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唐·杜甫 寓言诗《客从》赏析赏析 高二一班·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客从 唐·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背景Ø唐代天宝末年(755)发生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Ø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背景Ø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Ø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解释Ø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ü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wèi ),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ü 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ü 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解释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ü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ü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ü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解释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ü缄( jiān 捆东西的绳索) ,封藏ü箧笥(qièsì ),藏物的箱子俟( sì ) ,等待ü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解释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ü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ü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作品解释 我们把这首诗回顾一下,其实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中心思想Ø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Ø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艺术特色Ø《客从》一诗,以象征的手法,谴责了统治集团对劳动人民的苛刻搜刮 Ø叙事性: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虚构,并通过对典故的使用,把故事的虚构和细节的真实统一起来,表现了曲折的情节和复杂的内容Ø本诗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引用了民间传说,使故事富于奇幻色彩。
Ø本诗有着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同时,诗人在叙事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典故传说关于泉客Ø晋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个典故的名字就叫鲛人泣珠译文: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它的眼泪是珍珠) 大概就是美人鱼吧!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Ø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述异记》又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唐诗 《客从 · 杜甫》 赏析谢谢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