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 被区划水平分布规律 山地垂直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 被)是指能充分反映 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 类型地带性植被在 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 布,与气候带(型)的界 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 植被)(azonal vegetation) 是指受地下水、地 表水、地貌部位或地 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 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 育的植被类型非地带性植被具有 广布性特点,即某一 非地带性植被类型可 以出现于两个甚至两 个以上的气候带陆地植被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世界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 地带性植被 v热带雨林、季雨林、常 绿阔叶林 v荒漠、草原 v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针叶林 v苔原(冻原)Brockman-Jerosch 的理想大陆植被分布 模式(引自王伯荪,1987)三向地带性 •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 随着所在纬度的位 置而变化的,水分 则随着距离海洋的 远近,以及大气环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 而变化水热结合 导致植被呈地带性 分布• 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 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 更替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图(引自王伯荪,1987) 1.热带常绿雨林; 2.热带半常绿及落叶林; 2a.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林、萨王纳、具刺灌丛和部 分的禾草群落; 3.热带、亚热带荒漠、半荒漠; 4.冬雨硬叶林(包括具冬雨的干燥区); 5.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 6.温带夏绿林; 7.温带草原(steppe,Prairie,pampas); 7a.温带半荒漠、荒漠 ; 8.北半球的北方针叶林; 9.北半球的北极苔原; 10.各带的山地植被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 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 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 漠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 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 叶林-季雨林、雨林 欧亚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 由北向南其带 谱为: • 苔原-北方针 叶林-温带草 原-温带荒漠- 亚热带荒漠。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 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 热带荒漠-稀树草原-季 雨林-雨林北美大陆•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 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 林南美大陆• 南美太平洋沿岸 • 由北向南更替的植被 为(智利 ) • 亚热带荒漠-矮灌木与 旱生灌木区-常绿硬叶 林-落叶阔叶林-冻原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东)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森林(西)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 • 在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因 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发 育着各类森林 • 太平洋沿岸的东亚受太平 洋季风的影响,南亚受印 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从 东北向西南出现各类森林 • 大陆内部因距离海洋较远 ,湿气不易达到,开始出 现草原与荒漠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 替顺序组成了一 定的体系,称为 垂直带谱 • 树线 • 雪线垂直带谱的结构特征• 随水平植被带变化。
• 大体分为湿润的森林为主和干旱的草原、荒漠为 主植被 • 与水平地带性更替有相似之处 •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 植被带高度随纬度上升而下降 • 高大山脉两侧差异大 • 高大山脉阴阳两坡差异大 • 超地带性植被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向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 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同 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 ,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 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 带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差异•影响纬度带与影响垂直带的环境因素,在 性质上、数量上以及配合状况上不同 •宽度不同 •纬度带相对不间断、垂直带具间断性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似性,仅仅从群落分 类的高级单位而言,即成带植被的优势生 活型相似,但种类成分与生态结构都不同 • 带幅窄,递变急剧 • 带间联系密切 • 水热对比特殊 • 节律变化同步 • 微域差异显著中国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斜 行:森林-草原-荒漠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示意图(仿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水平地带规律性水平地带规律性纬度地带性•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 叶阔叶林→北亚热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 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季雨林。
•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 影响,由于青藏高原 的隆起,从北至南出 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 的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的纬度地带性, 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 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 →暖温带荒漠带→高 寒荒漠带→高寒草原 带→高寒山地灌丛草 原带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 较为明显,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北 依次分布: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 原(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 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区中国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由于受到海洋性季风 的影响,一般具有中生性质,在带谱中各类森林植被 占有优势,高山植被也以低温-中生的灌丛和草甸植 被为代表 • 干旱区中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具有不同于湿润海洋性地区的植 被垂直带谱结构和性质,森林植被在干旱地区的山地 植被带谱中,通常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全然消失,而 以旱生的草原或荒漠植被占据主要地位,即使在高山 植被中也带有明显的干旱气候烙印一般来说,气候 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基带由 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而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温带荒漠与暖温带荒漠。
而森林带通常为 寒温性针叶林,荒漠区山地的森林带实际上呈现森林 草原景观中国湿润区各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1980) 1.季雨林、雨林; 2.季雨林; 3.肉质多刺灌丛; 4.季风常绿阔叶林; 5.常绿阔 叶林; 6.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7.硬叶常绿阔叶林; 8.温性针叶林; 9.落叶阔叶林 ;10.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1.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12.矮曲林; 13.亚高山常绿革叶灌 丛; 14.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 15.常绿针叶灌丛;16.亚高山草甸;17.高山嵩草 草甸;18.高山冻原; 19.亚冰雪稀疏植被; 20.高山冰雪带中国干旱区各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引自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 1. 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2. 蒿类荒漠; 3. 禾草草原; 4. 山地草甸; 5. 高寒草甸; 6.落叶阔叶林; 7. 温性针叶林; 8. 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9. 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10. 常绿针叶灌丛; 11. 亚高山常 绿革叶灌丛; 12. 落叶阔叶灌丛; 13. 高山垫状植被; 14. 高山嵩草草甸; 15. 高寒荒漠; 16. 亚 冰雪稀疏植被垂直地带性中国植被的类型v针叶林 v落叶阔叶林 v常绿阔叶林 v热带雨林 v季雨林 v草原 v荒漠 v高寒植物群落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的定义: • 在一定地区依据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划 分出彼此有区别,但内部有相对一致性的 植被组合的分区。
植被分区在空间上是完 整的、连续的和不重复出现的植被类型或 其组合的地理单位植被区划的意义:• • 从理论意义来说,从理论意义来说,通过植被区划所展现的通过植被区划所展现的 地球各地区的植被地域分异,可以指示植地球各地区的植被地域分异,可以指示植 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提供区域或全球的植被地理图式;还可以提供区域或全球的植被地理图式;还可以 借以确定某一地区在植被带中的位置及其借以确定某一地区在植被带中的位置及其 与周围分区的相应关系,从而能更深刻地与周围分区的相应关系,从而能更深刻地 认识该区的植被实质认识该区的植被实质 • • 在实践上,在实践上,植被区划是自然生态区划的主植被区划是自然生态区划的主 要依据之一地区植被的开发利用和经营要依据之一地区植被的开发利用和经营 保护,农、林、牧、副业的发展也应在植保护,农、林、牧、副业的发展也应在植 被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被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植被区划的原则与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 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 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 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 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 • 植被区划的单位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 • 中国植被区划植被制图• 植被制图的目的 • 植被图的类型 • 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 • 植被制图过程 • 新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植被制图的目的• 对群落样地以及已确定的植被单位进行空 间定位 • 帮助校正植被分类 • 促进群落和环境的相关分析 • 为演替研究提供帮助 • 明确某种特定的植被单位的地理分布 • 便于实际的应用 植被图的类型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 完成了制图地区的植被分类,划分出了适 合于制图目的和相应比例尺的群落单位 • 能够在准备上图的群落单位间划分出界线 • 全面掌握制图地区的植被,包括所有群落 片段和群落的各种镶嵌状况,以便需要时 以复合群落制图植被制图过程现状植被图的制图步骤(引自宋永昌,2001)新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遥感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 计算机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验 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观察• 太白山 • 西天目山要求• 太白山和西天目山的垂直带谱。
• 高山落叶矮林形成的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