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进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重要命题当前学界对翻转课堂的评价研究较为笼统,不够细化,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对其展开深入研究CIPP评价模型由于注重过程改进和过程评价,强调教学的反馈作用,兼顾计划、组织、实施和再循环的决策类型,因而特别适用于教育改革活动对教育评价的需要,也契合于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进阶性等特点因此,基于CIPP模型来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既具有理论根基,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体而言,该评价体系以“背景(C)-投入(I)-过程(P)-成果(P)”和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为理论框架,包括环境基础、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教学绩效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该评价体系能够实现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多种评价方式整合、多项评价过程统一,为客观衡量和科学审视翻转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翻转课堂教学资源设计与配置、改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关键词:CIPP模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指标体系一、文献综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教学活动做出判断并制定改进策略,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要求。
自2012年以来,翻转课堂引领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科学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之一调查发现,国内外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数量正在快速上升,可见翻转课堂的应用已成潮流然而,评价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比例却很小美国学者Chang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认为评价翻转课堂要从灵活的环境、学习文化、意向性的内容和专业化的教师四个角度进行(Chang,2016)Moffett和Mill认为当前翻转课堂的研究缺少对学生表现的客观评价,并提出一种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翻转课堂评价方法,从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成果(Result)四个方面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Moffett et al.,2014)国内关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质性成果在2013年下半年才出现,如有学者提出“传统的评价方法无法测出翻转课堂的效果,必须用新的评价标准及方式来对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评价”等观点,并给出制定翻转课堂评价标准应考虑的6个原则(朱宏洁等,2013)然而遗憾的是,这类研究并没有深入开展下去直到2015年,才有学者从学习有效性(赵军合等,2015)、学生满意度(李晓文,2015)等具体角度对翻转课堂的评价进行论述。
同时,构建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其中以基于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制定的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李馨,2015)和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朱宏洁等,2013)为代表然而,前者只是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以及评价体系建设路线图,并没有构建出系统的评价体系;后者在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方面建立了仅有1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过于简单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外对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其内容和深度也有待扩展和加强要想客观而系统地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引入具有影响力的CIPP教育评价模型,尝试构建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二、CIPP评价模型及其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适切性1.CIPP评价模型及其教育内涵CIPP评价模型又称“决策导向评价模式”,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评价者通过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学校董事会、教师和其他需要评价信息的人服务,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肖远军,2003)。
换言之,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为教师、学生等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教育,而是为了改进教育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工程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的目标进行合理性分析,投入评价是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鉴定,过程评价是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评判,成果评价是对方案的运行结果及可推广程度进行评估结合该模型的内涵和教育活动的特点,本文将教育评价的流程总结为四个方面,详见图11)背景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教育环境、需求、机会等对教育目标做出诊断性评价主要包括界定教育实施的环境或背景、确认学习者及其学习需要、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困难、明确可提供的资源与支持、确定合适的教育时机、判断教学目标的充分程度等2)投入评价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教育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帮助决策者形成最佳方案主要包括设计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确定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确定备选方案及其理由、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确认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确定预算资金等资源的利用。
3)过程评价对教育方案的实施过程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提供详尽记录、修正意见等有效信息主要包括确认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提供教学方案的改进策略、记录发生的教学事件及活动、修正或重组教学过程、实施和完善教育方案、提供大量的过程记录等4)结果评价收集与教育结果相关的描述与判断,测量、解释和评判教学效果该阶段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主要包括收集教学结果的描述及判断、将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将结果与教学投入相关联、将结果与教学过程相关联、解释教学效果的价值与意义、提供清晰的教学改革意见等可见,该模型注重过程评价和过程改进,强调教学的反馈作用,兼顾计划、组织、实施和再循环的决策类型,体现出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典型特点(葛莉,2014)正是由于CIPP模型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作用,因此特别适用于教育改革活动对教育评价的需要(蒋国勇,2007)2.CIPP模型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适切性本文采用CIPP理论模型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第一,该模型的决策导向适合于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翻转课堂将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向学生,关注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因而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多维的能力培养(叶波,2015)。
同时,翻转课堂不仅有基于课程标准而制定的宏观教学目标,也有面向每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既有通过自主学习便可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需要研讨探究或动手操练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在纵向上表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多样性特点;在横向上表现出从明确具体到内化创新的复杂性特征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难度CIPP模型以决策为导向,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重视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改进信息,因而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最佳的教学方案第二,CIPP模型的形成性定位适合于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进阶性的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拓展学科领域知识、提升个性化学习能力和培养创新品质的进步过程;对教师而言,是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技能、增强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发展过程同时,单向传授并非翻转课堂的重点,最值得关注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深层次认知能力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何克抗,2014)因此,这个过程还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进阶性(赵兴龙,2014)。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进阶性的特点,无疑与CIPP模型的过程导向和形成性定位的特点相吻合第三,CIPP模型的改进功能适合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对改进教育和提高教育成效的价值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改进教学的过程,对翻转课堂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另外,翻转课堂在应用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也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CIPP模式在这方面正好具有明显的优势:注重评价与教学相结合,倡导利用评价促进教学的发展;强调反馈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评价反馈,以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李景奇,2009)与此同时,CIPP模型还具有操作流程清晰、评价内容灵活、评价结果的高认可度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认同度三、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模型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CIPP评价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四种方法,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更好地为翻转课堂的教与学服务根据CIPP模型的评价内容和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本文构建了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模型(见图2)。
该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包括两个层次的结构要素,从内向外分别是对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所做的评价,和C-I-P-P评价的四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应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所以外层与之对应的评价过程分别是背景和投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外层的C-I-P-P过程既可以全部实施,也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该模型的总体结构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是:以基于背景评价的课前准备为前提,对翻转课堂实施的环境及资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和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诊断性评价;以基于投入评价的课程开发和课前学习为保障,对翻转课堂的师资投入、经费投入、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可行性评价;以基于过程评价的课堂内化为核心,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基于成果评价的教学效果为关键,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反馈、改进意见等,进行终结性评价四、基于CIPP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解析1.评价范围的界定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四个评价过程有机统一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为进一步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依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确定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对象、评价范围、评价方式、评价目的与意义等内容,详见表1。
评价过程与评价频率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C-I-P-P的评价过程,其中,课前对应背景评价和投入评价两个过程四个评价过程的评价内容不同,评价频率也不一样本文认为,背景评价是为了诊断翻转课堂的环境准备,因而在学期开始前进行一次评价即可投入评价要对学习任务进行说明,可以在开课前进行一次评价,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在每节课的课中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测,所以最好每节课都要实施成果评价对应的是翻转课堂的最终效果,可在学期末结课时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即可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一般而言,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因此,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环节与教学改进)、教学媒体(包括教育资源)分别进行评价在C-I-P-P的各个评价过程中,这些评价对象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范围(详见表1)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主要的评价方式有学生评价(自评和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评和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三种本文为体现该模型的决策导向和改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课前以学生自评为主、课中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后则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