自然科学知识是所有人类信念中最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的部分,我不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结论不如先验哲学靠得住;第二,对语言的关注对于研究思想的结构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思想的构成;我们不清楚没有语言能力的、刚出生的婴儿能直观和洞察到什么;第三,意识活动是纯私人性的,单靠对这些活动的内省和反思不足以确定意识活动的内容,同时,内省和反思也不能保证内容的可交流性。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有趣的问题,但在这个场合我必须约束我的兴趣 认知科学出现在20世纪中期,在此之前,分析哲学家相对而言对形而上学问题是不太关心的,这是所谓语言学转向的结果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哲学关心的主要是认识论问题对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的关注在康德那里达到高潮,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的可能性取决于世界如何符合我们心灵的认知构造和思维的结构,就是说,我们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必须通过思考我们是如何思维的这个问题来解答,这就是所谓的先验转向(transcendental turn);语言学转向则主张,我们的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取决于我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是如何工作的根据达米特(Michael Dummett)的看法,语言学转向的发生标志着分析哲学的诞生,将分析哲学与其他学派区分开来的,是分析哲学家们坚持的两条“公理”:“首先,一个对思想的哲学说明,能够通过一个对语言的哲学说明来得到,其次,一个完整的说明只能如此得到⑤在意向性问题上,我们可以这么落实语言学转向的精神:如果我们要弄清意向性的性质,一个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谈论意向性,而是谈论对意向性的谈论这就是蒯因(W. V. Quine)所说的“语义上升”(semantic ascent)。
一碗水、一块金子、一条狗是具体对象,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研究它们的性质当我们有分歧的时候,这些分歧很少涉及关于我们是否在研究同一个东西、说的是同一件事意向性不同于这些具体事物,如果直接谈论它,我们不好确定彼此之间谈论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语义上升则是为了避免这个困难,因为升了一级之后,我们的论域不再是对象,而是关于对象的语言表达式,后者有我们所需要的公共可交流性弗雷格曾经给出一条语境原则:当我们不能直接讨论抽象的数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句子的范围中讨论数的表达式的意义我赞同和采纳同样的策略我认为它优于单靠内省意识去直接“抓住”意向性的做法 相信、渴望、崇拜、憎恨等是常见的心理行为一个人不可能只是相信而不相信某个东西、只是渴望而不渴望某个东西、只是崇拜而不崇拜某个东西、只是憎恨而不憎恨某个东西我们用日常语言描述这些心理行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表达这些心理行为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张三相信”这句话如果不是缩减了宾语,就是没说完,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无论如何,这些是日常语言和常识心理学告诉我们的如果常识心理学构成一个理论的话,那么下面这些句子(如果为真的话)就可以构成对世界的描述的一部分: (1)张三相信鲁迅是《狂人日记》的。
(2)王五渴望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决赛阶段进一球 (3)赵六崇拜鲁迅 (4)洪七讨厌猪八戒 根据常识心理学,这些语句用心理谓词述说了世界中的一些事实,就像“近20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地球围绕太阳转”、“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等也述说了世界中的一些事实一样与后几个句子不同,上面的几个句子是哲学家心目中的典型的意向语句(intentional sentences),它们被认为刻画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状态是意向状态,具有意向性的状态意向性是非常专业的哲学术语,指的是对某个对象的关于、 表达、代表、指涉等这样,句子(1)说的是,张三处在某个心理状态(“相信”类型),这个状态是关于鲁迅是《狂人日记》的的;句子(2)说的是,王五处在某个心理状态(“渴望”类型),这个状态是指向某个事态,即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决赛阶段进一球;(3)和(4)分别说的是某人崇拜或讨厌某个东西重要的是,意向状态关于、表达、代表、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的、可能的、不存在的和不可能的事物或事态 布伦塔诺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每个心理现象都具有一个特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之为一个对象的意向的(或心理的)隐存(inexistence),我们可以称之为对一个内容的指称或对一个对象的指涉(在这里不要被理解为意指一个事物)或内在的客观性(immanent objectivity),尽管这么说不是完全没有含糊性。
每个心理现象都把某个事物作为对象包含在自身之中,尽管它们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这样做的在表达中某个东西被呈现了,在判断中某个东西被肯定或否定了,在爱中某个东西被爱,在恨中某个东西被恨,在欲望中某个东西被欲望⑥ 布伦塔诺这段话中的一个词“隐存”(inexistence)非常关键,它有两个解释一方面,它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之中”(in-existence),按这个意思,心灵指涉的对象是内在于心灵之中的;另一方面,它可以被理解为“不存在”(non-existence),按这个意思,心灵可以指向不存在的对象这样,句子(4)中的“猪八戒”,与(3)中的“鲁迅”不同,是一个纯粹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对象;句子(2)中的“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决赛阶段进一球”,与句子(1)中的“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不同,因为压根就没有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决赛阶段进一球这么回事在找到合适的汉语表达之前,我将“inexistence”译作“隐存”,既有音译的味道,又试图涵盖布伦塔诺的双关之意译得好不好、是否有更贴切的翻译,则另当别论按照布伦塔诺的论述,意向性可以说成是每一个心理现象指向、表达、关涉某些现实的、某些可能的、某些不可能的事物或事态的能力或特点。
大部分人都会发现,布伦塔诺的见解是有道理的:只需反省一下自己的信念和欲望,还有什么比这更明确的呢?就像笛卡儿断言的那样,我对我的心外之物可能有不确定的看法,但我心里想法有什么特点却是一目了然的这似乎印证了一句流行歌词“明明白白我的心”这意味着,即使心外无一物,我们仍可以有思想,思想就其为思想而言,是纯粹内在于我们自己的意识之中的这样,日常内省是支持布伦塔诺的 然而,布伦塔诺说每个心理现象都有意向性,意向性是心理事物的标志这个说法后来被称为“意向性垄断论题”这个论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知觉、信念、欲望这些心理状态的确指向、表达、关于某个东西,但感觉(如痛、痒)似乎就是感觉,不关于、指向什么东西例如,疼就是疼的感觉,仅此而已关于这一点有许多争论塞尔和柯瑞(Tim Crane)分别是否定和肯定感觉的意向性的代表人物我不想介入这个争论,因为我即使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我的感觉上,或者拼命回忆我过去的感觉,我也无法确定地回答这些感觉是否是关于某个别的东西的我的现象学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给我提供确定的指导 如果常识心理学是正确的理论的话,那么意向性的存在就是一个事实在当代心灵哲学中,有一些人认为意向性是不存在的。
行为主义者否定内部世界,想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如果被理解为某种内部状态的话,照赖尔(Gilbert Ryle)的说法,是犯了“范畴错误”内部状态在行为解释中不算数,算数的是外部行为和行为的倾向⑦消除主义(eliminativism)则认为常识心理学是不可挽救的错误理论,即上面的句子都是系统地为假行为主义和取消主义乍看起来虽然像是很鲁莽甚至荒谬的观点,但它们比那些头脑简单的常识信奉者要更有道理一些但我在这里将这两个观点的对错问题放在一边,只是指出,按照这些观点,不存在什么意向性问题如果我赞同它们的话,这篇文章只需举几个论证这些心理语句为假的理 由就可以结束了不过我不想结束得这么早,因此,我假定这些句子可以为真,也就是说我假定意向性是存在的,是许多人类心灵状态所具有的一个特点 什么使得这些句子为真呢?用语言哲学的行话说,它们的真值条件是什么?一种自然的看法是,意向语句是关系语句意向性被看做是心灵与心灵指向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属性这样,意向性是一种二阶性质如果赵六崇拜鲁迅,那么赵六与鲁迅就处在“??崇拜??”这种关系中,就像“x比y富裕”表示x与y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一样石崇比王恺富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