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读法探究学案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87KB
约4页
文档ID:457515367
论述类文本阅读读法探究学案_第1页
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探究学案 武汉一中 望晓丹【教学目标】:1. 明确考点、题型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训练2. 灵活运用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3. 学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文章结构、思路,化繁为简巧破局考纲解读】:2017年高考考纲新要求:在明确作者观点态度,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分析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知识储备】一. 常见的论证方法①举例证法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二. 常见的论证结构①总分结构②层进结构③并列结构④对照结构三. 了解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作用【课前思考】一.大家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在阅读一篇论述类文本时,为了解题需要,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三.怎样能迅速的找到文中的观点句呢?你目前掌握了哪些方法?【预习准备】回顾高三新起点9月调考试卷、2017年全国卷2和全国卷3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提前预 习课堂论述文阅读小练习课堂实践】老师示范“思维导图”的画法,学生运用“以图串文”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帮助解题附:9月调考试卷论述类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今,国家公园已逐渐成为国际杜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并被世界大部分 国家和地区采用。

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自 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9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 体制试点,其中包括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 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如何保护好这些集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于一体的区城,是 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几乎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 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 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同时也是云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非常 落后特别是1999年天然森林禁伐后,过去主要依靠以采伐林木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禁 伐前下降了 60% — 90%地方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苍翠的原始森林、丰富多彩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滇西北“秀、幽、碧、灵、媚、秘” 的湿地文化景观浓郁的藏乡游牧风情,多民族和谐聚居,文化互通共融,又令其成为其 有世界级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滇西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建 立国家公园是滇西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全盘复制,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3600多公里 “国家公园之路”恰与印第安人“血泪之路”重合,这一点值得深思另外,大熊猫、三 江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面积都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得多,人口密度也大很多 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道路,处理好人民福祉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 系,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 标目前我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仅仅是国家公园体制建 设的开端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摘编自杨宇明《国家公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举滇西北发展的例子,论证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B. 文章列举数据,表明国家公园已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并采用,国内正在全面推广C. 文章以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为前提,论证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D. 文章通过对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 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 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 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 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 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 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 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 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 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 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 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 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 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 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 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 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 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 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 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 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 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 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 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 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 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 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 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 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 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 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 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 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 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 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 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 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 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 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 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牛刀小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周制、尚文、礼乐是一组连续性的概念人们之所以推崇周制, 原因在于它的尚文,即孔子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而周制之所 以被认为是尚文的,原因则在于它在诸多治国方略中选择了礼乐有一套贯通天道人心的 价值体系:首先,就礼乐与人内在精神欲求的关联看,它是“尽精微”的孔子云:“礼 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就是强调礼乐在人心灵深处的奠基性 其次,就礼乐与天道自然的关系看,它是“致广大”的《礼记•乐记》云:“大乐与天 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则将礼乐看作了充塞天地、洋溢万物的普通概念那么,在心灵的精微与天地的广大之间,礼乐如何存在?礼分为礼制、礼仪、礼容、 礼器等诸多维度,乐则可分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在礼乐之间,礼为人的行为建立秩序, 为了使这种秩序洋溢出生机活力,要以乐弘礼;乐作为使人性释放的力量,则极易导致人 欲的泛滥,所以又要反过来以礼节乐。

礼与乐两种相互制衡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一幅和谐 社会的理想图景至孔子时代,诗与乐分离,礼乐并举被进一步具体化为诗、礼、乐三分 个体的成人之路和国家的致太平之路,统一被规划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式的三 段论这样,在由周制、尚文、礼乐、诗礼乐等一系列概念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又进一步 显现出一种阶梯式的上升之路,即在诗、礼、乐之间,存在着次第性的超越关系,乐境代 表了理想政治所能达至的最高境界至此,我们当能总结出一个儒家政治次第上升的价值序列:首先,在礼乐与刑政之间, 刑政是现实性的,礼乐是理想性的;其次,在礼乐之间,乐对礼具有超越关系再次,春 秋晚期,虽然诗与乐发生了分离,但在根本意义上,中国上古时期的诗、乐、舞是不分的, 它们共同归属于“乐”这个大概念据此,如果说“乐”代表了中国政治追慕的最高境界, 那么理想的政治也必然是被富有乐感的艺术表征的政治从以上分析看,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核心概念,它既具有内在的深邃性和饱满性, 又具有外在的弥漫性和上升性就其深邃性而言,它奠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人不能不 乐”(《荀子•乐论》)就其饱满性而言,它以诗、礼、乐、舞等艺术方式诉诸人间教化, 使现实世界成为一个被诸种艺术元素配置而成的美好世界。

就其弥漫性而言,礼乐不仅规 范人世,也通达自然,从而使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成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神的宇宙精神就 其上升性而言,礼乐在世而超越按照儒家的三世说,人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