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备课的趋向探析①——阅读20年《历史教学》杂志有关文章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 墨父(本文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3期) 任何教学进入课堂前都必须进行有关的准备工作,这种工作一般称为备课20年来中学历史学科的备课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般称写“教案”,现在一般称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地方也叫编制“教学案”、“导学案”、“学案”等,名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的变化《历史教学》杂志是一份非常著名的中文核心期刊,特别是2007年后拓展创办的中学版更贴近中学历史教学,持续阅读其中的文章可以深切感受中学历史教育界的思考与探索的历程从1992年第1期到2012年第9期,20年来《历史教学》杂志共发表与课时备课直接相关的文章约为110篇,其中“教案”31篇,“教学实录”11篇,“教学设计”41篇,“教材分析”、“教学案”等其它形式共27篇最后一篇“教案”是1997年第12期吴京远的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教案》,第一次出现“设计”字样的是1992年第1期朱尔澄的文章《〈唐玄宗的评价〉讨论课的设计思想和教案》,第一次使用“教学设计”名称的是1993年第8期隋清钧的文章《〈西汉的兴盛〉一课的教学设计》。
2009年第9期,杂志社主编任世江先生撰文倡导备课文稿使用教学设计大致说来,以新课程改革为界,之前以“教案”为主,之后的以“教学设计”为主,之前的部分文章虽然冠之以“教学设计”的名号,其实还不完全具备教学设计的思想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过去的教案和现行的教学设计,既可以体会到中学历史教学备课已然发生的历史变迁,也可以感知中学历史备课必然走向的发展前景一、教学视野进一步走向开放多元先看一份1992年老教案的板书设计和教师讲述摘要:标题:秦统一六国[1][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师问: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到底鹿死谁手?[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 2、秦灭六国的经过 长平之战 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2、中央政府 3、地方政府:郡——县三、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四、焚书坑儒五、秦与匈奴、越族的关系1、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 2、越族地区的开发六、秦的疆域[小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我国的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阅读这份教案,会发觉上个世纪90年代时教师的教学思考、取材和表达均没有跳出中学教科书的框框从板书的大小标题看,教学思路完全遵照教科书的编写路径,从历史背景到过程,再到巩固统一的措施,平铺直叙,没有一点儿变化这一课的中心问题本应该是“秦统一的举措”,准确的说教材标题没有抓住要领,结果教师照抄课本的标题,“依样画葫芦”,跟着跑偏道再从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摘抄教材语言,至多将其置换成“是什么啊?”“怎么样啊?”等一些简单机械的问题偶尔增加了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也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用间接语气进行了转述,学生无法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感知那个时代历史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视野就是教科书,教学就是教“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就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历史教学的视野一下子放大了,教科书之外的历史文献、互联网、影视资料、历史遗存等等都纷纷进入了历史课堂,成为教学的资源刘晓华把网络上有关英国国家图书馆、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巴黎卢浮宫的资料和图片整合起来,以浪漫之旅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西方的文学艺术。
[2]李树全用两份“国书”(1792年马嘎尔尼所带英王乔治三世信函和乾隆皇帝的答复)和两张“礼单”(英使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礼单)对比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差异[3]在广泛引进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史学观点的理解也逐渐有了突破,呈现出一定的多元状态比如,方旭利用抗日战争时期三次长沙会战的地方史材料形成时间轴,讲授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说明“全民族抗战不仅是敌后战场,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也体现了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改变了教材的叙述结构,也改变了教材表述中长期存在某种“左”倾偏向,强化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情感态度[4]从促进学生思考和培养理性的目的出发,中学历史课堂越来越多地开始引进史学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5]从课程性质来说中学历史教学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应该过分偏重于宏大的历史叙述,可以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衣食住行、游戏竞技、社会风尚、文学戏剧等方面的素材郑远把制作什锦菜、观察水中的月亮、阅读鲁迅的小说、观看贞节牌坊和三寸金莲照片、思考当前“毒奶粉”“地沟油”现象等等全部溶进了历史教学,以“思想生活化”的手段来引导学生理解枯燥艰涩的宋明理学思想。
[6]郑老师的设计讲出了历史课程的历史味,更讲出了基础课程的生活味,很有参考价值这样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引导他们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去思考历史的价值和人生的价值从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和老师们的设计探索可以看出中学历史教学的视野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和多元,诚如姬秉新教授在世纪初曾强调的,“变‘政治’小历史为‘社会’大历史”[7]二、教学目标更加适切学生的发展对比阅读课改前后的两篇文章,直观感受一下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教案》(下称“周文”)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学实录》(下称“胡文”) [9]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特点二、要求学生认识: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但它没触动封建制度,因此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富强唯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才是中国的光明前途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这个软弱的阶级不能完成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除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外,还具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只有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才会出现。
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最先进的阶级,能担负起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重任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学会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国情一、知识与能力1、写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著名企业家,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2、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3、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感受个案,“情境再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从字面上对比两文,区别有四:第一,目标组成结构不一样,周文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认识”三个部分,胡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后者将前者“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整合为一,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代替“思想认识”,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第二,周文行为动词的主语是教师,胡文行为动词的主语是学生。
第三,周文教学目标只有任务内容,胡文还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写出”、“指出”、“通过感受个案”等第四,周文所叙述的目标较为宏大,说法类似于中学历史课程目标;胡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较为务实进一步思考,前后两文还有更深层次的差异:第一,周文从教师教学角度着手,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了自己的教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胡文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着手,学生掌握了才算教师完成了任务第二,周文对于“知识”、“能力”和“认识”三个组成部分的叙述缺少内在的关联;胡文所述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板块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荣氏家族材料入手,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体味”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形成”不畏艰难、诚实守信的良好作风第三,周文的表述是静态的,对后续教学可能只有终结性的评价意义;胡文表述则是动态的,有利于后续教学策略的设计,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激励性评价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总体上看广大教师基本认同了三维目标的提法,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新意,有利于教学设计,所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准修订稿坚持从“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
[10]当然,三维目标本来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从三个方面贴标签式的表述方式已经逐渐被老师们所抛弃刘晓华设计《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的教学目标时,将能力与过程揉合到一起进行表述:“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历史,体会文学艺术家们的创作心境,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锻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1]贾彦春在设计《改革开放》一课时用“大体知道”、“初步理解”和“初步感悟”来融合三维目标[12]综合起来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着如下趋势:1、所有设计和思考的立足点都放在学生的发展之上;2、不会完全拘泥于三维目标的具体形态,但一定是思考和陈述的三个角度;3、用具体的课程资源将知识、技能、价值观、方法等目标统整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4、直接指向后面的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三、教学过程越来越具备现代设计意识人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谋划,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前写教案就是一种设计,但现代“教学设计”是个泊来品1974年美国教育学家加涅发表了《教学设计原理》,他一方面承认行为主义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建构主义思想,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用信息加工模式来阐释认知结构,促进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深受国际先进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师的备课已经广泛使用“教学设计”一词了下面摘录两篇文章的教学过程部分,来感受一下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当中“设计”的思想变化《〈新文化运动〉一节教案》(下称“王文”) [13]《〈五四运动〉教学设计》(下文“陈文”) [14]一、导入:师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运动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批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举起启蒙运动的旗帜二、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自问自答: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然后开始讲授: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二)民主和科学(教师讲授)(三)打倒封建礼教和进行文学革命教师自问自答: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谁?然后开始讲授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教师讲授)三、课堂小结师述:新文化运动破除了旧文化旧思想,开创了新文化新思想,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一、 导入:师问:每年都要过五四青年节,为什么将五四定为青年节?什么是五四精神?二、讲授新课问题1:中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为战争付出了吗?(“中国劳工从青岛出发前往法国”图)问题2: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对外战争打过胜仗吗?中国作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