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总体信息 1、构造体系:按实际状况填写 2、构造材料信息:按实际状况填写 3、构造所在地区:一般选择“全国”分为全国、上海、广东,分别采用中国国家规范、上海地区规程和广东地区规程B类建筑和A类建筑选项只在坚定加固版本中才可选择 4、地下室层数:定义与上部构造整体分析的地下室层数,根据实际状况输入,无则填0 5、嵌固端所在层号:(P219~224)抗规6.1.14条:地下室构造的楼层侧向刚度不适宜不不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如果地下室首层的侧向刚度不小于其上一层侧向刚度的2倍,可将地下一层顶板作为嵌固部位;如果不不小于2倍,可将嵌固端逐级下移到符合规定的部位,直到嵌固端所在层侧向刚度不小于上部构造一层的2倍 由于剪切刚度比的计算只与建筑构造自身的特性有关,与外界条件(如回填土的影响、与否为地下室等)无关,因此在计算侧向刚度比是宜选用剪切刚度比 在YJK中的成果文献wmass.out中,剪切刚度是RJX1、RJY1,可从地下一层逐级计算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浮现不小于2或四舍五入不小于2的,该层顶板即可作为嵌固端 如果地下室各层都不满足嵌固条件,应将嵌固部位设定在基本顶板处,嵌固端所在层号填0。
6、与基本相连构件最大底标高: 7、裙房层数:程序不能自动辨认裙房层数,需要人工指定应从构造最底层起算(涉及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层,地上裙房4层时,裙房层数应填入7 8、转换层所在层号:应按楼层组装中的自然层号填写,例如:地下室3层,转换层位于地上2层时,转换层所在层号应填入5程序不能自动辨认转换层,需要人工指定 对于高位转换的判断,转换层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转换层所在层号-嵌固端所在层号+1)进行判断,与否为3层或3层以上转换 9、加强层所在层号:人工指定根据《高规》10.3、《抗规》6.1.10条并结合工程实际状况填写 10、底框层数:用于框支剪力墙构造高规10.2 11、施工模拟加载层步长:一般默认1. 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P66) 1)一般不容许不计算恒活荷载,也较少选一次性加载模型; 2)模拟施工加载一模式:采用的是整体刚度分层加载模型,该模型应用与多种类型的下传荷载的构造,但不使用与有吊柱的状况; 3)按模拟施工二:计算时程序将竖向构件的轴向刚度放大十倍,削弱了竖向荷载按刚度的重分派,柱墙上分得的轴力比较均匀,传给基本的荷载更为合理 4)模拟施工加载三:采用分层刚度分层加载模型,接近于施工过程。
故此建议一般对多、高层建筑首选模拟施工3对钢构造或大型体育馆类(指没有严格的原则层概念)构造应选一次加载对于长悬臂构造或有吊柱构造,由于一般是采用悬挑脚手架的施工工艺,故对悬臂部分应采用一次加载进行设计当有吊车荷载时,不应选用模拟施工3 19、风荷载计算信息:一般来说大部分工程采用YJK缺省的“一般计算方式”即可,如需考虑更细致的风荷载,则可通过“特殊风荷载”实现 20、地震作用计算信息:一般为“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抗规5.1.6条规定,6度时的部分建筑,应容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规定因此此类构造在选择“不计算地震作用”的同步,仍要在“地震信息”页中指定抗震级别,以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此时,“地震信息”页除抗震级别有关参数外其他项会变灰 21、计算吊车荷载:(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2、计算人防荷载:(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3、考虑预应力等效荷载工况:(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4、生成传给基本的刚度: 在实际状况中,基本与上部构造总是共同工作的,从受力角度看它们是不可分开的一种整体但是在设计中基本与上部构造一般分开来做,在设计基本时,一般只考虑上部构造传给基本的荷载,而上部构造传给基本的刚度奉献则很少考虑或者只能非常粗略的用某些经验参数来考虑。
不考虑上部构造的刚度奉献,将会低估基本的整体性,很也许会导致错误的基本变形规律,导致基本设计在某些局部偏于不安全,而在另某些局部又偏于挥霍 SATWE程序,在上部构造计算中,增长了上部构造刚度向基本凝聚的功能为之后的基本计算分析提供了以便,不仅能接受上部构造传来的荷载,同步还将叠加上部构造传来的刚度,使计算更加符合实际 25、上部构造计算考虑基本构造: 26、生成等值线用数据:(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7、计算温度荷载:(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8、竖向荷载砼墙轴向刚度考虑徐变收缩影响:(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控制信息 1、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度):(P62)一般为缺省先取初始值0°,在计算成果WZQ.OUT中输出构造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如果不小于±15°,则应将该角度输入此项重新计算,以考虑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2、梁刚度放大系数按10《砼规》5.2.4条取值: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和承载力的影响一般勾选 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Bk:(P80)高规5.2.2用此系数考虑板作为梁的翼缘对梁刚度的放大刚度增大系数BK一般可在1.0~2.0范畴内取值,程序缺省值为1.0,即不放大。
4、梁刚度放大系数上限:一般默认2 5、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P80) 抗规(GB50011-)6.2.13条规定折减系数不适宜不不小于0.5;当连梁内力由风荷载控制时,不适宜折减 高规(JGJ3-)5.2.1条文阐明指出:一般,设防烈度低时可少折减某些(6、7度时可取0.7),设防烈度高时可多折减某些(8、9度时可取0.5)折减系数不适宜不不小于0.5,以保证连梁承受竖向荷载能力6、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风):一般不折减,默认1 7、连梁按墙元计算控制跨高比:高规7.1.3:跨高比不不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 一般默认填4 8、一般梁连梁砼级别默认同墙:一般勾选 9、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一般为缺省值1 10、板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一般为缺省值1 11、短墙肢自动加密:一般勾选 12、弹性板荷载计算方式:一般默认平面导荷 13、膜单元类型:一般默认典型膜元(QA4) 14、考虑梁端刚域、考虑柱端刚域(P85):高规5.3.4一般不勾选,作为安全储藏,大截面柱和异形柱应考虑勾选此项 高规(JGJ3-)5.3.4条: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可以考虑框架或壁式框架梁柱节点区的刚域。
一般状况下可不考虑刚域的有利作用,作为安全储藏但异形柱框架构造应加以考虑;对于转换层及如下的部位,当框支柱尺寸巨大时,可考虑刚域影响刚域与刚性梁不同,刚性梁具有独立的位移,但自身不变形程序对刚域的假定涉及:不计自重;外荷载按梁两端节点间距计算,截面设计按扣除刚域后的长度计算 15、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一般默认勾选,不勾选位移偏小,不安全 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期,由于墙梁与楼板是互相连接的,因此在计算模型中墙梁的跨中节点是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的这种状况下,一方面会由于刚性楼板的约束作用过强而导致连梁的剪力偏大,另一方面由于楼板的平面内作用,使得墙梁两侧的弯矩和剪力不满足平衡关系,因此程序增长该选项,默认勾选如不选择则觉得墙梁跨中节点为弹性节点,其水平面内位移不受刚性楼板约束,此时墙梁的剪力一般比勾选时偏小 16、构造计算时考虑楼梯刚度:一般默认勾选建模时,不建楼梯) 17、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相称于强制刚性板假定期保存弹性板面外刚度,自动实现梁板边界变形协调,计算构造符合实际受力状况,应勾选 18、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梁向下相对偏移:默认缺省 某些老式的做法在计算梁与楼板协调时,计算模型是以梁的中和轴和板的中和轴相连的方式计算的。
由于一般梁与楼板在梁顶部平齐,事实上梁的中和轴和板中和轴存在竖向的偏差,因此,YJK中设立了【弹性板与梁协调时考虑向下相对偏移】来模拟实际偏心的效果,勾选此参数后软件将在计算中考虑到这种实际的偏差,将在板和梁之间设立一种竖向的偏心刚域,该偏心刚域的长度就是梁中和轴和板中和轴的实际距离这种计算模型比按照中和轴互相连接的模型得出的梁的负弯矩更小,正弯矩加大并承受一定的拉力,这些因素在梁的配筋计算中都会考虑19、刚性楼板假定:(P97、P196~198) 不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对所有楼层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整体指标计算采用强刚,其她计算非强刚:一般勾选此项 高规5.1.5条规定,计算构造整体指标(内力、位移、周期等)时采用强制刚性楼板假定,进行内力分析和计算配筋时不采用强刚 但凡没有特殊设定的楼板,程序默觉得刚性楼板 20、地下室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一般状况不选用,按强制刚性板假定期保存弹性板面外刚度考虑特别是对于板柱构造定义了弹性板3、6状况但已选择对所有楼层墙肢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话此条无意义 21、多塔参数:(P225~232)用于多塔构造 自动划分多塔 自动划分不考虑地下室 可拟定最多塔数的参照层号 各分塔与整体分别计算,配筋取各分塔与整体成果较大值。
22、现浇空心板计算措施:用于带现浇空心板的构造一般不勾选 交叉梁法、有限元法:根据实际状况选择 23、考虑P-△效应:(P84)具体应根据程序计算成果wmass.out中的提示来拟定与否勾选 高规(JGJ3-)5.4节给出由构造刚重比拟定与否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原则;高层民用钢构造(JGJ99-98)5.2.11条给出对于无支撑构造和层间位移角不小于1/1000的有支撑构造,应考虑P-Δ效应 组合系数:恒载默认1;活载默认0.5 24、增长计算连梁刚度不折减模型下的地震位移:默认缺省 25、梁自重扣除与柱重叠部分:为了安全储藏,一般不勾选 26、楼板自重扣除与梁重叠部分:为了安全储藏,一般不勾选 27、输出节点位移: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28、地震内力按全楼弹性板6计算:(P197~198)用于板柱-剪力墙构造、厚板转换构造 屈曲分析:需要时勾选,默认缺省 风荷载基本参数1、 执行规范:GB50009- 2、地面粗糙度类别:(P70) A: 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B: 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都市郊区 C: 指有密集建筑群的都市市区; D: 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都市市区 3、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P70) 按照《建筑构造荷载规范》附录D.4中附表D.4给出的50年一遇的风压采用,但不得不不小于0.3KN/m2。
一般状况下,高度不小于60m的高层建筑可按1一遇的风压采用;对于高度不超过60m的高层建筑,其风压与否提高,可由构造工程师根据构造的重要性按实际状况拟定 4、风荷载计算用阻尼比(%):混凝土构造及砌体构造5%,有填充墙钢构造2%,无填充墙钢构造%1 砼规11.8.3,抗规5.1.5、9.2.5,荷规8.4.4,高规11.3.5及条文阐明 5、构造X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计算时采用默认值,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周期(WZQ.OUT)乘以折减系数后回代 6、构造Y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计算时采用默认值,然后根据计算出的周期(WZQ.OUT)乘以折减系数后回代 7、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高规4.2.2程序默认值为1.0,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8、用于舒服度验算的风压(KN/m2):默认与风荷载计算的基本风压(50年一遇)取值相似对于超过150m的高层构造才考虑此项,一般可取一遇的风压 9、用于舒服度验算的构造阻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