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外拓展阅读小资料: 阿拉伯数字与印度阿拉伯数字是我们今天记数的基础,但实际发明者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最古的计数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用手的5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10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上也是我们计数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V”的数字,“Ⅹ”的数字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它数字符号的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功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印度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示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字符,这就成了我们今天计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0”符号的最古老的刻板记录,当时称“0”为首那(Sanya),所谓马克斯哈利稿本(包括70张来源和年代不确定的桦木皮纸)是以一点代表零的,这个“印度计数法”,九世纪时为阿拉伯的花刺子模人穆罕·伊本·穆沙编入其825年左右问世的《代数学》,并加以解释,使十进位法完备起来,零不但可以表示最大的数目,并且便于计算,这些数字被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此称为阿拉伯数字。
猜一猜:剩下的1元呢?三个人去投宿.....服务生说要 30元.....每个人就各出了10元,凑成 30元.....后来老板说今天特价,只要 25元.....于是叫服务生把退的 5元拿去还给他们.......服务生想自己暗藏 2元起来....于是就把剩下的 3元还给他们.....那三个人每人拿回1元.....10-1=9表示只出了9元投宿.....9×3+服务生的2元=29 那剩下的1元呢?小故事:有趣的“0”一道特别有趣的题目:一位渔翁去钓鱼,钓了6条没头的,9条没尾的,8条半截的,共钓了多少条鱼?当场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6+9+8,共钓23条鱼老师摇摇头说:不对,请小朋友多想想!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好多分钟过去了,还是无人回答我一边深入地想,一边用手指在桌上写划,猛开心窍,立即回答:这位渔翁一条鱼也没钓着,得数是“0”我并作出解释:“6”条没头的,就把“6”的上半部去掉,成为“0”;“9"条没尾的,就去掉“9”的下半部,成为“0”;“8”条半截的,不管你去掉“8”的上半截或下半截,还是得“0”所以,就是一条也没钓着──“0”全班同学都感到新奇,哈哈大笑,老师也满意地笑了。
先借后还”喝汽水夏天,天气真热,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小猴皮皮和聪聪吵着让妈妈买汽水喝猴妈妈从超市买来4瓶汽水,对他们说:“妈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我一共买了4瓶汽水,每两个空瓶可以换到一瓶汽水,那我们最多能喝到几瓶汽水呢?”皮皮挠了挠脑袋,想了想说:“我们一共可以喝到7瓶妈妈笑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皮皮说:“4瓶汽水喝完后,可用4个空瓶换2瓶汽水,这两瓶汽水喝完后又可以换到1瓶汽水,不就是7瓶吗?”“应该能喝8瓶听完皮皮的解释,聪聪连忙说真的能喝到8瓶吗?”皮皮半信半疑你想啊,最后那瓶喝完后,1只空瓶是不能换到汽水喝的,但你可以向别人借1只空瓶,有了2只空瓶就可以换到1瓶汽水,待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别人,这样不就可以喝到8瓶汽水了嘛!”小朋友,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